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扩展资料: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儿童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无论对智力较好或智力较差的儿童,都必须注意既发展他们的智力,又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并有意识地让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发展儿童智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智力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智力因素
2019-03-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智力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通常人们把聪明与否作为判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依据,又把那些其他方面的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看成是非智力因素。我国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为”是指“做不做”,即非智力因素。从心理学上说,智力因素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是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目标、抱负、信念、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和性格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指导和主导的关系,即智力因素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因素。前者是说在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指导下,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意向才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反之则盲目地引导行动。后者是说在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意向的主导下,智力因素参与的活动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反之则消极被动,遇难而退,不能完成既定任务。
(2)相应互动的关系。即,一方面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内在促进作用,反映在非智力因素补偿智力因素的某些弱点。古话说“业精于勤”、“笨鸟先飞”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外在表现为由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促使智力能够坚持开展和完成。俗话说“情之所钟,金石为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也可以相互促退。如既没有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也没有需要、动机、目标和抱负。
(3)相互一致的关系。一般地说,非智力因素较高,其智力因素也会较高,非智力因素低下,其智力因素也会低下,反之亦然。当然这种一致性也不是绝对的、自发的。因此,无论对智力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孩子,都必须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让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要让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上述三个方面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不为所有家长所认识和注重。有些家庭教育往往发生错位,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现实中这样的事例繁多,从胎教开始到哇哇下地和学前教育,许多家长无不把智力开发放在第一位,强迫孩子过早地读书识字,学外语,背诵唐诗宋词;孩子在逼迫下被动地学琴绘画,做数学习题。结果使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书呆子”,或者产生厌学情绪,高兴学一学,稍不如意就弃之一边,大人怎样劝也不听,甚至与大人“对着干”,你要这样就偏偏不这样,你要那样就偏偏这样,棍棒之下却没有成材,最后大人败下阵来,干脆举手投降,放任自流。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关系,没有注意做好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聪明才智受到制约并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 、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
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
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 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