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始于清朝咸丰年间,由直隶省武清县下朱庄人高贵友创始,高贵友乳名叫“狗子”,他自幼居于天津,在当时南运河畔的刘家蒸吃铺做帮工和学徒,高贵友用3年掌握做包子和其他面食的手艺,然后开办一家名“德聚号”的小吃铺,专营包子。
由于当时德聚号的包子色香味形俱佳,生意十分兴隆,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因此,很多顾客都戏称他为“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而他所经营的包子便因此而得名“狗不理包子”。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说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的香,食之长寿。”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扩展资料:
1916年(民国五年),高贵友病故,其子高金铭继承产业,转年在南市东大街立了分号。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把侯家后老号迁址到北大关桥口。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将老号、分号合并,迁址到天祥商场后门(今辽宁路),设立新号“德聚号”。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高金铭之子高焕文继承产业,经营至1952年歇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天津市将狗不理包子收归国有并将店铺迁和平区山东路,后又在南市食品街设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总店扩建。
随着“狗不理”的发展,所经营的品种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逐渐形成6大类、98个品种的包子。技师们精心研制出以鸡、鸭、鱼、肉、海鲜及应时蔬菜、野菜、菌类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种烹调技法做出了金针包、龙凤包、鸳鸯包、香芹包、什锦包、大虾韭菜包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狗不理包子
高贵有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艺。他是天津最早放骨头汤做馅,第一个用米发面做包子的,因此,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当他二十多岁时,因羞于再用小名做铺名,曾改为“德聚号”。可是人们仍然喜欢叫他“狗不理”。当时,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凯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专人到天津去买。从此“狗不理”包子的名声就更大了。
“狗不理”包子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而且越开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他们还接待过一批又一批国外旅游者。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时还特地约请“狗不理”包子铺的厨师到他的住地,为他制作“狗不理”包子,并且按照这家包子铺的传统吃法,吃了稀饭和酱菜。美国总统布什在他任前驻华联络处主任时,也曾慕名到天津去品尝“狗不理”包子。所以,天津人俗谚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有来过天津。”
狗不理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当时,在天津郊悬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狗子长到十四岁时,来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由于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好活儿。其后,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他发明了水馅,、半发面的工艺,做出的民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吸引了十里百里的人们都前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生意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就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叫他狗不理了。
当时直录总督袁世凯吃过狗不理包子连声叫绝,随即进京入宫将包子奉献给慈禧皇太后。太后老佛爷品尝了包子龙颜大悦,夸赞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
经过近一百五十年的变革发展,目前狗不理已成为拥有大型饭店、中型酒家、排挡式餐厅、快餐、早餐、早点、速冻食品生产,商品零售、物流商贸和烹饪学校以及在国内外设有七十余家特许连锁企业的集团公司。
狗不理已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狗不理包子被认定为国际名品中华美食奖、天津市名牌产品。
参考资料: http://www.tj15ss.com/system/2005/04/14/0000640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