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梦里思乡
做了一个梦,昨晚。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也不是一个编撰的故事,不是虚拟的,是真真切切的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主角是我和一个论坛,论坛是一个家,我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名成员。
你还知道有这个家?!你还知道自己是这个家中的一员?!
谁在说我?!没有谁会说我,是我自己在自责。是!是自责也是惭愧,多多少少还有些内疚,因为我的不负责,因为我的离家已经太久。
就是这样,梦中的我就是这样在自责,一直、不停地自责,就是这样简单,没有多少内容,没有太多复杂,就如同我的生活,简单。梦也是一样,简单,如同生活,如同我的人,这已经足够了。
梦醒。我的思想仍遗留在梦境中的情节,在想,在想那个梦,在想梦中的内容,像电影胶片回放,然后定格某一个画面,然后是不断地想,不停地思、想,象是一个暮年的老人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自己的初恋。
凡是经历过感情的人都曾有过初恋,我也有过属于自己的初恋,确切地说,我的初恋情人是一个论坛,一个虚拟世界中最真实的情感——幽梦帆影。
把一个论坛视为自己的初恋,是否恰当,我没有心思去考证其准确性,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梦,我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我不想让梦醒,我不想让简单的事情变的复杂,如果在梦里还要考证什么的话,那真是活得太累了。梦儿说的,在梦里她亲口对我说的,而且是一边抚摩着我的头一边说,累了就休息一下吧。真的,我真的感觉自己很累,真的,我真的很听话的休息着,昏昏沉沉的在瞌睡着,象是一个孩子,一个很听话很乖的孩子在安静地瞌睡着,有一种感觉,一种真切的感觉,那是一种在外流浪、漂泊了很久的浪子回到久违的家的感觉,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感觉很温馨,然后一种强烈的欲望,想大呼小叫的欲望,说出来吧,想说什么就说出来吧,在自己的家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不是外人,你是这个家里的一员,于是我就说了,只说了一句,简简单单的一句:回家的感觉真好。
闭着眼,沉睡着。
在梦乡中,在家园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安宁,还有一个挥不去的影子,帆的影子,那是船帆,那是真情的呼唤,回家吧,就这么简单。
回家吧。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没有家的温暖。
温暖。真的,家真的是很温暖。
外面在飘着雪,很大、很大的雪,又是一个冬天,这已经是第二个冬天。
第二个冬天,外面在飘着雪花。家里已经烧起了火炉,很美,一家人围炉喝着茶,说着最知心的话,这种感觉真好,因为家,因为温暖和一份牵挂,牵挂仍在外漂泊的亲人。
闭着眼,沉睡着。
梦里思乡。因为,又是一个冬天,一个飘雪的冬天,一个不寻常的冬天,今年的冬天是“幽梦帆影”家园的2周年,风风雨雨的2周年。
归心似箭。家人在期盼着过一个团圆的周年。
在梦乡中,耳边传来的呼唤是如此的清晰,回家吧,家人在等你。
闭着眼,却也能清晰地看见,看见鼓动的风帆,那是归家的帆船。
累了,倦了,漂泊得久了,踏上归家的船。荡漾的河水载着游子的心归心似箭。
累了,倦了,乘着归家的帆船,驶向家的宁静港湾。
思乡(原创诗)
思乡——晓凡
日头滚进山腰
黄牛的归列中
牧归的人
囤满了温暖的阳光
蟋蟀轻轻吟唱
古老的房子
古老的人
家啊,家在哪一座山的后面?
春风又起的时候
枝头的小鸟唱着无忧的歌
啊,正是熟透的家乡!
我驻足不前眼眶发热
粼粼泉水洗净喉咙里的灰尘
青青翠竹重唱那古老的歌谣
雁南飞
又往高处去……
女儿的书也越来越多了,我找出以前的书箱,给她。妻在一旁看着,笑了:“传家宝又传了一代啊”。这箱子,是父亲从爷爷那里得来的。现在,到女儿这里,算起来至少有四代人了,木箱虽是旧木箱,但祖上的东西传下来的也只有这木箱了。
箱子不大,长不过1米,高近2尺,宽1尺有余,和衣箱来比,也算小巧。打开木箱,内部结构如现在小学生以前使用过的铅笔盒。上半部分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内盒,三两块纵横的木板把它分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间,好根据需要,分别放置常用的笔墨纸砚直尺圆规三角版橡皮擦削笔刀之类的文具。取出活动内盒,里面才是放书的地方。合上箱子,正好是一方写字台。
木箱的的每个面是用厚近1公分的整块重阳木板做成,没有一丝缝隙,雨是绝对不会入侵其中的,要是里边盛上水,恐怕也会半滴不漏,也可以把它当盆来使。箱子没有上漆,底色暗红,是木头的本色,只是日长月久,不再那么鲜艳。细细观察,木板上的纹理颜色或深或浅,形状或宽或窄,看似随意,却很有规律,也有节奏。嗅嗅,清香犹存。正是有了这独特的气味,蛀虫才不敢光顾。重阳树生长缓慢,材质细腻、坚硬。正是这些原因,箱子现在依然完好。
很多年来,就因为这重阳木箱,无数次听说过“重阳树”的名字,也在小方凳、切菜板上加深了对它的记忆,但一直没有见过真实的重阳树。有时,满怀好奇地去问老人,他们总是习惯地咪起眼,抽口旱烟,面对南方,不厌其烦地对我讲起重阳树的来历和辉煌。重阳树不是本地的乡土树种,很久以前,本族人从崇阳县移民来到这水乡,先人为了怀恋故土,带来了重阳树种,播入墩台上的泥中,可是当时成活的只有两棵。一雌一雄,一左一右,门前相互守望。到我祖辈的时候,树已成古木。古木的年纪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据说,每棵树的树冠就足有半亩,高三丈余,方圆几十里,都可以看到它们,胸径却是五个成年人的臂膀量出来的,就连小枝也粗过水桶。因为有了这两棵古树,本族人在当地的名声也响亮起来。有些人干脆用“重阳树”替代了墩台的原名。
我无法想象这树的模样,也无法得知树下发生的种种故事。如果树还在,它一定还存有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它不会不记得那匹曾经依偎身边的贺龙老总最爱的白马;不会不记得曾经被白狗子刺刀割破的胸膛;不会不记得行人一股脑喝水的清凉;不会不记得幕归老牛踱方步时的哞叫;也不会不记得枝头喜鹊与白鸽的对歌,树荫里男孩与女孩的嬉闹。
树,是1954年被伐倒的。那一年,长江发大水,江堤上缺少木材,重阳树听了人的召唤,站到了长江边,分散的枝干的排成一行,守护着几公里地段。然而,无根的树终究没有挡住肆意的洪水,滚滚长江水带着狞笑,越过土堤,一路咆哮,冲向家园。垸内,汪洋一片。
洪水退后,祖父、叔祖父几个一起花了三天时间,动用锹镐斧锯,挖出树墩,锯开,每家分得几块木板,也好为水洗过后的家添置一些必要的木器,木箱就是那时候做的。
木箱传到我手里的时候,是离家求学。父亲找来根扁担,一头是装有可供一月的粮食的布袋,一头正是这口箱子。父亲挑着起肩的时候,躬着腰,咬着牙,挺身很慢。我问父亲是不是很重,要不要我分担一些?父亲只是说,木箱里所装的希望太重。其实,我心里知道,在那个“养鸡换油盐”的年代,父亲肩上的担子绝对不只是这扁担的两头。
求学期间,才从专业课上了解了更多关于重阳树的知识:重阳树在生物分类上原来叫重阳木,属大戟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高达10米,树皮褐色,纵裂。小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顶端狭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光滑;总状花序,果实球形浆果状,棕褐色,种子含油,油有香味,可以食用;木树较坚硬,质重,是良好的建筑用材。同时,听老师讲,南方古树中,最多的就是这重阳木了,往往都有上千年呢。
伴着这重阳木箱,也伴着故土的情怀,前辈的希冀,我完成了学业。当我从木箱中拿出红红的毕业文凭,双手递给父亲的时候,我记得父亲笑了。这一笑,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怀的一笑。那情形,至今难忘。
不久前回老家,居然在屋后的杂木林中发现了一棵重阳树!树是从狭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有大树的压迫,重阳树的树干变为倒写的“L”,看上去更显得它的倔强,它的毅力,它的活力。周围的树叶,颜色早被秋霜染黄染褐,其形体也被秋风撕裂、卷落,撒满一地。重阳树依然挺起枝干,顽强撑出一树青青。远远看去,那树分明是一杆迎风而立的大旗。风,阵阵而过,枝,左右摇摆,只要风势稍微缓和,枝叶就回到原有的位置。油亮的叶片相互摩擦,沙沙有声,似乎在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共同对抗这簌簌的寒风。
这,才是我心中的重阳树啊!不是记忆中的,也不是照片上的,更不是公园湖边的。我不禁走上前去。树,此时也似乎善解人意,张开臂膀,点头说:你来了!
抚摸树干,尚处于幼年阶段树皮竟然也是那么苍老。嶙峋的树皮是你与风雨抗争、勇于出头的历史吗?
本来,想拿起斧锯,砍去一些其他大树的枝条,让出足够空间,好让重阳树得到足够的阳光雨露,快速成长。我没有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重阳树绝对不是屈服的树。
做了一个梦,昨晚。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也不是一个编撰的故事,不是虚拟的,是真真切切的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主角是我和一个论坛,论坛是一个家,我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名成员。
你还知道有这个家?!你还知道自己是这个家中的一员?!
谁在说我?!没有谁会说我,是我自己在自责。是!是自责也是惭愧,多多少少还有些内疚,因为我的不负责,因为我的离家已经太久。
就是这样,梦中的我就是这样在自责,一直、不停地自责,就是这样简单,没有多少内容,没有太多复杂,就如同我的生活,简单。梦也是一样,简单,如同生活,如同我的人,这已经足够了。
梦醒。我的思想仍遗留在梦境中的情节,在想,在想那个梦,在想梦中的内容,像电影胶片回放,然后定格某一个画面,然后是不断地想,不停地思、想,象是一个暮年的老人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自己的初恋。
凡是经历过感情的人都曾有过初恋,我也有过属于自己的初恋,确切地说,我的初恋情人是一个论坛,一个虚拟世界中最真实的情感——幽梦帆影。
把一个论坛视为自己的初恋,是否恰当,我没有心思去考证其准确性,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梦,我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我不想让梦醒,我不想让简单的事情变的复杂,如果在梦里还要考证什么的话,那真是活得太累了。梦儿说的,在梦里她亲口对我说的,而且是一边抚摩着我的头一边说,累了就休息一下吧。真的,我真的感觉自己很累,真的,我真的很听话的休息着,昏昏沉沉的在瞌睡着,象是一个孩子,一个很听话很乖的孩子在安静地瞌睡着,有一种感觉,一种真切的感觉,那是一种在外流浪、漂泊了很久的浪子回到久违的家的感觉,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感觉很温馨,然后一种强烈的欲望,想大呼小叫的欲望,说出来吧,想说什么就说出来吧,在自己的家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不是外人,你是这个家里的一员,于是我就说了,只说了一句,简简单单的一句:回家的感觉真好。
闭着眼,沉睡着。
在梦乡中,在家园里,没有喧嚣,没有纷争,只有安宁,还有一个挥不去的影子,帆的影子,那是船帆,那是真情的呼唤,回家吧,就这么简单。
回家吧。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没有家的温暖。
温暖。真的,家真的是很温暖。
外面在飘着雪,很大、很大的雪,又是一个冬天,这已经是第二个冬天。
第二个冬天,外面在飘着雪花。家里已经烧起了火炉,很美,一家人围炉喝着茶,说着最知心的话,这种感觉真好,因为家,因为温暖和一份牵挂,牵挂仍在外漂泊的亲人。
闭着眼,沉睡着。
梦里思乡。因为,又是一个冬天,一个飘雪的冬天,一个不寻常的冬天,今年的冬天是“幽梦帆影”家园的2周年,风风雨雨的2周年。
归心似箭。家人在期盼着过一个团圆的周年。
在梦乡中,耳边传来的呼唤是如此的清晰,回家吧,家人在等你。
闭着眼,却也能清晰地看见,看见鼓动的风帆,那是归家的帆船。
累了,倦了,漂泊得久了,踏上归家的船。荡漾的河水载着游子的心归心似箭。
累了,倦了,乘着归家的帆船,驶向家的宁静港湾。
思乡(原创诗)
思乡——晓凡
日头滚进山腰
黄牛的归列中
牧归的人
囤满了温暖的阳光
蟋蟀轻轻吟唱
古老的房子
古老的人
家啊,家在哪一座山的后面?
春风又起的时候
枝头的小鸟唱着无忧的歌
啊,正是熟透的家乡!
我驻足不前眼眶发热
粼粼泉水洗净喉咙里的灰尘
青青翠竹重唱那古老的歌谣
雁南飞
又往高处去……
女儿的书也越来越多了,我找出以前的书箱,给她。妻在一旁看着,笑了:“传家宝又传了一代啊”。这箱子,是父亲从爷爷那里得来的。现在,到女儿这里,算起来至少有四代人了,木箱虽是旧木箱,但祖上的东西传下来的也只有这木箱了。
箱子不大,长不过1米,高近2尺,宽1尺有余,和衣箱来比,也算小巧。打开木箱,内部结构如现在小学生以前使用过的铅笔盒。上半部分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内盒,三两块纵横的木板把它分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间,好根据需要,分别放置常用的笔墨纸砚直尺圆规三角版橡皮擦削笔刀之类的文具。取出活动内盒,里面才是放书的地方。合上箱子,正好是一方写字台。
木箱的的每个面是用厚近1公分的整块重阳木板做成,没有一丝缝隙,雨是绝对不会入侵其中的,要是里边盛上水,恐怕也会半滴不漏,也可以把它当盆来使。箱子没有上漆,底色暗红,是木头的本色,只是日长月久,不再那么鲜艳。细细观察,木板上的纹理颜色或深或浅,形状或宽或窄,看似随意,却很有规律,也有节奏。嗅嗅,清香犹存。正是有了这独特的气味,蛀虫才不敢光顾。重阳树生长缓慢,材质细腻、坚硬。正是这些原因,箱子现在依然完好。
很多年来,就因为这重阳木箱,无数次听说过“重阳树”的名字,也在小方凳、切菜板上加深了对它的记忆,但一直没有见过真实的重阳树。有时,满怀好奇地去问老人,他们总是习惯地咪起眼,抽口旱烟,面对南方,不厌其烦地对我讲起重阳树的来历和辉煌。重阳树不是本地的乡土树种,很久以前,本族人从崇阳县移民来到这水乡,先人为了怀恋故土,带来了重阳树种,播入墩台上的泥中,可是当时成活的只有两棵。一雌一雄,一左一右,门前相互守望。到我祖辈的时候,树已成古木。古木的年纪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据说,每棵树的树冠就足有半亩,高三丈余,方圆几十里,都可以看到它们,胸径却是五个成年人的臂膀量出来的,就连小枝也粗过水桶。因为有了这两棵古树,本族人在当地的名声也响亮起来。有些人干脆用“重阳树”替代了墩台的原名。
我无法想象这树的模样,也无法得知树下发生的种种故事。如果树还在,它一定还存有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它不会不记得那匹曾经依偎身边的贺龙老总最爱的白马;不会不记得曾经被白狗子刺刀割破的胸膛;不会不记得行人一股脑喝水的清凉;不会不记得幕归老牛踱方步时的哞叫;也不会不记得枝头喜鹊与白鸽的对歌,树荫里男孩与女孩的嬉闹。
树,是1954年被伐倒的。那一年,长江发大水,江堤上缺少木材,重阳树听了人的召唤,站到了长江边,分散的枝干的排成一行,守护着几公里地段。然而,无根的树终究没有挡住肆意的洪水,滚滚长江水带着狞笑,越过土堤,一路咆哮,冲向家园。垸内,汪洋一片。
洪水退后,祖父、叔祖父几个一起花了三天时间,动用锹镐斧锯,挖出树墩,锯开,每家分得几块木板,也好为水洗过后的家添置一些必要的木器,木箱就是那时候做的。
木箱传到我手里的时候,是离家求学。父亲找来根扁担,一头是装有可供一月的粮食的布袋,一头正是这口箱子。父亲挑着起肩的时候,躬着腰,咬着牙,挺身很慢。我问父亲是不是很重,要不要我分担一些?父亲只是说,木箱里所装的希望太重。其实,我心里知道,在那个“养鸡换油盐”的年代,父亲肩上的担子绝对不只是这扁担的两头。
求学期间,才从专业课上了解了更多关于重阳树的知识:重阳树在生物分类上原来叫重阳木,属大戟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高达10米,树皮褐色,纵裂。小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顶端狭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光滑;总状花序,果实球形浆果状,棕褐色,种子含油,油有香味,可以食用;木树较坚硬,质重,是良好的建筑用材。同时,听老师讲,南方古树中,最多的就是这重阳木了,往往都有上千年呢。
伴着这重阳木箱,也伴着故土的情怀,前辈的希冀,我完成了学业。当我从木箱中拿出红红的毕业文凭,双手递给父亲的时候,我记得父亲笑了。这一笑,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怀的一笑。那情形,至今难忘。
不久前回老家,居然在屋后的杂木林中发现了一棵重阳树!树是从狭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有大树的压迫,重阳树的树干变为倒写的“L”,看上去更显得它的倔强,它的毅力,它的活力。周围的树叶,颜色早被秋霜染黄染褐,其形体也被秋风撕裂、卷落,撒满一地。重阳树依然挺起枝干,顽强撑出一树青青。远远看去,那树分明是一杆迎风而立的大旗。风,阵阵而过,枝,左右摇摆,只要风势稍微缓和,枝叶就回到原有的位置。油亮的叶片相互摩擦,沙沙有声,似乎在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共同对抗这簌簌的寒风。
这,才是我心中的重阳树啊!不是记忆中的,也不是照片上的,更不是公园湖边的。我不禁走上前去。树,此时也似乎善解人意,张开臂膀,点头说:你来了!
抚摸树干,尚处于幼年阶段树皮竟然也是那么苍老。嶙峋的树皮是你与风雨抗争、勇于出头的历史吗?
本来,想拿起斧锯,砍去一些其他大树的枝条,让出足够空间,好让重阳树得到足够的阳光雨露,快速成长。我没有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重阳树绝对不是屈服的树。
展开全部
望乡台-此岸望彼岸 彼方望此方
乘游轮游览三峡风光时,曾去长江岸边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悬崖边,我见到了那久负胜名的“望乡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望乡台是亡魂们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故乡的机会。传说中的阴间望乡台建造得甚为奇特,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无论鬼魂们的家乡在何处,站在上面,都可一览无遗,鬼魂们甚至还能看到亲人们守灵时的哀容,以及今后的生活。望乡台上传出的鬼魂们的凄惨哭声,就连铁面无私的判官钟馗和主宰阴司的阎罗王听了都难免触动恻隐之心。
而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望乡台,是1985年名山区修复时重建的一座两楼一底,有着重檐四翘角之顶的新式望乡台,楼台高二十余米,台上配置有现代的望远镜,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尽收眼底。游人们兴致勃勃地在台上观赏风景,笑容满面地拍照留念。毕竟是阴阳两隔,阳世的游人们大多是循着民间传说来此看古迹玩乐的,哪会真在意那阴间的鬼魂望乡思乡的悲切呢?
回国探亲顺带旅游的我当然也是这些普通游客中的一员。然而,当我看见“望乡台”三个字的那一刹那间,心中忽然一动,又一痛,泪水顿时盈满眼眶。哦,我虽不是鬼魂,却是个漂泊异国他乡多年的游子,我,还有和我一样的海外游子们,哪个的心中不都是高耸着一座类似的“望乡台”呢?
我向来自称是属于家乡观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经特别欣赏“无产者四海为家”的豪言壮语。孩提时跟随父母搬过多次家,从市镇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几番变化;少年时住校读书已算一半离家,但还是恨不能立马全部脱离父母的卵翼出去闯荡,见识世界;青年时果然如愿以偿,背负行装告别父母出外远游,又从城里到乡下,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远;一日日,家乡意识更为淡薄。
记得小时候曾问过父母,家乡是什么?故乡又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父母独立成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是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快地说出我填表时的籍贯所在地(其实追溯起来,我的先祖数代前却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亲的故乡。可要是问我的故乡(具体城市)在哪里,我总是不好选择。说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儿时我就随父母离开了,对那里我根本就没有印象。说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里当作我的第一故乡的),在那里我却没有一个亲戚,找不到别人回乡亲友满堂的热闹感觉。青年时呆过的地方更是几年一换,去时就没打算久呆,走时也怀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心情。唯一能说出的只有我父母现在居住的城市——虽然,30年间,我在那里居留的时间包括探亲、度假等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年。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认同了北京这个新的家乡——尽管一开口,老北京们就会知道我是南方人。虽然也会时时想念千里之遥的父母,可我对家乡也好,故乡也罢,都没有太多的在意。后来,上幼儿园的女儿也问过我同样的关于家乡、故乡的问题,我也用当年我父母的话回答她。她于是跳了起来欢快地叫道:“那我的家乡就是北京,我的故乡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来到异国。心目中对异乡、家乡、故乡的定义范畴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内涵产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释。我对我所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存有一分牵挂,它们都是我的故乡,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遗憾,它们又不是我心目中那个无可替代的故乡!异国社会的陌生,生活的压力,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都使人更加思念故乡。故乡这个词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乡的概念也扩大为中国——祖国,祖国所有的山水,风景,事物,食品,习俗,还有往事都变得那么亲切温馨,那么回味无穷……
那“望乡台”就这样一砖一瓦地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垒建起来了。
夜半苦读时,那厚砖般的书本砌起了一座望乡台,朦胧中看见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时,那满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乡台,恍惚间听到父母心疼的唏嘘声;春节聚会的餐桌上,游子们自制的各色中华美食搭起了一座望乡台,似乎地球另一边的全家喜放的鞭炮声中也有自己点燃的一挂响鞭;每月一次给父母的问候中,电话线连着的是儿女踮脚远眺的一座望乡台,说的都是开心的话,而不开心的事情都压在肩头自己默默承担。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游子共用的望乡台,思乡了,全家大小去那里品一次中国某地的风味菜;新屋后面的木阳台是一座私家独用的望乡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里闻一下故乡也有的金银花香。想家想得难受时,出门登山,山山都似望乡台;刻意消除乡愁时,下河戏水,却水水倒映故乡景……
思乡、望乡,是游子的专利,从不离家的人怎能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笔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日子在当父母的思乡望乡中,也在孩子的逐渐长大中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了回乡省亲,带孩子旅游去认识给她讲过千遍万遍的壮丽河山的机会。站在这望乡台前,想起这十年思乡望乡的酸甜苦辣,虽然与众鬼魂不是一回事,却也不由我不感慨万千。
手扶栏干,尽情欣赏山下大江波浪奔腾,远处青山叠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么却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远在异国他乡的那幢二层小楼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诗人刘皂的七绝《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难道我也和刘皂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岁月中,异国他乡的“并州”竟成了“家乡”么?
女儿说:“我可记得妈妈当年的话: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的家乡,就是故乡!”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乡台”,似乎带着某种魔力,就看了这么一眼,就如同一觉醒来,异国他乡竟然变成了也让人日夜惦记的家乡!好在故乡还是我们永远的故乡,中华民族发源、壮大的神洲大地也永远是我们的祖裔国。
那“望乡台”啊,海外游子的望乡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处都是连着心扯着情的乡土,都是割舍不了的家呀!
乘游轮游览三峡风光时,曾去长江岸边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悬崖边,我见到了那久负胜名的“望乡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望乡台是亡魂们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故乡的机会。传说中的阴间望乡台建造得甚为奇特,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无论鬼魂们的家乡在何处,站在上面,都可一览无遗,鬼魂们甚至还能看到亲人们守灵时的哀容,以及今后的生活。望乡台上传出的鬼魂们的凄惨哭声,就连铁面无私的判官钟馗和主宰阴司的阎罗王听了都难免触动恻隐之心。
而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望乡台,是1985年名山区修复时重建的一座两楼一底,有着重檐四翘角之顶的新式望乡台,楼台高二十余米,台上配置有现代的望远镜,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尽收眼底。游人们兴致勃勃地在台上观赏风景,笑容满面地拍照留念。毕竟是阴阳两隔,阳世的游人们大多是循着民间传说来此看古迹玩乐的,哪会真在意那阴间的鬼魂望乡思乡的悲切呢?
回国探亲顺带旅游的我当然也是这些普通游客中的一员。然而,当我看见“望乡台”三个字的那一刹那间,心中忽然一动,又一痛,泪水顿时盈满眼眶。哦,我虽不是鬼魂,却是个漂泊异国他乡多年的游子,我,还有和我一样的海外游子们,哪个的心中不都是高耸着一座类似的“望乡台”呢?
我向来自称是属于家乡观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经特别欣赏“无产者四海为家”的豪言壮语。孩提时跟随父母搬过多次家,从市镇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几番变化;少年时住校读书已算一半离家,但还是恨不能立马全部脱离父母的卵翼出去闯荡,见识世界;青年时果然如愿以偿,背负行装告别父母出外远游,又从城里到乡下,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远;一日日,家乡意识更为淡薄。
记得小时候曾问过父母,家乡是什么?故乡又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父母独立成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是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快地说出我填表时的籍贯所在地(其实追溯起来,我的先祖数代前却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亲的故乡。可要是问我的故乡(具体城市)在哪里,我总是不好选择。说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儿时我就随父母离开了,对那里我根本就没有印象。说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里当作我的第一故乡的),在那里我却没有一个亲戚,找不到别人回乡亲友满堂的热闹感觉。青年时呆过的地方更是几年一换,去时就没打算久呆,走时也怀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心情。唯一能说出的只有我父母现在居住的城市——虽然,30年间,我在那里居留的时间包括探亲、度假等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年。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认同了北京这个新的家乡——尽管一开口,老北京们就会知道我是南方人。虽然也会时时想念千里之遥的父母,可我对家乡也好,故乡也罢,都没有太多的在意。后来,上幼儿园的女儿也问过我同样的关于家乡、故乡的问题,我也用当年我父母的话回答她。她于是跳了起来欢快地叫道:“那我的家乡就是北京,我的故乡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来到异国。心目中对异乡、家乡、故乡的定义范畴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内涵产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释。我对我所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存有一分牵挂,它们都是我的故乡,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遗憾,它们又不是我心目中那个无可替代的故乡!异国社会的陌生,生活的压力,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都使人更加思念故乡。故乡这个词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乡的概念也扩大为中国——祖国,祖国所有的山水,风景,事物,食品,习俗,还有往事都变得那么亲切温馨,那么回味无穷……
那“望乡台”就这样一砖一瓦地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垒建起来了。
夜半苦读时,那厚砖般的书本砌起了一座望乡台,朦胧中看见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时,那满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乡台,恍惚间听到父母心疼的唏嘘声;春节聚会的餐桌上,游子们自制的各色中华美食搭起了一座望乡台,似乎地球另一边的全家喜放的鞭炮声中也有自己点燃的一挂响鞭;每月一次给父母的问候中,电话线连着的是儿女踮脚远眺的一座望乡台,说的都是开心的话,而不开心的事情都压在肩头自己默默承担。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游子共用的望乡台,思乡了,全家大小去那里品一次中国某地的风味菜;新屋后面的木阳台是一座私家独用的望乡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里闻一下故乡也有的金银花香。想家想得难受时,出门登山,山山都似望乡台;刻意消除乡愁时,下河戏水,却水水倒映故乡景……
思乡、望乡,是游子的专利,从不离家的人怎能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笔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日子在当父母的思乡望乡中,也在孩子的逐渐长大中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了回乡省亲,带孩子旅游去认识给她讲过千遍万遍的壮丽河山的机会。站在这望乡台前,想起这十年思乡望乡的酸甜苦辣,虽然与众鬼魂不是一回事,却也不由我不感慨万千。
手扶栏干,尽情欣赏山下大江波浪奔腾,远处青山叠翠的美景。可是,眼前怎么却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远在异国他乡的那幢二层小楼的熟悉影像。想起唐朝诗人刘皂的七绝《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难道我也和刘皂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岁月中,异国他乡的“并州”竟成了“家乡”么?
女儿说:“我可记得妈妈当年的话: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的家乡,就是故乡!”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乡台”,似乎带着某种魔力,就看了这么一眼,就如同一觉醒来,异国他乡竟然变成了也让人日夜惦记的家乡!好在故乡还是我们永远的故乡,中华民族发源、壮大的神洲大地也永远是我们的祖裔国。
那“望乡台”啊,海外游子的望乡台!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处都是连着心扯着情的乡土,都是割舍不了的家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思乡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乡愁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晚花红片落庭莎
还记得么,若干年前,你常常坐在我的腿上,听我讲故事;在
夏日的黄昏里,搬个小凳坐在我的对面,听我弹吉他。
还记得么,那片不高的土坡,我们坐在那里,你靠在我的怀里,
在夕阳里我们对视的目光,还有那山坡下那蜿蜒向东的铁轨。
还记得么,那个黄昏, 在寂静的院子里, 已经听了好几个故事
的你依然靠在我的怀里, 把小脸儿贴在我的胸前, 不动也不说话..
还记得么,那个故乡夏末连绵不断的雨笼罩着一切的午后.你静
悄悄地伏在我的背上, 打着一把大雨伞, 我们走在两条铁轨之间.
轨道的两侧是很陡的斜坡, 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 杂草, 还有野花,
红的、黄的、兰的、白的, 零星地点缀在草丛中, 远处是灰蒙蒙的
雨雾。
如今你生活在离我很远的地方,再也不能听我讲故事了,而那
把吉他也落满了灰尘。
细草愁烟
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
时时燕儿双飞去
带缓罗衣
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若干年来,我喜欢听那首“往事”,心中常有酸酸的感觉。
如梦如烟的往事,
散发着芬芳,
那门前美丽的小河流,
一样轻唱老歌。
如梦如烟的往事...
歌声依旧,唯有那“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却再也不会出现在
峰哥的身边了。
小阁黄昏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晚花红片落庭莎
还记得么,若干年前,你常常坐在我的腿上,听我讲故事;在
夏日的黄昏里,搬个小凳坐在我的对面,听我弹吉他。
还记得么,那片不高的土坡,我们坐在那里,你靠在我的怀里,
在夕阳里我们对视的目光,还有那山坡下那蜿蜒向东的铁轨。
还记得么,那个黄昏, 在寂静的院子里, 已经听了好几个故事
的你依然靠在我的怀里, 把小脸儿贴在我的胸前, 不动也不说话..
还记得么,那个故乡夏末连绵不断的雨笼罩着一切的午后.你静
悄悄地伏在我的背上, 打着一把大雨伞, 我们走在两条铁轨之间.
轨道的两侧是很陡的斜坡, 长满了茂密的灌木丛, 杂草, 还有野花,
红的、黄的、兰的、白的, 零星地点缀在草丛中, 远处是灰蒙蒙的
雨雾。
如今你生活在离我很远的地方,再也不能听我讲故事了,而那
把吉他也落满了灰尘。
细草愁烟
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
时时燕儿双飞去
带缓罗衣
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若干年来,我喜欢听那首“往事”,心中常有酸酸的感觉。
如梦如烟的往事,
散发着芬芳,
那门前美丽的小河流,
一样轻唱老歌。
如梦如烟的往事...
歌声依旧,唯有那“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却再也不会出现在
峰哥的身边了。
小阁黄昏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思乡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