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台词
甲:给大伙介绍一下。
乙:很有必要。
甲:我叫×××。
乙:我叫×××。
甲:我是一名相声演员。
乙:我也是一名相声演员。
甲:我们家住在淮海北路174号。
乙:我们家住在淮海南路175号。
甲:我们家住在三楼。
乙:我们家住在四楼。
甲:我们家三代同居。
乙:我们家四室同堂。
甲:我爸爸是个老革命!
乙:我爸爸资格也够老的!
甲:我爸爸三七年就参了军。
乙:我爸爸三六年就入了伍。
甲:我爸爸参加过淮海战役。
乙:我爸爸也在那儿打了一大仗。
甲:我爸爸立过战功。
乙:我爸爸受过勋章。
甲:我爸爸当时是排长。
乙:我爸爸当时任连长。
甲:我爸爸当时在解放军第七纵队。
乙:我爸爸当时是……国民党那头儿的。
甲:噢……闹了半天你爸爸是国军呀?
乙:噢……说了半天你爸爸是共军呀!
甲:现在我搞清楚了。
乙:现在我更明白啦。
甲:我爸爸是好人。
乙:我爸爸是坏蛋……谁爸爸是坏蛋?
甲:你自己说的。
乙:我爸爸现在是政协委员。
甲:噢!那你一定听你爸爸讲过他参加淮海战没的经历?
乙:那你也一定听你爸爸说过他参加淮海大战的体会?
甲:经常听。
乙:经常讲。
甲:不是说大话,要说起我爸爸他们的英雄事迹来那可是不胜枚举呀,老×!
乙:是啊,小×,要没我爸爸他们,你爸爸这仗也打不起来呀!
甲:嘿……干脆——
乙:怎么着?
甲:咱俩今天就把咱从爸爸那儿听到的故事讲给大伙听听。
乙:再现一下当年的战斗情景。
甲:那我就代表我爸爸那头。
乙:那我也代表你爸爸那头。
甲:你怎么也代表我爸爸那头?
乙:我不想代表我爸爸那头。
甲:没关系,咱为了更好、更形象的再现一下当年战斗的情景。
乙:这……
甲:那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乙:就是四十二年前的今天。
甲: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乙:也就是民国三十七年。
甲:在徐海大地上。
乙:在江淮平原上。
甲:展开了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
乙:我爸爸那头也叫徐蚌会战。
甲:我爸爸说战役之大举世闻名。
乙:我爸爸说战线之长绝无仅有。
甲:我爸爸说东自黄海边,西至商丘城。
乙:我爸爸说……西至商丘城,东自黄海边。
甲:我爸爸说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乙:我爸爸说南达淮河,北起临城。
甲:我爸爸说东南西北。
乙:我爸爸说西北东南。
甲:纵横千里。
乙:千里纵横。
甲:战斗激烈。
乙:激烈战斗。
甲:我打枪。
乙:枪打我。
甲:我投弹。
乙:弹投我。
甲:我打机关枪,哒哒哒哒……
乙:机关枪打我,哒哒哒……我受得了吗?
甲:你说反正话来啦?
乙:对呀,两军作战不得一反一正吗?
甲:他还有理。我爸爸说,长江以南,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徐州,夺取徐州,解放全国胜利在望。
乙:我爸爸说,徐州也是国民党军事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党国存亡危在旦夕。
甲:所以我们调动了六十万大军参战。
乙:所以我们纠集了八十万重兵防御。
甲:我们有亿万民工支前。
乙:我们——抓来不少壮丁充数。
甲:我们出征的时候,老百姓是热情欢送,锣鼓喧天。
乙:我们调防的时候,老百姓是家家闭户,鸡叫狗咬哇!
甲:我们采用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围歼战。
乙:我们利用铁路组成一点两线。
甲:我们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
乙:我们是蒋总裁布置的防御措施。
甲:我们的总前委是邓小平同志。
乙:我们的司令长官是杜聿明先生。
甲:我们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乙:我们有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
甲:我们有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
乙:我们有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
甲:我们还有谭震林。
乙:我们还有丘清泉。
甲:我们还有粟裕。
乙:我们还有黄维。
甲:我们还有李达。
乙:我们还有刘峙。
甲:我们还有……我爸爸。
乙:我们还有我爸爸。
甲:我爸爸有儿子。
乙:我爸爸也有儿子。
甲:我就是我爸爸的儿子。
乙:我爸爸就是我儿……瞎!
甲:别胡说八道。
乙:这不是你逼的吗?
甲:我们布好了战局。
乙:我们作好了准备。
甲:我们中共中央军委召开了作战会议。
乙:我们剿总司令部里通宵达旦。
甲:毛主席发布作战命令: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乙:这仗还没打完呐?
甲:这就叫超前意识,一般你们那儿不懂。
乙:那……我们蒋总司令也发布了训令:“徐蚌会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成功,便成仁,娘西皮!”
甲:怎么骂上啦?
乙:不是着急嘛。
甲:在前沿阵地上,我们是进行战前动员。召开誓师大会。
乙:我们这边是调兵遣将,忙作一团。
甲:我们还编了一段小快扳。
乙:我们早就有个顺口溜。
甲:“为翻身上前线,解放军都是英雄汉。把蒋家王朝彻底砸它个稀巴烂。”
乙:“当官好,当官好,穿皮鞋、带手表,搂着小妞满街跑。”
甲:我们爱唱一首歌。
乙:我们爱哼一个曲。
甲:“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乙:“吸足了一口白面,快来活的似神仙……”
甲:这时候进攻开始了。
乙:战斗打响了。
甲:我们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乙:我们是一个失利接着一个失利。
甲:战斗越打越激烈。
乙:包围圈越来越缩小。
甲: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乙:我们当官的最怕这一招。
甲:“喂,蒋军弟兄们,你们听着!”
乙:“用棉花把耳朵睹上,不能听。”
甲:“我们解放军喊话你们听得见吗?”
乙:“我们听不见!”
甲:听不见还搭茬。
乙:这不是装的吗!
甲:“蒋军弟兄们,你们也是受苦人,别替蒋介石卖命啦,快过来吧,解放军优待俘虏。”
乙:你们别来这个‘里格隆’啦,我们上司早就说过啦,我们要是过去呀,小命就玩完啦!”
甲:“这是造谣,你们很多弟兄都过来啦,想当兵的我们欢迎,想回家的我们发路费!”
乙:“是真的吗?”
甲:“解放军说话算数!”
乙:“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吧!”
甲:“嗳,伙计。听您这口音耳熟呀?”
乙:“听你这口音也耳熟呀!”
甲:“我们家住高家庄。”
乙:“我们家住马家河。”
甲:“咱们俩还是老乡呀。”
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甲:“打听个人你认识吗?”
乙:“谁呀?”
甲:“你们村东头二狗子他爹?”
乙:“太熟啦,要论起来二狗子他爹还是我大表哥呐。”
甲:“哎呀,太巧啦。”
乙:“怎么?”
甲:“二狗子他爹是我表侄。”
乙:“嗳……你占我便宜。”
甲:咱各亲各叫。
乙:别攀这亲。
甲:好好好,”××的爸爸……”
乙:等会!那时有我吗?
甲:这不早晚的事吗。
乙:没听说。
甲:“×××爸爸,你饿吗?”
乙:“×××爸爸,我怎么不饿呀,俩礼拜就吃一顿儿。”
甲:“你吃的什么呀?”
乙:“不怕您笑话,就吃一根驴尾巴。”
甲:“你怎么没吃那驴肉?”
乙:“那是给长官留的。”
甲:“快到我们这儿来吃吧,肉包子全蒸好啦。”
乙:“有大蒜瓣吗?”
甲:你吃的挺全。“××的爸爸,别犹豫啦!×××爸爸等待着×××的爸爸,如果×××的爸爸再不听×××爸爸的话,×××的爸爸就会消灭×××的爸爸。如果×××的爸爸被消灭的话,×××就会……巴巴爸爸,爸爸巴巴……”。
乙:怎么七巧板都出来了?
甲:这不是为你们爷俩急吗?
乙:没听说过。
甲:这时候,总攻开始了!
乙:决战打响了!
甲:我爸爸他们“当当当”三枪信号弹。
乙:我爸爸他们“地瓜,地瓜我是土豆,请来增援,请来增援。”
甲:我爸爸他们吹响了冲锋号“嗒嘀嗒……”
乙:我爸爸他们“嗡一突,嗡一突……”
甲:这是什么声音?
乙: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突围呐。
甲:你们已经突不出去啦,我爸爸给你爸爸一阵榴弹炮“轰!轰……,,
乙:那……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一阵迫击炮“日……咣,日……咣!”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梭子机关枪“哒哒哒哒……”
乙: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俩步枪“叭勾,叭勾。”
甲:我爸爸给了你爸爸两刺刀“杀!杀!”
乙: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两匕首,“扑!扑!”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手雷。
乙: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手榴弹。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炸药包。
乙: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毒气弹。
甲:我爸爸高喊“同志们,冲哇!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乙:我爸爸大叫“弟兄们守住,每人一台熊猫彩电!”
甲:那时候有彩电吗?
乙:你爸爸都实现四化了,我爸爸还不弄台彩电看看。
甲:这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我爸爸的右臂。
乙:爆炸声中,一块弹片钻进了我爸爸的臀部。
甲:担架队冒着炮火把我爸爸抬下阵地。
乙:我爸爸捂着屁股跟在你爸爸后面。
甲:乡亲们把我爸爸送进后方医院。
乙:我爸爸一翻身躺在你爸爸旁边。
甲:你爸爸怎么跟着我爸爸来了?
乙:你爸爸不是优待俘虏吗?
甲:“到底过来啦?”
乙:“可不是吗。”
甲:我爸爸热情地看着你爸爸。
乙:我爸爸羞愧地看着你爸爸。(对视)
甲:“啪”!我爸爸给你爸爸一巴掌!
乙:“吭哧”!我爸爸咬你爸爸一口!
甲:你爸爸怎么咬人?
乙:你爸爸怎么打人?
甲:我爸爸“啪”在你爸爸伤口上贴块膏药。
乙:我爸爸“吭哧”咬了一口你爸爸手里的包子。
甲:“伤口还疼吗?”
乙:“吃过包子好多了。”
甲:“给你。”
乙:“什么?”
甲:“从你屁股上取出的弹片。”
乙:“给你。”
甲:“什么?”
乙:“从你臂上取下的弹头。”
甲:“65子弹,日本制造。”
乙:“82炮弹。美国生产。”
甲:“伙计,我心里有点感触。”
乙:“哥们。我也觉的羞惭。”
甲:“这玩意儿咱得留着。”
乙:“权当以后作个纪念。”
甲:“愿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不会有今天了。”
乙:“要是这样,我宁愿天天烧香许愿。”
甲:“我想不久的将来,国家统一了,民族富强了,人人过上好日子,家家都有冰箱彩电一”
乙:“对,肉包子肯定多的吃不完。”
甲:“想媳妇吗?”
乙:“做梦都想,您哪?”
甲:“我也想。”
乙:“噢!你们共产党也想媳妇?”
甲:“共产党也是有感情的人。将来我要让我媳妇给我生个儿子。”
乙:“我也让我媳妇给我生个儿子。”
甲:“我儿子起名叫×××。”
乙:“那我儿子就叫×××吧。”
甲:“我的儿子一定象我是一双大眼睛。”
乙:“我的儿子一定象我是一对小眼睛。”
甲:“大眼睛有神。”
乙:“小眼睛聚光。”
甲:“将来儿子长大了让他当演员。”
乙:“对!让他俩一起说相声。”
甲:“让我的儿子逗哏。”
乙:“让我的儿子捧哏。”
甲:“一定编一段淮海大战的相声。”
乙:“要让后人永远记住今天。”
甲:“来,我给你留个地址。”
乙:“好,我送你一张名片。”
甲:“到时候你可一定来。”
乙:“咱哥俩不见不散。”
甲:“这就叫不打不相识。”
乙:“患难之交有苦也有甜。”
甲:“重相逢咱得好好叙叙。”
乙:“再弄两瓶好酒干干。”
甲:“我替你准备点好吃的。”
乙:“你可千万别太麻烦。”
甲:“我给你蒸上一锅猪肉包子。”
乙:“光包子我有意见。”
甲:“你还有什么要求?”
乙:“再准备两头大蒜。”
合:嗨! 给您推荐这段相声:祖国在我心中(适合国庆表演)
甲乙二人刚站好。
甲:啊!
乙(吓了一跳):怎么着这位?
甲:世界的东方,
乙:什么啊这是?
甲:有一块辽阔富饶的土地,
乙:哪儿啊?
甲:一条几字型河流横贯东西……
乙:河流?怎么又扯到这儿了?
甲:在历史的长河里,它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壮丽的诗篇;在岁月的变迁中,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现在的它,正张开博大的胸怀笑迎八方来客。 乙:这说谁呢这是?
甲:太阳升起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腾云驾雾的神龙,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图腾。他们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颗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人类最辉煌的华夏文明。曾经的他们,一次次抵御了强大外族的入侵。
乙:哦,我听出来了,这好像是在诗朗诵……
甲:这样广袤的土地,这样伟大的民族,它有一个令世界闻之起敬的名字,它是我们13亿人民共同依恋的母亲————中国。
乙:原来是在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啊……爱国主义高潮还没过去呢。
甲:什么叫还没过去啊?就爱国这件事来说,永远都得提倡,永远都不会过时!
乙:那是那是。可像你这样就在这儿吵吵就叫爱国啦?
甲:怎么着?有什么不对么?(摆开架势)我要赞美您,祖国!我因能降生在您的怀抱里而自豪,因能聆听您的谆谆教诲而光荣,我因骨子里深深烙下了中国印而庆幸,我因血液里涌动着中国魂而终身自豪。请允许我走近您,聆听您的心声,感受您的呼吸,了解您五千多年的生命中,那些为人称颂的曾经。
乙:又来了!行了行了,有些人哪,就这样,嘴上说的比蜜还甜,其实心口不一……
甲:什么叫心口不一啊?你什么意思这是?
乙:就说上回吧,学校号召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你捐了么?
甲:……我……我不是……(作扭捏状)人家不是得省点钱买溜溜球呢吗!再说了,捐款怎么着?不捐款怎么着?这和爱国两码事儿!
乙:两码事?!我们支援贫困山区建设,让贫困山区的孩子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这怎么能是两码事儿呢?
甲:给大伙介绍一下。
乙:很有必要。
甲:我叫×××。
乙:我叫×××。
甲:我是一名相声演员。
乙:我也是一名相声演员。
甲:我们家住在淮海北路174号。
乙:我们家住在淮海南路175号。
甲:我们家住在三楼。
乙:我们家住在四楼。
甲:我们家三代同居。
乙:我们家四室同堂。
甲:我爸爸是个老革命!
乙:我爸爸资格也够老的!
甲:我爸爸三七年就参了军。
乙:我爸爸三六年就入了伍。
甲:我爸爸参加过淮海战役。
乙:我爸爸也在那儿打了一大仗。
甲:我爸爸立过战功。
乙:我爸爸受过勋章。
甲:我爸爸当时是排长。
乙:我爸爸当时任连长。
甲:我爸爸当时在解放军第七纵队。
乙:我爸爸当时是……国民党那头儿的。
甲:噢……闹了半天你爸爸是国军呀?
乙:噢……说了半天你爸爸是共军呀!
甲:现在我搞清楚了。
乙:现在我更明白啦。
甲:我爸爸是好人。
乙:我爸爸是坏蛋……谁爸爸是坏蛋?
甲:你自己说的。
乙:我爸爸现在是政协委员。
甲:噢!那你一定听你爸爸讲过他参加淮海战没的经历?
乙:那你也一定听你爸爸说过他参加淮海大战的体会?
甲:经常听。
乙:经常讲。
甲:不是说大话,要说起我爸爸他们的英雄事迹来那可是不胜枚举呀,老×!
乙:是啊,小×,要没我爸爸他们,你爸爸这仗也打不起来呀!
甲:嘿……干脆——
乙:怎么着?
甲:咱俩今天就把咱从爸爸那儿听到的故事讲给大伙听听。
乙:再现一下当年的战斗情景。
甲:那我就代表我爸爸那头。
乙:那我也代表你爸爸那头。
甲:你怎么也代表我爸爸那头?
乙:我不想代表我爸爸那头。
甲:没关系,咱为了更好、更形象的再现一下当年战斗的情景。
乙:这……
甲:那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乙:就是四十二年前的今天。
甲: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乙:也就是民国三十七年。
甲:在徐海大地上。
乙:在江淮平原上。
甲:展开了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
乙:我爸爸那头也叫徐蚌会战。
甲:我爸爸说战役之大举世闻名。
乙:我爸爸说战线之长绝无仅有。
甲:我爸爸说东自黄海边,西至商丘城。
乙:我爸爸说……西至商丘城,东自黄海边。
甲:我爸爸说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乙:我爸爸说南达淮河,北起临城。
甲:我爸爸说东南西北。
乙:我爸爸说西北东南。
甲:纵横千里。
乙:千里纵横。
甲:战斗激烈。
乙:激烈战斗。
甲:我打枪。
乙:枪打我。
甲:我投弹。
乙:弹投我。
甲:我打机关枪,哒哒哒哒……
乙:机关枪打我,哒哒哒……我受得了吗?
甲:你说反正话来啦?
乙:对呀,两军作战不得一反一正吗?
甲:他还有理。我爸爸说,长江以南,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徐州,夺取徐州,解放全国胜利在望。
乙:我爸爸说,徐州也是国民党军事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党国存亡危在旦夕。
甲:所以我们调动了六十万大军参战。
乙:所以我们纠集了八十万重兵防御。
甲:我们有亿万民工支前。
乙:我们——抓来不少壮丁充数。
甲:我们出征的时候,老百姓是热情欢送,锣鼓喧天。
乙:我们调防的时候,老百姓是家家闭户,鸡叫狗咬哇!
甲:我们采用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围歼战。
乙:我们利用铁路组成一点两线。
甲:我们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
乙:我们是蒋总裁布置的防御措施。
甲:我们的总前委是邓小平同志。
乙:我们的司令长官是杜聿明先生。
甲:我们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乙:我们有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
甲:我们有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
乙:我们有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
甲:我们还有谭震林。
乙:我们还有丘清泉。
甲:我们还有粟裕。
乙:我们还有黄维。
甲:我们还有李达。
乙:我们还有刘峙。
甲:我们还有……我爸爸。
乙:我们还有我爸爸。
甲:我爸爸有儿子。
乙:我爸爸也有儿子。
甲:我就是我爸爸的儿子。
乙:我爸爸就是我儿……瞎!
甲:别胡说八道。
乙:这不是你逼的吗?
甲:我们布好了战局。
乙:我们作好了准备。
甲:我们中共中央军委召开了作战会议。
乙:我们剿总司令部里通宵达旦。
甲:毛主席发布作战命令: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乙:这仗还没打完呐?
甲:这就叫超前意识,一般你们那儿不懂。
乙:那……我们蒋总司令也发布了训令:“徐蚌会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成功,便成仁,娘西皮!”
甲:怎么骂上啦?
乙:不是着急嘛。
甲:在前沿阵地上,我们是进行战前动员。召开誓师大会。
乙:我们这边是调兵遣将,忙作一团。
甲:我们还编了一段小快扳。
乙:我们早就有个顺口溜。
甲:“为翻身上前线,解放军都是英雄汉。把蒋家王朝彻底砸它个稀巴烂。”
乙:“当官好,当官好,穿皮鞋、带手表,搂着小妞满街跑。”
甲:我们爱唱一首歌。
乙:我们爱哼一个曲。
甲:“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乙:“吸足了一口白面,快来活的似神仙……”
甲:这时候进攻开始了。
乙:战斗打响了。
甲:我们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乙:我们是一个失利接着一个失利。
甲:战斗越打越激烈。
乙:包围圈越来越缩小。
甲: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乙:我们当官的最怕这一招。
甲:“喂,蒋军弟兄们,你们听着!”
乙:“用棉花把耳朵睹上,不能听。”
甲:“我们解放军喊话你们听得见吗?”
乙:“我们听不见!”
甲:听不见还搭茬。
乙:这不是装的吗!
甲:“蒋军弟兄们,你们也是受苦人,别替蒋介石卖命啦,快过来吧,解放军优待俘虏。”
乙:你们别来这个‘里格隆’啦,我们上司早就说过啦,我们要是过去呀,小命就玩完啦!”
甲:“这是造谣,你们很多弟兄都过来啦,想当兵的我们欢迎,想回家的我们发路费!”
乙:“是真的吗?”
甲:“解放军说话算数!”
乙:“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吧!”
甲:“嗳,伙计。听您这口音耳熟呀?”
乙:“听你这口音也耳熟呀!”
甲:“我们家住高家庄。”
乙:“我们家住马家河。”
甲:“咱们俩还是老乡呀。”
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甲:“打听个人你认识吗?”
乙:“谁呀?”
甲:“你们村东头二狗子他爹?”
乙:“太熟啦,要论起来二狗子他爹还是我大表哥呐。”
甲:“哎呀,太巧啦。”
乙:“怎么?”
甲:“二狗子他爹是我表侄。”
乙:“嗳……你占我便宜。”
甲:咱各亲各叫。
乙:别攀这亲。
甲:好好好,”××的爸爸……”
乙:等会!那时有我吗?
甲:这不早晚的事吗。
乙:没听说。
甲:“×××爸爸,你饿吗?”
乙:“×××爸爸,我怎么不饿呀,俩礼拜就吃一顿儿。”
甲:“你吃的什么呀?”
乙:“不怕您笑话,就吃一根驴尾巴。”
甲:“你怎么没吃那驴肉?”
乙:“那是给长官留的。”
甲:“快到我们这儿来吃吧,肉包子全蒸好啦。”
乙:“有大蒜瓣吗?”
甲:你吃的挺全。“××的爸爸,别犹豫啦!×××爸爸等待着×××的爸爸,如果×××的爸爸再不听×××爸爸的话,×××的爸爸就会消灭×××的爸爸。如果×××的爸爸被消灭的话,×××就会……巴巴爸爸,爸爸巴巴……”。
乙:怎么七巧板都出来了?
甲:这不是为你们爷俩急吗?
乙:没听说过。
甲:这时候,总攻开始了!
乙:决战打响了!
甲:我爸爸他们“当当当”三枪信号弹。
乙:我爸爸他们“地瓜,地瓜我是土豆,请来增援,请来增援。”
甲:我爸爸他们吹响了冲锋号“嗒嘀嗒……”
乙:我爸爸他们“嗡一突,嗡一突……”
甲:这是什么声音?
乙: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突围呐。
甲:你们已经突不出去啦,我爸爸给你爸爸一阵榴弹炮“轰!轰……,,
乙:那……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一阵迫击炮“日……咣,日……咣!”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梭子机关枪“哒哒哒哒……”
乙: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俩步枪“叭勾,叭勾。”
甲:我爸爸给了你爸爸两刺刀“杀!杀!”
乙:我爸爸还了你爸爸两匕首,“扑!扑!”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手雷。
乙: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手榴弹。
甲:我爸爸给你爸爸一炸药包。
乙:我爸爸给你爸爸一毒气弹。
甲:我爸爸高喊“同志们,冲哇!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乙:我爸爸大叫“弟兄们守住,每人一台熊猫彩电!”
甲:那时候有彩电吗?
乙:你爸爸都实现四化了,我爸爸还不弄台彩电看看。
甲:这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我爸爸的右臂。
乙:爆炸声中,一块弹片钻进了我爸爸的臀部。
甲:担架队冒着炮火把我爸爸抬下阵地。
乙:我爸爸捂着屁股跟在你爸爸后面。
甲:乡亲们把我爸爸送进后方医院。
乙:我爸爸一翻身躺在你爸爸旁边。
甲:你爸爸怎么跟着我爸爸来了?
乙:你爸爸不是优待俘虏吗?
甲:“到底过来啦?”
乙:“可不是吗。”
甲:我爸爸热情地看着你爸爸。
乙:我爸爸羞愧地看着你爸爸。(对视)
甲:“啪”!我爸爸给你爸爸一巴掌!
乙:“吭哧”!我爸爸咬你爸爸一口!
甲:你爸爸怎么咬人?
乙:你爸爸怎么打人?
甲:我爸爸“啪”在你爸爸伤口上贴块膏药。
乙:我爸爸“吭哧”咬了一口你爸爸手里的包子。
甲:“伤口还疼吗?”
乙:“吃过包子好多了。”
甲:“给你。”
乙:“什么?”
甲:“从你屁股上取出的弹片。”
乙:“给你。”
甲:“什么?”
乙:“从你臂上取下的弹头。”
甲:“65子弹,日本制造。”
乙:“82炮弹。美国生产。”
甲:“伙计,我心里有点感触。”
乙:“哥们。我也觉的羞惭。”
甲:“这玩意儿咱得留着。”
乙:“权当以后作个纪念。”
甲:“愿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不会有今天了。”
乙:“要是这样,我宁愿天天烧香许愿。”
甲:“我想不久的将来,国家统一了,民族富强了,人人过上好日子,家家都有冰箱彩电一”
乙:“对,肉包子肯定多的吃不完。”
甲:“想媳妇吗?”
乙:“做梦都想,您哪?”
甲:“我也想。”
乙:“噢!你们共产党也想媳妇?”
甲:“共产党也是有感情的人。将来我要让我媳妇给我生个儿子。”
乙:“我也让我媳妇给我生个儿子。”
甲:“我儿子起名叫×××。”
乙:“那我儿子就叫×××吧。”
甲:“我的儿子一定象我是一双大眼睛。”
乙:“我的儿子一定象我是一对小眼睛。”
甲:“大眼睛有神。”
乙:“小眼睛聚光。”
甲:“将来儿子长大了让他当演员。”
乙:“对!让他俩一起说相声。”
甲:“让我的儿子逗哏。”
乙:“让我的儿子捧哏。”
甲:“一定编一段淮海大战的相声。”
乙:“要让后人永远记住今天。”
甲:“来,我给你留个地址。”
乙:“好,我送你一张名片。”
甲:“到时候你可一定来。”
乙:“咱哥俩不见不散。”
甲:“这就叫不打不相识。”
乙:“患难之交有苦也有甜。”
甲:“重相逢咱得好好叙叙。”
乙:“再弄两瓶好酒干干。”
甲:“我替你准备点好吃的。”
乙:“你可千万别太麻烦。”
甲:“我给你蒸上一锅猪肉包子。”
乙:“光包子我有意见。”
甲:“你还有什么要求?”
乙:“再准备两头大蒜。”
合:嗨! 给您推荐这段相声:祖国在我心中(适合国庆表演)
甲乙二人刚站好。
甲:啊!
乙(吓了一跳):怎么着这位?
甲:世界的东方,
乙:什么啊这是?
甲:有一块辽阔富饶的土地,
乙:哪儿啊?
甲:一条几字型河流横贯东西……
乙:河流?怎么又扯到这儿了?
甲:在历史的长河里,它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壮丽的诗篇;在岁月的变迁中,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现在的它,正张开博大的胸怀笑迎八方来客。 乙:这说谁呢这是?
甲:太阳升起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腾云驾雾的神龙,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神圣图腾。他们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颗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人类最辉煌的华夏文明。曾经的他们,一次次抵御了强大外族的入侵。
乙:哦,我听出来了,这好像是在诗朗诵……
甲:这样广袤的土地,这样伟大的民族,它有一个令世界闻之起敬的名字,它是我们13亿人民共同依恋的母亲————中国。
乙:原来是在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啊……爱国主义高潮还没过去呢。
甲:什么叫还没过去啊?就爱国这件事来说,永远都得提倡,永远都不会过时!
乙:那是那是。可像你这样就在这儿吵吵就叫爱国啦?
甲:怎么着?有什么不对么?(摆开架势)我要赞美您,祖国!我因能降生在您的怀抱里而自豪,因能聆听您的谆谆教诲而光荣,我因骨子里深深烙下了中国印而庆幸,我因血液里涌动着中国魂而终身自豪。请允许我走近您,聆听您的心声,感受您的呼吸,了解您五千多年的生命中,那些为人称颂的曾经。
乙:又来了!行了行了,有些人哪,就这样,嘴上说的比蜜还甜,其实心口不一……
甲:什么叫心口不一啊?你什么意思这是?
乙:就说上回吧,学校号召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你捐了么?
甲:……我……我不是……(作扭捏状)人家不是得省点钱买溜溜球呢吗!再说了,捐款怎么着?不捐款怎么着?这和爱国两码事儿!
乙:两码事?!我们支援贫困山区建设,让贫困山区的孩子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这怎么能是两码事儿呢?
展开全部
其一,忽视了对文艺理论的必要运用。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当前的诗歌教学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艺理论贫乏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诗歌批评方法的单一乏味令人担忧。孙绍振先生就曾指出:“文学理论水准落后于当代文学理论的成就二十年左右。”从听课情况和公开发表的诗歌教学实录来看,不要说几乎看不到西方各种现代诗评方法,就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传统的印象式批评、评点式批评也很少运用,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建立在诠释式批评基础之上的单调的社会学的解读方法。
当然,正如武汉大学樊星教授所言:“在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文学现象之间,是存在着一种文化的隔膜的。”但是,因此而对西方文论持完全排斥的态度显然又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不同的艺术应该互相"拿来"。《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一首诗歌换一种解读方式往往会让作品焕发新的艺术光影。李雪老师用"原型批评"理论教学《君子于役》学生收获颇多,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在批评方法上大胆创新的十分少见的成功尝试。
受此启发,笔者在给高二学生开设中国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的时候,曾尝试运用经过朱立元先生改造的"现象学"文论中英伽登的"文本结构"理论来研究苏轼词作豪放风格的丰富内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二,缺少对诗歌鉴赏知识和相关权威评论的必要介绍。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名词术语;但也不能完全回避。我们应该有机地介绍一些精要、好懂而实用的诗歌理论,如"意境""意象""风格""穿凿""理趣""点染""神韵说""情景相生""隔与不隔"等。这样的鉴赏才能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程性,也能为学生读懂并学习写作鉴赏文章打下必要的基础。
平时教学中,笔者以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辑出版的《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吴战垒的《文艺欣赏漫谈》等专著为参考教材,向学生传授鉴赏诗歌必需的三类知识:
1.文体知识,即诗歌(含词曲)这种体裁本身的知识,例如对仗的要求,绝句与律诗的区别,词曲格律上的要求等等。2.考点知识,指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如讲到"语言"就不能不涉及"风格",而风格又包括"含蓄""直率""自然""雄奇""平实""沉郁""绮丽"等不同的类型,学生对它们的内涵应该全部掌握。3.鉴赏知识,指在做诗歌鉴赏题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知识。例如情景关系、原型意象等,尤其是答题技法这些程序性知识。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介绍一点施垫存先生所说的"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所作的评价,因为这是最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例如针对《孔雀东南飞》主题出现多元化的情形,笔者在参考安徽师大潘啸龙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时向学生简介了该诗主题的接受简史:最初主旨:“时人伤之”——魏晋至明清:赞颂爱情,淡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五四"时期反封建,反礼教,主张婚姻自由——当代:抨击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否定死守孝道……
其二,淡化了对诗歌鉴赏基础知识的科学构建。
长期以来,中学诗歌教学一直对一些最基本的名词术语缺乏权威而相对统一的界定,给诗歌教学带来了许多混乱,每一位老师似乎都有一套知识系统,出现了很大的不该有的差异性。囿于篇幅,这里仅举"表达技巧"一例'略加阐述。一般认为,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属概念,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抒情方式"这四类种概念。
遗憾的是,不少人把"表达技巧"与"写作技巧份"艺术手法""表现方法""艺术特色""艺术技巧"等说法混为一谈了,严重缺乏规范性!而且,对"表达技巧"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例如有"三分法"(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五分法"(增加了所谓的"结构方式",如"先记叙后议论"之类。很显然这类应归入"表达方式")"多分法"(如北京一位老师编著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训练》,竟将其一股脑儿分为十七种)。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有用而有一定系统性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必备的基本前提。
其三,忽略了对诗歌鉴赏一般步骤的必要指导。
诗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鉴赏诗歌,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削弱对鉴赏诗歌一般步骤的必要指导。王纪人先生认为,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劝利的心理"接近"阶段。(指向文本的声音、意义层面)
第二阶段:动态的心理"建构"阶段。(指向文本的意象层面)
第三阶段:整合的心理"领悟"阶段。(指向文本的图式化层面、作品的深层意蕴)
对此,叶圣陶先生谈得更通俗:“要认真阅读"(对应上述第一阶段"),"驱遣我们的想象"和"训练语感"(对应上述"第二阶段"),"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对应上述"第三阶段")。
然而,在指导学生怎样鉴赏诗歌这一点上,有不少公开课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盲目性或随意性。请看下面两个近几年公开发表的典型课例:
例一:一位教师教学郑愁予的《错误》,围绕"拓展画面,挖掘意境"这一目标满堂问答,"牵引"的古典诗词达49处,很难看出在学法上的"牵引"。
例二:有人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主要提出三个问题跟学生讨论:"透过诗,你们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味儿?"讨论完后教师自己总结说:"同学们从诗句走进生活,品出了声音,品出了意趣。"不难看出,这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所作的"鉴赏"充其量只停留在王纪人先生所说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可谓浅尝辄止!
成因与对策
造成以上三种流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与其对应的原因也有三条:一是,长期以来,中学诗歌教学和文艺学学术研究之间就一直存在着不相往来的问题,致使教学实践没有得到最新的文艺理论的正确引领,只能呈现手工作坊式的"原地踏步"或"闭门造车"的状态。二是,现行教材,无论新旧,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任意淡化学科知识,随意编排内容的棘手问题。三是,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自觉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毕竟是一件不习惯而痛苦的事,而且,全国多数地方高考模式基本未变,因此,仍有不少同行在实践中还是我行我素。
因此,大面积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这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实现"短平快"效益的最好做法是:编写一套可行的教材,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一个可靠的抓手。笔者提出的对策是:
其一,让诗歌教学有足够的文艺理论来指导。
笔者认为,老教材惯用的每册配有若干篇由著名专家撰写的知识短文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不该舍弃。实践证明,鉴赏诗歌,有三类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即文体知识、考点知识和鉴赏知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我愿意是急流》时,短短一节课举例讲解了"意象""意境""意蕴"这三个常见的概念,旨在让学生抓住这三个内容,学会鉴赏诗歌,被评课专家们视为诗歌教学的一个范例。
当然,普及文艺理论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不少高三学生由于训练量不够,诗歌鉴赏能力很难迅速提高。因此,笔者对每届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几个月都要有选择、有顺序、有计划地进行一些诗歌鉴赏的强化训练。具体地说,从数量上看,一般不少于几十首:从类型上看,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咏怀诗、闺怨诗等都应该逐一加以训练;从方法上看,每一首诗的鉴赏步骤都要科学,答题都要规范。
其二,让文论能够解读文本。新一轮教材要在内容编排上,尤其在"教什么"上寻求突破。现行人教版等新教材,诗歌的选入点少面窄,基本上都定位在王荣生先生所说的"定篇"类上,而且排列顺序完全依照文学史。这里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仅有"定篇"类,没有"样本"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做到有效迁移;二是作品完全以时间先后来编排,则可能照顾不到文本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给文艺理论的使用设置了天然的障碍,而且给"教什么"带来了模糊性和随意性。所以,笔者建议,每个单元诗歌的选入都应增加一定的"样本"类作品,编排时则应主要考虑作品的艺术属性。
其三,让教师迅速掌握文艺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于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依靠继续教育这一形式。当前,有些地方的继续教育只是"走过场"而已,在内容、时间、方式与考核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推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重点做好邀请专家编写培训教材与推广名师教学经验这两项工作,做到一切从实效出发,强化培训的科学性和制度化。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当前的诗歌教学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艺理论贫乏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诗歌批评方法的单一乏味令人担忧。孙绍振先生就曾指出:“文学理论水准落后于当代文学理论的成就二十年左右。”从听课情况和公开发表的诗歌教学实录来看,不要说几乎看不到西方各种现代诗评方法,就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传统的印象式批评、评点式批评也很少运用,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建立在诠释式批评基础之上的单调的社会学的解读方法。
当然,正如武汉大学樊星教授所言:“在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文学现象之间,是存在着一种文化的隔膜的。”但是,因此而对西方文论持完全排斥的态度显然又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不同的艺术应该互相"拿来"。《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一首诗歌换一种解读方式往往会让作品焕发新的艺术光影。李雪老师用"原型批评"理论教学《君子于役》学生收获颇多,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在批评方法上大胆创新的十分少见的成功尝试。
受此启发,笔者在给高二学生开设中国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的时候,曾尝试运用经过朱立元先生改造的"现象学"文论中英伽登的"文本结构"理论来研究苏轼词作豪放风格的丰富内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二,缺少对诗歌鉴赏知识和相关权威评论的必要介绍。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名词术语;但也不能完全回避。我们应该有机地介绍一些精要、好懂而实用的诗歌理论,如"意境""意象""风格""穿凿""理趣""点染""神韵说""情景相生""隔与不隔"等。这样的鉴赏才能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程性,也能为学生读懂并学习写作鉴赏文章打下必要的基础。
平时教学中,笔者以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辑出版的《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吴战垒的《文艺欣赏漫谈》等专著为参考教材,向学生传授鉴赏诗歌必需的三类知识:
1.文体知识,即诗歌(含词曲)这种体裁本身的知识,例如对仗的要求,绝句与律诗的区别,词曲格律上的要求等等。2.考点知识,指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如讲到"语言"就不能不涉及"风格",而风格又包括"含蓄""直率""自然""雄奇""平实""沉郁""绮丽"等不同的类型,学生对它们的内涵应该全部掌握。3.鉴赏知识,指在做诗歌鉴赏题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知识。例如情景关系、原型意象等,尤其是答题技法这些程序性知识。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介绍一点施垫存先生所说的"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所作的评价,因为这是最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例如针对《孔雀东南飞》主题出现多元化的情形,笔者在参考安徽师大潘啸龙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时向学生简介了该诗主题的接受简史:最初主旨:“时人伤之”——魏晋至明清:赞颂爱情,淡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五四"时期反封建,反礼教,主张婚姻自由——当代:抨击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否定死守孝道……
其二,淡化了对诗歌鉴赏基础知识的科学构建。
长期以来,中学诗歌教学一直对一些最基本的名词术语缺乏权威而相对统一的界定,给诗歌教学带来了许多混乱,每一位老师似乎都有一套知识系统,出现了很大的不该有的差异性。囿于篇幅,这里仅举"表达技巧"一例'略加阐述。一般认为,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属概念,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抒情方式"这四类种概念。
遗憾的是,不少人把"表达技巧"与"写作技巧份"艺术手法""表现方法""艺术特色""艺术技巧"等说法混为一谈了,严重缺乏规范性!而且,对"表达技巧"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例如有"三分法"(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五分法"(增加了所谓的"结构方式",如"先记叙后议论"之类。很显然这类应归入"表达方式")"多分法"(如北京一位老师编著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与训练》,竟将其一股脑儿分为十七种)。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有用而有一定系统性的相关知识是一个必备的基本前提。
其三,忽略了对诗歌鉴赏一般步骤的必要指导。
诗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鉴赏诗歌,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削弱对鉴赏诗歌一般步骤的必要指导。王纪人先生认为,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劝利的心理"接近"阶段。(指向文本的声音、意义层面)
第二阶段:动态的心理"建构"阶段。(指向文本的意象层面)
第三阶段:整合的心理"领悟"阶段。(指向文本的图式化层面、作品的深层意蕴)
对此,叶圣陶先生谈得更通俗:“要认真阅读"(对应上述第一阶段"),"驱遣我们的想象"和"训练语感"(对应上述"第二阶段"),"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对应上述"第三阶段")。
然而,在指导学生怎样鉴赏诗歌这一点上,有不少公开课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盲目性或随意性。请看下面两个近几年公开发表的典型课例:
例一:一位教师教学郑愁予的《错误》,围绕"拓展画面,挖掘意境"这一目标满堂问答,"牵引"的古典诗词达49处,很难看出在学法上的"牵引"。
例二:有人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主要提出三个问题跟学生讨论:"透过诗,你们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味儿?"讨论完后教师自己总结说:"同学们从诗句走进生活,品出了声音,品出了意趣。"不难看出,这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所作的"鉴赏"充其量只停留在王纪人先生所说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可谓浅尝辄止!
成因与对策
造成以上三种流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与其对应的原因也有三条:一是,长期以来,中学诗歌教学和文艺学学术研究之间就一直存在着不相往来的问题,致使教学实践没有得到最新的文艺理论的正确引领,只能呈现手工作坊式的"原地踏步"或"闭门造车"的状态。二是,现行教材,无论新旧,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任意淡化学科知识,随意编排内容的棘手问题。三是,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自觉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毕竟是一件不习惯而痛苦的事,而且,全国多数地方高考模式基本未变,因此,仍有不少同行在实践中还是我行我素。
因此,大面积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这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实现"短平快"效益的最好做法是:编写一套可行的教材,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一个可靠的抓手。笔者提出的对策是:
其一,让诗歌教学有足够的文艺理论来指导。
笔者认为,老教材惯用的每册配有若干篇由著名专家撰写的知识短文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不该舍弃。实践证明,鉴赏诗歌,有三类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即文体知识、考点知识和鉴赏知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我愿意是急流》时,短短一节课举例讲解了"意象""意境""意蕴"这三个常见的概念,旨在让学生抓住这三个内容,学会鉴赏诗歌,被评课专家们视为诗歌教学的一个范例。
当然,普及文艺理论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不少高三学生由于训练量不够,诗歌鉴赏能力很难迅速提高。因此,笔者对每届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几个月都要有选择、有顺序、有计划地进行一些诗歌鉴赏的强化训练。具体地说,从数量上看,一般不少于几十首:从类型上看,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咏怀诗、闺怨诗等都应该逐一加以训练;从方法上看,每一首诗的鉴赏步骤都要科学,答题都要规范。
其二,让文论能够解读文本。新一轮教材要在内容编排上,尤其在"教什么"上寻求突破。现行人教版等新教材,诗歌的选入点少面窄,基本上都定位在王荣生先生所说的"定篇"类上,而且排列顺序完全依照文学史。这里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仅有"定篇"类,没有"样本"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做到有效迁移;二是作品完全以时间先后来编排,则可能照顾不到文本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给文艺理论的使用设置了天然的障碍,而且给"教什么"带来了模糊性和随意性。所以,笔者建议,每个单元诗歌的选入都应增加一定的"样本"类作品,编排时则应主要考虑作品的艺术属性。
其三,让教师迅速掌握文艺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于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依靠继续教育这一形式。当前,有些地方的继续教育只是"走过场"而已,在内容、时间、方式与考核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推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重点做好邀请专家编写培训教材与推广名师教学经验这两项工作,做到一切从实效出发,强化培训的科学性和制度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