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 总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区别与联系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项目
依据
定义
耐热大肠菌群
NMKL、ISO
在44.5℃培养,24h天内能产酸产气的细菌
粪大肠菌群
NMKL
在胰蛋白胨肉汤中于44.5℃,24h内产生吲哚的耐热大肠菌群
AOAC
于LST中36℃培养48h内产气,并于EC内培养44℃24h产气的一群细菌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耐热大肠菌与大肠菌群相比,在人和动物粪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可认为食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比较近期的粪便污染。因而,耐热大肠菌群在食品中的检出,与大肠菌群相比,说明食品受到了更为不清洁的加工,肠道致病菌和食物中毒菌的可能性更大。
耐热大肠菌群比大肠菌群能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且检测方法比大肠杆菌简单地多,而受到重视。
四、大肠杆菌(E-Coli)
大肠杆菌(dachangganjun)(Escherichiacoli)细菌门。细胞杆状,直径约1微米,长约2微米,两端钝圆,周身具鞭毛,可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菌落圆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而具闪光,低平或微凸起,边缘整齐。最适条件下培养20分钟可繁殖1代。大肠杆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普遍存在的细菌,是粪便中的主要菌种。一般生活在人大肠中并不致病,可能在肠中对合成维生素K起作用。但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为定居因子,即大肠杆菌的菌毛和肠毒素,此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由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一是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二是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其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会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此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会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
五、致病性大肠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一般不致病。但致病性大肠菌株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菌株能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痢疾杆菌样致病力。
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O)抗原170种,表面(K)抗原近103种,鞭毛(H)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最近菌毛(F)抗原被用于血清学鉴定,最常见的血清型K88,K99,分别命名为F4和F5型。在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EPEC)、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ET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间称EIEC)等之分,多数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都带有F抗原。在170种“0”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
另有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其肠毒素有耐热性及不耐热性两种,均能使人致病。该菌在室温下能生存数周,在土壤或水中可存活数月。加热60℃15~2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菌株。不耐热性肠毒素60℃、1分钟即破坏;耐热性肠毒素加热100℃、30分钟尚不被破坏。中毒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随食物入消化道后,可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繁殖,致回肠及结肠有明显的炎症病变,引起急性菌痢样症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亦可在小肠繁殖并释出肠毒素,引起米泔水样腹泻。
六、O157:H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它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的并发征,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在市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 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介绍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二、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三、耐热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的比较
北美国家一般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粪大肠菌群”概念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粪大肠菌群概念;而欧洲使用“耐热大肠菌群”概念,较少使用“粪大肠菌群”。一般欧洲学者认为,“粪大肠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学,耐热大肠菌群的范围比粪大肠菌群范围大。
项目
依据
定义
耐热大肠菌群
NMKL、ISO
在44.5℃培养,24h天内能产酸产气的细菌
粪大肠菌群
NMKL
在胰蛋白胨肉汤中于44.5℃,24h内产生吲哚的耐热大肠菌群
AOAC
于LST中36℃培养48h内产气,并于EC内培养44℃24h产气的一群细菌
耐热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耐热大肠菌与大肠菌群相比,在人和动物粪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可认为食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比较近期的粪便污染。因而,耐热大肠菌群在食品中的检出,与大肠菌群相比,说明食品受到了更为不清洁的加工,肠道致病菌和食物中毒菌的可能性更大。
耐热大肠菌群比大肠菌群能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且检测方法比大肠杆菌简单地多,而受到重视。
四、大肠杆菌(E-Coli)
大肠杆菌(dachangganjun)(Escherichiacoli)细菌门。细胞杆状,直径约1微米,长约2微米,两端钝圆,周身具鞭毛,可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菌落圆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而具闪光,低平或微凸起,边缘整齐。最适条件下培养20分钟可繁殖1代。大肠杆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普遍存在的细菌,是粪便中的主要菌种。一般生活在人大肠中并不致病,可能在肠中对合成维生素K起作用。但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为定居因子,即大肠杆菌的菌毛和肠毒素,此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由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一是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二是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其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会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此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会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
五、致病性大肠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一般不致病。但致病性大肠菌株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菌株能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痢疾杆菌样致病力。
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O)抗原170种,表面(K)抗原近103种,鞭毛(H)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最近菌毛(F)抗原被用于血清学鉴定,最常见的血清型K88,K99,分别命名为F4和F5型。在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EPEC)、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ET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间称EIEC)等之分,多数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都带有F抗原。在170种“0”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
另有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其肠毒素有耐热性及不耐热性两种,均能使人致病。该菌在室温下能生存数周,在土壤或水中可存活数月。加热60℃15~2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菌株。不耐热性肠毒素60℃、1分钟即破坏;耐热性肠毒素加热100℃、30分钟尚不被破坏。中毒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随食物入消化道后,可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繁殖,致回肠及结肠有明显的炎症病变,引起急性菌痢样症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亦可在小肠繁殖并释出肠毒素,引起米泔水样腹泻。
六、O157:H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它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的并发征,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在市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参考资料: http://www.cn-cems.cn/news/detail/700.html
展开全部
呵呵!!
首先,大肠杆菌和粪大肠菌群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在动物体内存活的,而后者是在被感染的水,土壤,食物等重存活的!!
其次,他们没必然的联系,他们不属于同一细菌种!!!!
首先,大肠杆菌和粪大肠菌群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在动物体内存活的,而后者是在被感染的水,土壤,食物等重存活的!!
其次,他们没必然的联系,他们不属于同一细菌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总大肠菌群是一类能发酵乳糖产气产酸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存在粪便中,包括大肠杆菌(学名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该类菌主要是衡量样品受粪便污染的情况。
粪大肠菌群也是主要存在粪便中,检测目标也是衡量受粪便污染情况,但是该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但是一般较少检测该菌。
检测该类菌主要是衡量样品受粪便污染的情况。
粪大肠菌群也是主要存在粪便中,检测目标也是衡量受粪便污染情况,但是该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但是一般较少检测该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