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伯父在世时,作者对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时,作者惊异什么?
2、读后讨论。
3、"爱戴"与"爱抚"有何不同?
4、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鲁迅深受爱戴?
(许多人、甚至、数不清、堆满、各色各样)
5、过渡:鲁迅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么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能说明。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第一段,目的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第二段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目的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写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
四、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角色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表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表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小结:
《三味书屋》一课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内容真实,便于我们了解生活中的鲁迅。要了解更多,请同学们课后翻阅有关书籍获取。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伯父在世时,作者对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时,作者惊异什么?
2、读后讨论。
3、"爱戴"与"爱抚"有何不同?
4、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鲁迅深受爱戴?
(许多人、甚至、数不清、堆满、各色各样)
5、过渡:鲁迅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么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为什么?
(能说明。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第一段,目的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第二段伯父关心下一代的学习,目的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写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具体说明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
四、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角色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表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表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小结:
《三味书屋》一课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内容真实,便于我们了解生活中的鲁迅。要了解更多,请同学们课后翻阅有关书籍获取。
展开全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导入新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
(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
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
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
(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 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吊唁 呻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爱抚 饱经风霜
师:我把同学们划的选择一部分写在黑板上,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才能读懂。
三、精读课文,集中体现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老师以一颗火热的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给“需要帮助”的后进生更多的机会、热情的鼓励和切实的帮助,使课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朗读水平。谁想朗读第一段(举手的同学不多),我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读(都举手)。(老师笑)请班长上台。(于老师让班长指名,老师与他耳语“你班上谁平时很少朗读或朗读不好的同学,就叫他”。)
班长:请xxx同学。(xxx同学不情愿地站起来,自言自语“我举手了呀!”)
师:请你朗读(xxx摇头)。不情愿还是紧张?
生:紧张。
师:别紧张。你抬起头来,看着同学们,深呼吸,就不紧张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
师:不!他需要的是鼓励(同学们鼓掌)。
(xxx朗读出第一句,把“知道”读破了,于老师耐心辅导,一遍又一遍。)
师:读出天真劲儿来。(请其他同学读,于老师耐心辅导,指导他读。)
师:这句话应怎样读,大家练一练,感受一下“我年纪还小……”
师:哪位同学见意来读(一生读)。多天真呀!请你再读。
(xxx接着往下读,他把“他的遗体躺在……”读成“站在”,引得哄堂大笑。于老师耐心地帮助,不断地鼓励。经过三次努力,才把第二句话读下来。)
师:嘿,努力就能成功.同学们想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直至结束的一刻,于老师个别辅导最多、鼓励最多的是xxx同学,xxx同学的进步也很明显。另一方面,于老师说”人文精神”是要“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三少三多”,于老师身体力行,随处可见。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
片断一:
师: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位同学读,很有感情)
师:这是她的感受,她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好!还是xxx同学,你来读。
师:有进步!“追悼”什么意思?不需要解释,我读前面,同学们读后面。
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
生:“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后面的话就是对“追悼”的……生:解释。
师:读书要前后文联系,(接着于老师还是动前面那位同学朗读下面的内容.该同学常常读错宇、添字漏字,读破句,于老师耐心纠正,反复鼓励。)
师:这句话很难读(投影“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生读)
师:很好!这是她的体会。 (两位同学读后,于老师再请前面那位同学读,并耐心指导,热情鼓励。)
师:“吊唁”与“追悼”的意思差不多,但“吊唁”还有一层意思,不知同学们读出来没有?
生:对亲属表示慰问。
师:“爱抚”的“抚”是个生字,这样写(板书示范)才规范。“爱抚”什么意思,读了第二个故事就懂了,谁想来读第二个故事。(一个学生朗读第二个故事,于老师认真倾听,不时进行纠正、指导。)
师:“那时候……团聚”这个句子很长,注重停顿,请大家一起读。
师:“从此……马马虎虎”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非常好,正确、流畅。读了这个故事,“爱抚”的意思懂了吗?(“爱抚”与”爱戴”作比较)请同学们说出一个词,表达“爱抚”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生:爱护。
生:关爱。
生:疼爱。
师:“爱戴”的“爱”呢?
生:敬爱。
师:同一个“爱”意思却不同,请同学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看谁读得好,等会儿和老师对话。(学生练习,于老师还是指导那位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讲台和老师分角色读(一位女生上台,扮演周晔)
师:周晔,读书要动脑子啊。
周晔:“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乱说一气。”
师:(摸着胡子,笑了笑)“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周晔:“听了伯父这句话,……马马虎虎了。”
师:我侄女读得多好啊!声音好听,流利!“囫囵吞枣”读懂了吗?
周晔:懂了。(再读)“老实说……乱说一气。”
师:周晔啊,我刚才是夸我记性好,并没有批评你,你怎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周晔:虽然是说你自己记性好,但暗示我读书不认真,所以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师:我侄女真聪明。我是婉转地告诉侄女读书要认真,同学们明白了吗?
师:临走时,伯父还送我两本书,多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片断二:
师:“哪一点不像呢?……”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全班同学读)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周晔同学作文的这两句话,你会怎么批?再读一读,也可以圈画。写批语,有什么看法,写一句话也成。
周晔: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跟前面没多大关系,可以删掉。
师:可以删掉?将来你如果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简练,一个废字都没有;如果你们(指前面几位同学)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具体,都是好样的!
老师成功地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这种对话,教师不设条条框框,不强加于人,而着力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在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体验,尊重学生,极力保护学生稚嫩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注重积累和感悟,扎实训练,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
师:那么文中的“——”表示什么……生:省略;
生:语气延长。
师:为什么要延长呢?
生:有疑问。
师:请你再读一读。
师:好!小小的标点符号都有学问,请你连起来读。(生读)。
师:棒!太棒了!这小节主要用对话的形式写的。如果你们读熟了,装在脑子里,字字入目,连标点也不放过,以后写对话就没问题。请同学们慢慢读,细细品味,最好能背下来。
师:现在我们来表演读。我演伯父。王珊演周晔,同学们演客人,来我家做客,但不能吃,认真听,最后必须哈哈大笑。
(表演)
师:同学们笑得真开心,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生:周晔很天真可爱,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师:周晔,你知道大家笑什么吗?
周晔:我很可爱。
师:是吗?
周晔:旧社会很黑暗,鲁迅先生受迫害。
师:我为什么受迫害!当时社会太黑暗了,我就写文章揭露它,敌人要杀害我,我用了100多个假名字发表文章,苏联作家高尔基请我去苏联避难,我不去。
师:伯父说话多有意思啊,多风趣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地悲伤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老师融“导演、演员”于一体,他能“导”学生“演”,又能自己演。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入情入境,一些难点词、句在这种情境之中,理解、感悟起来形象具体,轻松愉快。
四、总结课文,前后呼应,首尾联系,自然点题,以读写作结,引向生活。
师:鲁迅去世后,周晔在女佣人那里听到一件事,请同学们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这件事,周晔从内心发出——
生:“的确……为别人想得多。”(读两遍)
师:“别人”指哪些人?
生:劳动人民。
师:课文中指——
生:车夫、女佣、“我”。
师:不仅是“我”,还有广大劳动人民、广大的少年儿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吊唁的人有——
生: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戴鲁迅先生呢?
生:(朗读)“的确………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读书要注意前后联系。读到这儿,黑板上的词句都懂了吗?
师:“饱经风霜”懂了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写下来。用“这位车夫才三十来岁……”开头。(学生练习写,最后请学生上台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老师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更重视迁移、运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
(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
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
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
(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 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吊唁 呻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爱抚 饱经风霜
师:我把同学们划的选择一部分写在黑板上,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才能读懂。
三、精读课文,集中体现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老师以一颗火热的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给“需要帮助”的后进生更多的机会、热情的鼓励和切实的帮助,使课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朗读水平。谁想朗读第一段(举手的同学不多),我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读(都举手)。(老师笑)请班长上台。(于老师让班长指名,老师与他耳语“你班上谁平时很少朗读或朗读不好的同学,就叫他”。)
班长:请xxx同学。(xxx同学不情愿地站起来,自言自语“我举手了呀!”)
师:请你朗读(xxx摇头)。不情愿还是紧张?
生:紧张。
师:别紧张。你抬起头来,看着同学们,深呼吸,就不紧张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
师:不!他需要的是鼓励(同学们鼓掌)。
(xxx朗读出第一句,把“知道”读破了,于老师耐心辅导,一遍又一遍。)
师:读出天真劲儿来。(请其他同学读,于老师耐心辅导,指导他读。)
师:这句话应怎样读,大家练一练,感受一下“我年纪还小……”
师:哪位同学见意来读(一生读)。多天真呀!请你再读。
(xxx接着往下读,他把“他的遗体躺在……”读成“站在”,引得哄堂大笑。于老师耐心地帮助,不断地鼓励。经过三次努力,才把第二句话读下来。)
师:嘿,努力就能成功.同学们想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直至结束的一刻,于老师个别辅导最多、鼓励最多的是xxx同学,xxx同学的进步也很明显。另一方面,于老师说”人文精神”是要“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三少三多”,于老师身体力行,随处可见。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
片断一:
师: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位同学读,很有感情)
师:这是她的感受,她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好!还是xxx同学,你来读。
师:有进步!“追悼”什么意思?不需要解释,我读前面,同学们读后面。
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
生:“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后面的话就是对“追悼”的……生:解释。
师:读书要前后文联系,(接着于老师还是动前面那位同学朗读下面的内容.该同学常常读错宇、添字漏字,读破句,于老师耐心纠正,反复鼓励。)
师:这句话很难读(投影“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生读)
师:很好!这是她的体会。 (两位同学读后,于老师再请前面那位同学读,并耐心指导,热情鼓励。)
师:“吊唁”与“追悼”的意思差不多,但“吊唁”还有一层意思,不知同学们读出来没有?
生:对亲属表示慰问。
师:“爱抚”的“抚”是个生字,这样写(板书示范)才规范。“爱抚”什么意思,读了第二个故事就懂了,谁想来读第二个故事。(一个学生朗读第二个故事,于老师认真倾听,不时进行纠正、指导。)
师:“那时候……团聚”这个句子很长,注重停顿,请大家一起读。
师:“从此……马马虎虎”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非常好,正确、流畅。读了这个故事,“爱抚”的意思懂了吗?(“爱抚”与”爱戴”作比较)请同学们说出一个词,表达“爱抚”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生:爱护。
生:关爱。
生:疼爱。
师:“爱戴”的“爱”呢?
生:敬爱。
师:同一个“爱”意思却不同,请同学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看谁读得好,等会儿和老师对话。(学生练习,于老师还是指导那位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讲台和老师分角色读(一位女生上台,扮演周晔)
师:周晔,读书要动脑子啊。
周晔:“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乱说一气。”
师:(摸着胡子,笑了笑)“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周晔:“听了伯父这句话,……马马虎虎了。”
师:我侄女读得多好啊!声音好听,流利!“囫囵吞枣”读懂了吗?
周晔:懂了。(再读)“老实说……乱说一气。”
师:周晔啊,我刚才是夸我记性好,并没有批评你,你怎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周晔:虽然是说你自己记性好,但暗示我读书不认真,所以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师:我侄女真聪明。我是婉转地告诉侄女读书要认真,同学们明白了吗?
师:临走时,伯父还送我两本书,多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片断二:
师:“哪一点不像呢?……”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全班同学读)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周晔同学作文的这两句话,你会怎么批?再读一读,也可以圈画。写批语,有什么看法,写一句话也成。
周晔: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跟前面没多大关系,可以删掉。
师:可以删掉?将来你如果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简练,一个废字都没有;如果你们(指前面几位同学)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具体,都是好样的!
老师成功地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这种对话,教师不设条条框框,不强加于人,而着力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在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体验,尊重学生,极力保护学生稚嫩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注重积累和感悟,扎实训练,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
师:那么文中的“——”表示什么……生:省略;
生:语气延长。
师:为什么要延长呢?
生:有疑问。
师:请你再读一读。
师:好!小小的标点符号都有学问,请你连起来读。(生读)。
师:棒!太棒了!这小节主要用对话的形式写的。如果你们读熟了,装在脑子里,字字入目,连标点也不放过,以后写对话就没问题。请同学们慢慢读,细细品味,最好能背下来。
师:现在我们来表演读。我演伯父。王珊演周晔,同学们演客人,来我家做客,但不能吃,认真听,最后必须哈哈大笑。
(表演)
师:同学们笑得真开心,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生:周晔很天真可爱,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师:周晔,你知道大家笑什么吗?
周晔:我很可爱。
师:是吗?
周晔:旧社会很黑暗,鲁迅先生受迫害。
师:我为什么受迫害!当时社会太黑暗了,我就写文章揭露它,敌人要杀害我,我用了100多个假名字发表文章,苏联作家高尔基请我去苏联避难,我不去。
师:伯父说话多有意思啊,多风趣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地悲伤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老师融“导演、演员”于一体,他能“导”学生“演”,又能自己演。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入情入境,一些难点词、句在这种情境之中,理解、感悟起来形象具体,轻松愉快。
四、总结课文,前后呼应,首尾联系,自然点题,以读写作结,引向生活。
师:鲁迅去世后,周晔在女佣人那里听到一件事,请同学们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这件事,周晔从内心发出——
生:“的确……为别人想得多。”(读两遍)
师:“别人”指哪些人?
生:劳动人民。
师:课文中指——
生:车夫、女佣、“我”。
师:不仅是“我”,还有广大劳动人民、广大的少年儿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吊唁的人有——
生: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戴鲁迅先生呢?
生:(朗读)“的确………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读书要注意前后联系。读到这儿,黑板上的词句都懂了吗?
师:“饱经风霜”懂了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写下来。用“这位车夫才三十来岁……”开头。(学生练习写,最后请学生上台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老师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更重视迁移、运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11-14
展开全部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