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各讲的什么啊?

 我来答
蜗牛得快跑
高赞答主

推荐于2018-04-28 · 生于平凡,活于不凡,死于安然
蜗牛得快跑
采纳数:8327 获赞数:44100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9.农家, 农家代表:许行
10.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至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189家。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门别类,归为10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在这10家之中,杂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所谓「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人将相互论战,及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称为「百家争鸣」。在这10家之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

----------------------
先秦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社会转型期,没有统一的思想信念,没有统一的理想观念,没有统一的国家制度,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可以争论
------------------
百家争鸣在秦之后不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大一统,汉朝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考的主要是儒家的东西)
在元朝的时候,也独尊儒术,但不彻底,出现了先秦的味道,所以元朝统治97年,却有很大的文化科技成就
Tiku22333
2020-02-28 · VX同号
Tiku22333
采纳数:2795 获赞数:20348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2012·黄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提出该观点的思想学派是道家。
(2016·孝感)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合乐通承允
2020-03-04 · TA获得超过377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10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216万
展开全部
我说简单些吧:
儒家,王道;
道家,小国寡民;
阴阳家,阴阳五行,五德终始,历史循环;
法家,霸道(与儒家相反);
名家,名(名称)与实(实际),是逻辑学中的两个范畴;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天志,明鬼,等等;
纵横家,纵横捭阖(天下大势,杰出代表为苏秦和张仪);
农家,农业生产;
杂家,主要是收集和阐释诸子百家之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d51701b02
2006-09-20 · TA获得超过306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8万
展开全部
学习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e984b30d4
2006-09-20 · TA获得超过29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4万
展开全部
所谓百家,是当时知识分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少部分为了人民利益,当然更多是为了自身前途发展(经常见到有周游列国而不是为本国效力的),而开拓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学说。这些人中比较杰出的一些人被后世汉人归结在几个著名“门派”里,号称百家,实际上出名的就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名家、杂家、农家(注重农业生产……)、小说家(真的是以写文章为主……)这九流十家(小说家不入流)。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就能产生出这么多思想?在下想来,有两点:一是正当乱世,各国为了生存,需要更先进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守旧——这就是引入竞争的好处。至于后世十六国时代、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思想爆发,则是因为那时的诸国彼此实力不均,单纯比拼军事和人口就能互分高下;而似春秋战国时代大国彼此之间谁也不能一夜之间灭掉对方,以秦的实力一城一地慢慢掠夺,耗费几百年才灭掉六国,这之中就给了各国实验各种思想的机会——因为反正你也不能明天就灭了我,我今天就试试新法如何?二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及至后来的科举制度实行,想当官就得按儒家思想思考,久而久之就没人会用另一种脑子思考了。直到明末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才算第一批能开始跳出儒家思想的学者,但逢时不利,也只能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悲哀了。
儒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春秋战国时代却不吃香。乱世之中,大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谁会听你“君臣之礼”“仁义道德”啊?能当饭吃吗?能助我称霸吗?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就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地位。不过战国时代儒家发展的两派: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的主张之别值得一看。孟子的“性本善”论和荀子的“性本恶”论看似差距细微其实分歧极大。后世对战国儒家流派的选择无疑决定了后来儒家思想的走向,如果荀子思想被奉为正统,中国能不能在思想方面有开放的趋势我们不能肯定,但可以确定历史将大不一样。相比之下法家在战国就是主流思想:李悝在魏国提倡“尽地力之教”;吴起在楚国“明法审令”;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都相继公布刑法,以及最成功的,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各国在变法之后都强大起来,成为一方霸主。变法最彻底、法律最严苛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与商君的作用分不开。法家学说强调“法”(法律、法令,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权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由于法家是“因时立法,因事制礼”的,所以,法家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亦有别,如,《管子》提倡社会分工,甚至鼓励消费(侈靡);而《商君书》主张重农,抑制工商;又如《韩非子》中提倡君主专制;而《管子》中则反对独裁。现在常常有人说如果中国当时以法家学说为主,屏弃儒家,现在中国就是法制国家,落后愚昧的思想就不会出现,但是应该看到,当时秦所用法过于严厉刻薄,忽视了社会的文治,而且这种以加强君权为主要目的的法制能否长久就不能确定了。
次于法家、儒家地位的有墨家、道家、兵家、纵横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本节用、人定胜天等思想,大概是最接近现代思想的一个流派(兼爱倒是听起来很像基督教)。墨家组织严密,其成员多能吃苦耐劳、善辩(墨子本人辩论吓阻了楚国大军,可见一斑)。墨家最令现代人浮想的是后期墨家注重科学研究的一支(其实墨子本人就擅长机关,守城战术能够吓阻楚国,并且在兵器推演时令木匠之祖鲁班叹服),我就见过写墨家成为中国主流思想而使中国成科学之国的幻想之作,也是很让人羡慕的。道家不必说,其思想在乱世绝对没有市场;后来的汉朝曾经引用道家思想的精髓来采取法家、儒家的综合统治,可以说是道家在中国政治领域上最初也是最后的绝唱。汉末以道家部分思想为基础创立的道教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另一种传承方式。纵横家是另外一个在战国时代比较吃香的,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上各大国之间的利益缠斗、纵横捭阖也是纵横家思想的体现(当然在下不会蠢到说“我国早在****年之前就有纵横思想”云云,那是阿Q思想的体现)。纵横家最出名的两位苏秦、张仪之间的故事已成传奇。实际上苏秦比张仪有才华,可惜没用到位置上,五国合纵貌合神离他还沾沾自喜。张仪对于秦的贡献不比白起小,因为白起打一百次胜仗的战果张仪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得来了,还间接造成了屈原的死,真神人也。另一个对秦有杰出贡献的纵横家范睢,献上“远交近攻”的基本战略,自此秦就象个蚕,一口一口把六国吃掉了。
实际上战国时有一个被中国人长期忽视的流派——名家。名家思想有逻辑学的萌芽,中华民族先天科学思想的缺乏与缺乏逻辑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名家能够得到后世哪怕一点点重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将是事半功倍。

补充

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http://cache.baidu.com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