展开全部
郑成功(1624~1662)
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福建南安人。原名森,
字明俨,号大木。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
三年( 南明隆武二年,1646 ) ,募兵抗清 。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 3 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十二年,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兵约 3万入闽 ,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十五年,他统率水陆军17万北上。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 4 万余人,军威复振。十八年初,他决计乘侵台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求援困难之机收复台湾。三月二十三,亲率将士 2.5 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在台湾民众的支援下,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 今台南市安平镇 )长期围困 。 此后击败荷兰援军,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次年五月卒。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回答者:kitty256 - 魔法学徒 一级 7-10 16:36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而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生平
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受明朝朝廷招安前为一海盗首领。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农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户海滨产下郑成功,因此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七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1630年郑芝龙将他带回南安教养,因受限于日本禁止女人离境的规定,故田川氏并未随行,郑芝龙延聘儒士教育郑成功,以便争取科考功名。先世自光州固始县[今河南首潢州县]入闽,居漳州,再移粤之潮州,至始祖隐石公,复居泉州南安县。七岁回中国后,十五岁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这样的乱世里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太学读书,拜当时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师。
郑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终身未曾离开日本的七左卫门(又名田川次郎左卫门),目前还有后人在日本。
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干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评价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接受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形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湾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福建南安人。原名森,
字明俨,号大木。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
三年( 南明隆武二年,1646 ) ,募兵抗清 。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 3 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十二年,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兵约 3万入闽 ,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十五年,他统率水陆军17万北上。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 4 万余人,军威复振。十八年初,他决计乘侵台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求援困难之机收复台湾。三月二十三,亲率将士 2.5 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在台湾民众的支援下,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 今台南市安平镇 )长期围困 。 此后击败荷兰援军,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次年五月卒。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回答者:kitty256 - 魔法学徒 一级 7-10 16:36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而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生平
郑成功的父亲为郑芝龙,受明朝朝廷招安前为一海盗首领。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农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户海滨产下郑成功,因此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七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1630年郑芝龙将他带回南安教养,因受限于日本禁止女人离境的规定,故田川氏并未随行,郑芝龙延聘儒士教育郑成功,以便争取科考功名。先世自光州固始县[今河南首潢州县]入闽,居漳州,再移粤之潮州,至始祖隐石公,复居泉州南安县。七岁回中国后,十五岁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这样的乱世里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太学读书,拜当时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师。
郑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终身未曾离开日本的七左卫门(又名田川次郎左卫门),目前还有后人在日本。
反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干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评价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接受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形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湾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展开全部
郑成功
... 郑成功(1624-1662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 其父郑芝龙 ,早年到日本经商,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1624年7月14日, 郑成功诞生于日本 长崎县有市千里滨。 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他7岁从日本回国, 师承曾其五恩师 就读,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2岁即通读春秋左传,15 岁入南安县 学,21岁以优异成绩名列首榜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典雅 ,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郑芝龙见儿子十分出息,喜出望外,想利用手中权势 ,为儿子买个状元来当,以便将来官远亨通。郑成功知道后又气又羞说:“为国 为民做事,要靠真正的本领,我不做欺世盗名的事!” 在南京,郑成功拜鸿儒钱谦益为师,这位名师见他才华横溢,极为赏识和器重 ,视为旷世人才,赞叹说:“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并为他改名“大木”,含有 “大木寄危厦”之意。 1644年,适逢神州震荡,天下大乱。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明朝 部分仕官拥福王即位南京。郑成功目睹明迁昏庸腐败,官员花天酒地,谋取私利, 极为痛心。他撰写了一对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爱无如读书。” 1645年,由郑芝龙拥立的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即位,建号隆武。一日,郑成功随 父亲朝见,隆鹉帝问之:“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引用岳飞的话即口答 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唉。”可见英豪的一言一行早已铭记在他心 中。隆武帝十分欣慰,即赐与国姓,易名成功(此则又名“朱成功”、“郑国姓” 、“国姓爷”之由来),封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 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被害,郑芝龙降清。翌年,清兵突袭泉州安平, 烧杀奸淫,安平镇十室九空,鸡犬不宁,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不堪忍受耻辱而自杀 身亡。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郑成功携带儒衣青巾,焚于南安丰州孔庙,祭曰:“ 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北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帷先师昭鉴之!”从此, 郑成功投笔从戎,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起义,走上武装抗清的道路。 1647年11月18日,桂王朱由榔于文本肇庆即皇位,改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此 时,郑成功已有几千人马,奉永历正朔,自称“招讨大将军”,进一步“募兵措饷 ”、“修船练兵”,沿海农民、渔民,水手和不愿随郑芝龙降清的将士纷纷投奔郑 成功。不多时,郑成功便组成一支兵卒10万余、战船500艘的声势浩大的军队。 1650年夏,郑成功率大军到小金门、大金门和厦门等地屯驻,继续扩充军队。 为了解决给养问题,他还进一步发展海上贸易。平时,郑成功特别重视水师训练, 他辖下的水师“舳舻阵列,进退以法,将士在惊涛骇浪中,无异平地,跳踯上下, 矫捷如飞”。在闽粤江浙战斗中,郑成功身先士卒,戎马沙场,屡败清兵,军威大 震。他控制北至浙江,南及广东之东南沿海一带,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清廷慑于郑成功的威力,于是自永历七年至十一年(1653-1657年)间, 利用 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关系,多次对郑芝龙进行威胁,企图逼使郑成功投降。然而, 郑成功忠不渝,坚决予以拒绝和痛斥。 永历十二年(1658年)一月,永历帝册封郑成功延平郡王。同年三月,郑成功 在厦门筑演武亭,精选良将将锐卒,整编大军,筹集粮饷,为出片做了大量准备工 作。 北上出征前,郑成功为严格约束部队,提高战斗力以取得民援,特颁布军纪条 令:官兵除沿途取粮外,不许奸淫掳掠,不许抓夫屠畜抢夺等,违者枭首示众,将 领连罪。是年五月十三日,郑成功率甲士5万,伏兵10余万,乘坐舰船千艘, 自思 明(厦门)开始北伐。旋即攻破温州,沿途清军过将望风丧胆,纷纷投降。七月初 二至舟山,遇风。八月初至羊山,不幸风转不顺,伤亡数千。十四日,折回舟山屯 驻休整。越年(1659年)五月初一日,郑成功再次率师北上。此次一帆风顺,势如 破竹。月底入长江,六月克镇江、破瓜州,七月七日逼近南京,至观音门。此时, 士气大振,郑成功信心百倍,遥望钟山虎踞龙盘之雄伟气势,赋诗一首,曰:“缟 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以表“灭清复 明”的强烈愿望。然而,就在郑成功兵临城下,南京清兵力量薄弱的大好形势之际 ,他不听大将甘辉等扼阻南北清朝援军之路、速拔南京城的劝谏,而中了清朝两总 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九月初七日,郑成功北伐失败,不得不率师回思明。 为了保存实力,更好地抗击入侵之敌,郑成功认真总结北伐失利的经验教训。 他深谋远虑,料定精兵会乘胜追袭,以图全歼。他一面调兵遣将,整编操练将士; 一面征集粮饷。修造船只,制造武器弹药等,严阵以待。尽管清廷集闽和粤江浙这 兵夹攻思明,来势十分凶猛。但是郑成功指挥若定,亲率水师诸镇坚守海门,并周 户官郑泰出浯州(大金门),抵御广东之师;遣右虎卫陈鹏督诸部守高崎,抵遏同 安之兵。由于布防严密,将士戮力同心,勇敢抗击,接连限得了海门、高崎大捷。 天启四年(1634年),荷兰殖民者独占台湾。中华儿女,尤其是台湾没胞,都 盼望早日把荷侵略者赶出台湾。就在郑成功北伐回师之后,荷兰通事(翻译)何延 斌(郑芝龙旧属)再度到思明投奔郑军,不带来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向郑成功说蝗 了台湾人民深受殖民者的蹂躏、压榨等惨状及渴望救援之情。何延斌还献台湾地图 一张,恳望郑军早日率东征。郑成功欣然应允,决计东征台湾,拯台民于水深火之 中。 1661年2月1日,郑成功经过一番精心筹划之后,集船只将士于料罗湾祭江誓师 。准备东征。令提督黄廷、五军总督王秀奇、户官郑泰等人辅助世子郑经留守厦门 。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乘舰数百, 浩浩荡荡自料罗湾出以发 。途经澎湖,4月30日到达台湾的鹿耳门港。经过8个月的苦战,被因在台湾城的荷 兰士兵死伤惨重,弱尽粮毕,陷入因境。荷兰侵略者头目揆一走投无路,只好挂白 旗投降。 1662年2月1日,时年方39岁的郑成功威风凛凛地坐于台湾城外的军帐中,接受 殖民者俯首献上的投降书。这时,成千一万的群众潮水般地涌入广场,欢呼声经久 不息,响彻宝岛上空。台湾人民重见天日,沦陷了38年的台湾宝岛又回祖国的怀抱 。 为了说快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有益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政策 ,在荷夷投降后,郑成功立即走访了各社。当他了解台湾百姓耕耕收割等技术落后 ,即派“农师”指导,并分戌熟牛、犁耙、锄等给各社。授于犁耕镰等技术,赏勤 者罚怠玩于澎湖,编户籍,兴办学校。随后。郑成功携同马信等人到高山族目加溜 等处巡视,还以烟、布等物品馈赠高山族同胞。高山族人 热烈欢迎郑成功一行。 此外,郑成功还召集文武官员,提出寓兵于农,在兴军屯,还把留大陆的眷属搬到 台湾。这一切,为台湾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从此,台湾面貌焕然一新,百姓感恩不已。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对建议和发展台湾充满信心,赋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抱负 ,表达他为收复台湾而奔波的艰辛历程。诗曰:“开辟荆榛逐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各,茹苦间关不妨离。” 可惜,5个月以后,下池郑成功呕心沥血,描绘宝岛蓝图之际,却因10 年征战 ,驰骋沙场而积劳成疾,于5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39岁。噩耗传来,郑成功将士及 台湾人民莫不悲痛欲绝。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 郑成功(1624-1662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 其父郑芝龙 ,早年到日本经商,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1624年7月14日, 郑成功诞生于日本 长崎县有市千里滨。 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他7岁从日本回国, 师承曾其五恩师 就读,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2岁即通读春秋左传,15 岁入南安县 学,21岁以优异成绩名列首榜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典雅 ,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郑芝龙见儿子十分出息,喜出望外,想利用手中权势 ,为儿子买个状元来当,以便将来官远亨通。郑成功知道后又气又羞说:“为国 为民做事,要靠真正的本领,我不做欺世盗名的事!” 在南京,郑成功拜鸿儒钱谦益为师,这位名师见他才华横溢,极为赏识和器重 ,视为旷世人才,赞叹说:“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并为他改名“大木”,含有 “大木寄危厦”之意。 1644年,适逢神州震荡,天下大乱。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明朝 部分仕官拥福王即位南京。郑成功目睹明迁昏庸腐败,官员花天酒地,谋取私利, 极为痛心。他撰写了一对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爱无如读书。” 1645年,由郑芝龙拥立的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即位,建号隆武。一日,郑成功随 父亲朝见,隆鹉帝问之:“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引用岳飞的话即口答 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唉。”可见英豪的一言一行早已铭记在他心 中。隆武帝十分欣慰,即赐与国姓,易名成功(此则又名“朱成功”、“郑国姓” 、“国姓爷”之由来),封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 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被害,郑芝龙降清。翌年,清兵突袭泉州安平, 烧杀奸淫,安平镇十室九空,鸡犬不宁,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不堪忍受耻辱而自杀 身亡。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郑成功携带儒衣青巾,焚于南安丰州孔庙,祭曰:“ 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北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帷先师昭鉴之!”从此, 郑成功投笔从戎,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起义,走上武装抗清的道路。 1647年11月18日,桂王朱由榔于文本肇庆即皇位,改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此 时,郑成功已有几千人马,奉永历正朔,自称“招讨大将军”,进一步“募兵措饷 ”、“修船练兵”,沿海农民、渔民,水手和不愿随郑芝龙降清的将士纷纷投奔郑 成功。不多时,郑成功便组成一支兵卒10万余、战船500艘的声势浩大的军队。 1650年夏,郑成功率大军到小金门、大金门和厦门等地屯驻,继续扩充军队。 为了解决给养问题,他还进一步发展海上贸易。平时,郑成功特别重视水师训练, 他辖下的水师“舳舻阵列,进退以法,将士在惊涛骇浪中,无异平地,跳踯上下, 矫捷如飞”。在闽粤江浙战斗中,郑成功身先士卒,戎马沙场,屡败清兵,军威大 震。他控制北至浙江,南及广东之东南沿海一带,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清廷慑于郑成功的威力,于是自永历七年至十一年(1653-1657年)间, 利用 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关系,多次对郑芝龙进行威胁,企图逼使郑成功投降。然而, 郑成功忠不渝,坚决予以拒绝和痛斥。 永历十二年(1658年)一月,永历帝册封郑成功延平郡王。同年三月,郑成功 在厦门筑演武亭,精选良将将锐卒,整编大军,筹集粮饷,为出片做了大量准备工 作。 北上出征前,郑成功为严格约束部队,提高战斗力以取得民援,特颁布军纪条 令:官兵除沿途取粮外,不许奸淫掳掠,不许抓夫屠畜抢夺等,违者枭首示众,将 领连罪。是年五月十三日,郑成功率甲士5万,伏兵10余万,乘坐舰船千艘, 自思 明(厦门)开始北伐。旋即攻破温州,沿途清军过将望风丧胆,纷纷投降。七月初 二至舟山,遇风。八月初至羊山,不幸风转不顺,伤亡数千。十四日,折回舟山屯 驻休整。越年(1659年)五月初一日,郑成功再次率师北上。此次一帆风顺,势如 破竹。月底入长江,六月克镇江、破瓜州,七月七日逼近南京,至观音门。此时, 士气大振,郑成功信心百倍,遥望钟山虎踞龙盘之雄伟气势,赋诗一首,曰:“缟 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以表“灭清复 明”的强烈愿望。然而,就在郑成功兵临城下,南京清兵力量薄弱的大好形势之际 ,他不听大将甘辉等扼阻南北清朝援军之路、速拔南京城的劝谏,而中了清朝两总 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九月初七日,郑成功北伐失败,不得不率师回思明。 为了保存实力,更好地抗击入侵之敌,郑成功认真总结北伐失利的经验教训。 他深谋远虑,料定精兵会乘胜追袭,以图全歼。他一面调兵遣将,整编操练将士; 一面征集粮饷。修造船只,制造武器弹药等,严阵以待。尽管清廷集闽和粤江浙这 兵夹攻思明,来势十分凶猛。但是郑成功指挥若定,亲率水师诸镇坚守海门,并周 户官郑泰出浯州(大金门),抵御广东之师;遣右虎卫陈鹏督诸部守高崎,抵遏同 安之兵。由于布防严密,将士戮力同心,勇敢抗击,接连限得了海门、高崎大捷。 天启四年(1634年),荷兰殖民者独占台湾。中华儿女,尤其是台湾没胞,都 盼望早日把荷侵略者赶出台湾。就在郑成功北伐回师之后,荷兰通事(翻译)何延 斌(郑芝龙旧属)再度到思明投奔郑军,不带来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向郑成功说蝗 了台湾人民深受殖民者的蹂躏、压榨等惨状及渴望救援之情。何延斌还献台湾地图 一张,恳望郑军早日率东征。郑成功欣然应允,决计东征台湾,拯台民于水深火之 中。 1661年2月1日,郑成功经过一番精心筹划之后,集船只将士于料罗湾祭江誓师 。准备东征。令提督黄廷、五军总督王秀奇、户官郑泰等人辅助世子郑经留守厦门 。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乘舰数百, 浩浩荡荡自料罗湾出以发 。途经澎湖,4月30日到达台湾的鹿耳门港。经过8个月的苦战,被因在台湾城的荷 兰士兵死伤惨重,弱尽粮毕,陷入因境。荷兰侵略者头目揆一走投无路,只好挂白 旗投降。 1662年2月1日,时年方39岁的郑成功威风凛凛地坐于台湾城外的军帐中,接受 殖民者俯首献上的投降书。这时,成千一万的群众潮水般地涌入广场,欢呼声经久 不息,响彻宝岛上空。台湾人民重见天日,沦陷了38年的台湾宝岛又回祖国的怀抱 。 为了说快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有益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政策 ,在荷夷投降后,郑成功立即走访了各社。当他了解台湾百姓耕耕收割等技术落后 ,即派“农师”指导,并分戌熟牛、犁耙、锄等给各社。授于犁耕镰等技术,赏勤 者罚怠玩于澎湖,编户籍,兴办学校。随后。郑成功携同马信等人到高山族目加溜 等处巡视,还以烟、布等物品馈赠高山族同胞。高山族人 热烈欢迎郑成功一行。 此外,郑成功还召集文武官员,提出寓兵于农,在兴军屯,还把留大陆的眷属搬到 台湾。这一切,为台湾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从此,台湾面貌焕然一新,百姓感恩不已。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对建议和发展台湾充满信心,赋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抱负 ,表达他为收复台湾而奔波的艰辛历程。诗曰:“开辟荆榛逐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各,茹苦间关不妨离。” 可惜,5个月以后,下池郑成功呕心沥血,描绘宝岛蓝图之际,却因10 年征战 ,驰骋沙场而积劳成疾,于5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39岁。噩耗传来,郑成功将士及 台湾人民莫不悲痛欲绝。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3-06-16
展开全部
以下是郑成功的简要:- 生卒年:1624年-1662年- 别名:凤山、青阳、天朝、忠贞公等- 出生地点:荷属东印度济州岛- 父亲:明朝将领郑芝龙- 事迹: - 继承父亲郑芝龙的反抗荷兰殖民者的事业,统帅明朝海军,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展开抗争,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 在创立了“天舟”政权,这是第在建立独立政权的历史事件,他被视为抗击殖民者的英雄人物。 - 发动战争与清朝作战,目的是为了让明朝复兴。 - 发展建设,带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以上是郑成功的简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军将领和开发者,对于海峡两岸关系和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