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省淮安县城的周家大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
父亲周贻能为长子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大鸾”,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像“神鸟”一样展翅高飞,青云直上,给家庭带来兴旺和幸福。可是不久,为了给病重的十一叔冲喜,大鸾过继给他为子,但冲喜并没有改变病人的厄运,不久十一叔便去世了。从此十一婶陈氏便成了大鸾的第二个母亲,她也是大鸾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陈妈妈出身于书香门第,喜欢读书、画画、写诗,有较深的文学修养,是一个富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大鸾还呀呀学语时,她便将一些比较通俗的唐诗片断当儿歌教给大鸾。大鸾虽然年幼,却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5岁时就开始识字,练习写毛笔字。为了把字写得好看,他常常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大鸾还喜欢玩“益智游戏”,特别爱“七巧板”,用七块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积木,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总是摆得又快又好,花样又多。有一次,陈妈妈召集了一群小伙伴,要他们做个有趣的游戏:她把一些方块字片,堆在他们面前,各人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看谁先摆好。陈妈妈喊“开始!”。小伙伴们纷纷动手挑字、动脑排句,有的手托腮帮认真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这时聪明的大鸾略加思索,就选好方块字排起来,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夸奖说:“大鸾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展翅高飞。”
陈妈妈还常常给大鸾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年累月,那些忧国忧民的诗词,那些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大鸾的脑海里。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进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年暑假里,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一个同学说:“为明礼而读书。”另一个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为吃穿而读书。”老师把目光转向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啊?”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时,他的生活费由家庭生活很困难的伯父供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写蜡纸,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贫困的生活更激励周恩来发奋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常要购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只好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见一部精印的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全部伙食费拿出来买下了书,回去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忘记了肚子饿,忘记了吃饭。周恩来的英文基础原来并不太好,报考南开学校之前,曾特地到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门功课总是全班第一。特别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笔成篇。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见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学校破格免去周恩来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学校惟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了。他抱着探求真理、拯救国家、解除人民苦难的目的,飘洋过海,留学日本。到日本以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顿时感到思想豁然开朗了。在不断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中,他觉得实在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了。
1918年2月11日是中国农历戊午年的春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接着就写下了自己的新志向:“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从这一天起,青年周恩来进入了他生命中一个崭新的阶段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省淮安县城的周家大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
父亲周贻能为长子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大鸾”,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像“神鸟”一样展翅高飞,青云直上,给家庭带来兴旺和幸福。可是不久,为了给病重的十一叔冲喜,大鸾过继给他为子,但冲喜并没有改变病人的厄运,不久十一叔便去世了。从此十一婶陈氏便成了大鸾的第二个母亲,她也是大鸾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陈妈妈出身于书香门第,喜欢读书、画画、写诗,有较深的文学修养,是一个富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大鸾还呀呀学语时,她便将一些比较通俗的唐诗片断当儿歌教给大鸾。大鸾虽然年幼,却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5岁时就开始识字,练习写毛笔字。为了把字写得好看,他常常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大鸾还喜欢玩“益智游戏”,特别爱“七巧板”,用七块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积木,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总是摆得又快又好,花样又多。有一次,陈妈妈召集了一群小伙伴,要他们做个有趣的游戏:她把一些方块字片,堆在他们面前,各人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看谁先摆好。陈妈妈喊“开始!”。小伙伴们纷纷动手挑字、动脑排句,有的手托腮帮认真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这时聪明的大鸾略加思索,就选好方块字排起来,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夸奖说:“大鸾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展翅高飞。”
陈妈妈还常常给大鸾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年累月,那些忧国忧民的诗词,那些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大鸾的脑海里。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进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年暑假里,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一个同学说:“为明礼而读书。”另一个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为吃穿而读书。”老师把目光转向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啊?”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时,他的生活费由家庭生活很困难的伯父供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写蜡纸,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贫困的生活更激励周恩来发奋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常要购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只好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见一部精印的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全部伙食费拿出来买下了书,回去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忘记了肚子饿,忘记了吃饭。周恩来的英文基础原来并不太好,报考南开学校之前,曾特地到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门功课总是全班第一。特别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笔成篇。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见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学校破格免去周恩来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学校惟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了。他抱着探求真理、拯救国家、解除人民苦难的目的,飘洋过海,留学日本。到日本以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顿时感到思想豁然开朗了。在不断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中,他觉得实在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了。
1918年2月11日是中国农历戊午年的春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接着就写下了自己的新志向:“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从这一天起,青年周恩来进入了他生命中一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全部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省淮安县城的周家大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
父亲周贻能为长子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大鸾”,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像“神鸟”一样展翅高飞,青云直上,给家庭带来兴旺和幸福。可是不久,为了给病重的十一叔冲喜,大鸾过继给他为子,但冲喜并没有改变病人的厄运,不久十一叔便去世了。从此十一婶陈氏便成了大鸾的第二个母亲,她也是大鸾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陈妈妈出身于书香门第,喜欢读书、画画、写诗,有较深的文学修养,是一个富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大鸾还呀呀学语时,她便将一些比较通俗的唐诗片断当儿歌教给大鸾。大鸾虽然年幼,却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5岁时就开始识字,练习写毛笔字。为了把字写得好看,他常常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大鸾还喜欢玩“益智游戏”,特别爱“七巧板”,用七块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积木,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总是摆得又快又好,花样又多。有一次,陈妈妈召集了一群小伙伴,要他们做个有趣的游戏:她把一些方块字片,堆在他们面前,各人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看谁先摆好。陈妈妈喊“开始!”。小伙伴们纷纷动手挑字、动脑排句,有的手托腮帮认真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这时聪明的大鸾略加思索,就选好方块字排起来,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夸奖说:“大鸾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展翅高飞。”
陈妈妈还常常给大鸾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年累月,那些忧国忧民的诗词,那些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大鸾的脑海里。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进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年暑假里,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一个同学说:“为明礼而读书。”另一个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为吃穿而读书。”老师把目光转向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啊?”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时,他的生活费由家庭生活很困难的伯父供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写蜡纸,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贫困的生活更激励周恩来发奋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常要购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只好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见一部精印的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全部伙食费拿出来买下了书,回去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忘记了肚子饿,忘记了吃饭。周恩来的英文基础原来并不太好,报考南开学校之前,曾特地到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门功课总是全班第一。特别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笔成篇。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见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学校破格免去周恩来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学校惟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了。他抱着探求真理、拯救国家、解除人民苦难的目的,飘洋过海,留学日本。到日本以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顿时感到思想豁然开朗了。在不断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中,他觉得实在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了。
1918年2月11日是中国农历戊午年的春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接着就写下了自己的新志向:“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从这一天起,青年周恩来进入了他生命中一个崭新的阶段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省淮安县城的周家大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
父亲周贻能为长子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大鸾”,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像“神鸟”一样展翅高飞,青云直上,给家庭带来兴旺和幸福。可是不久,为了给病重的十一叔冲喜,大鸾过继给他为子,但冲喜并没有改变病人的厄运,不久十一叔便去世了。从此十一婶陈氏便成了大鸾的第二个母亲,她也是大鸾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陈妈妈出身于书香门第,喜欢读书、画画、写诗,有较深的文学修养,是一个富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大鸾还呀呀学语时,她便将一些比较通俗的唐诗片断当儿歌教给大鸾。大鸾虽然年幼,却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5岁时就开始识字,练习写毛笔字。为了把字写得好看,他常常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大鸾还喜欢玩“益智游戏”,特别爱“七巧板”,用七块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积木,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总是摆得又快又好,花样又多。有一次,陈妈妈召集了一群小伙伴,要他们做个有趣的游戏:她把一些方块字片,堆在他们面前,各人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看谁先摆好。陈妈妈喊“开始!”。小伙伴们纷纷动手挑字、动脑排句,有的手托腮帮认真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这时聪明的大鸾略加思索,就选好方块字排起来,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夸奖说:“大鸾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展翅高飞。”
陈妈妈还常常给大鸾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年累月,那些忧国忧民的诗词,那些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大鸾的脑海里。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进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年暑假里,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一个同学说:“为明礼而读书。”另一个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为吃穿而读书。”老师把目光转向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啊?”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时,他的生活费由家庭生活很困难的伯父供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写蜡纸,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贫困的生活更激励周恩来发奋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常要购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只好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见一部精印的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全部伙食费拿出来买下了书,回去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忘记了肚子饿,忘记了吃饭。周恩来的英文基础原来并不太好,报考南开学校之前,曾特地到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门功课总是全班第一。特别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笔成篇。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见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学校破格免去周恩来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学校惟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了。他抱着探求真理、拯救国家、解除人民苦难的目的,飘洋过海,留学日本。到日本以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顿时感到思想豁然开朗了。在不断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中,他觉得实在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了。
1918年2月11日是中国农历戊午年的春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接着就写下了自己的新志向:“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从这一天起,青年周恩来进入了他生命中一个崭新的阶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12-05
展开全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