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 乡土地理
梅州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梅州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梅州市,东北邻福建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寻乌,西面连河源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的陆河、揭阳的揭东、揭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的潮安、饶平相连。全境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5°18 ′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最大的盆地是兴宁盆地,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 梅州地下资源丰富 矿藏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铅、锌、银、锑、稀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48种,530多处矿床。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锰、 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但由于2005年8月7日,在兴宁市黄槐镇一煤矿发生"8.7矿难",造成至少123名矿工遇难,广东的全部煤矿已经被封闭。也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特别是兴宁市。 水资源丰富 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250.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产水量259.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发电量77.5万千瓦,地下温泉多(特别是丰顺县)、水温高、水量大,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动物资源 梅州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 植物资源 梅州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已被记载的有1084种,隶属于182科,598属。这些植物中,有材用、药用、油脂、芳香、蜜源、淀粉、果类、鞣料植物等,极富科研、实用和观赏等价值。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小时,至广州只需4个多小时。 公路方面,梅揭、梅河、天汕高速城东-广福段、环城高速城东-城北-扶大-江南段、兴畲高速公路等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融入珠三角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广州、深圳只需3-3.5个小时。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运方面,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铁路方面,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并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广东省城际轨道项目梅州-惠州高速铁路被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在2012-2013年内动工建设。 航空方面,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预计2012年底建成通航。
客家文化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6∶41.8∶37.6,对比 “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矛盾仍较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工业基础仍较薄弱;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 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98.4%。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6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 “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43个,金额2.1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9.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0.8亿美元(按国家商务部确认口径),比上年减少37.7%。 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13.7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减少6.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已决赔款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寿保险费收入10.14亿元,比上年减少10.1%。
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73181人。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7项,其中省级2项。全市我市专利申请量485件 (其中发明73件,实用新型133件,外观设计279件),比上年增长48.8%;专利授权量277件 (其中发明17件,实用新型76件,外观设计184件),比上年增长33.8%,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创历史新高。 普通高等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6826人,在校学生19282人,毕业生2904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19352人,在校学生49201人,毕业生11944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41293人,在校学生114898人,毕业生35371人;普通初中招生89256人,在校学生266363人,毕业生84712人;普通小学招生49404人,在校学生347443人,毕业生86762人;技工学校招生5954人,在校学生15506人,毕业生3303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46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1008人。小学人口入学率100%,初中人口入学率9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96%,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4.8%。 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61块,其中金牌14块,银牌29块,铜牌18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18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0.66万人次。
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02‰,死亡率为5.58‰,自然增长率为5.44‰。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为507.3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5.1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长11.52%。年平均增长为1.10%。 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2.75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5.01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1.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0%,烟尘排放达标率96.1%,全市空气质量均达到一级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6%。“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5877万元。 全市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1个,面积17.56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79平方米。 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257人,其中131间敬老院入院人数2667人。全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24.8万人次。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小时,至广州只需4个多小时。 公路方面,梅揭、梅河、天汕高速城东-广福段、环城高速城东-城北-扶大-江南段、兴畲高速公路等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融入珠三角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广州、深圳只需3-3.5个小时。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梅大高速及其东延线·)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运方面,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铁路方面,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并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广东省城际轨道项目梅州-惠州高速铁路被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在2012-2013年内动工建设。 航空方面,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预计2012年底建成通航。
客家文化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6∶41.8∶37.6,对比 “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矛盾仍较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工业基础仍较薄弱;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 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98.4%。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6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 “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43个,金额2.1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9.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0.8亿美元(按国家商务部确认口径),比上年减少37.7%。 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13.7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减少6.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已决赔款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寿保险费收入10.14亿元,比上年减少10.1%。
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73181人。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7项,其中省级2项。全市我市专利申请量485件 (其中发明73件,实用新型133件,外观设计279件),比上年增长48.8%;专利授权量277件 (其中发明17件,实用新型76件,外观设计184件),比上年增长33.8%,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创历史新高。 普通高等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6826人,在校学生19282人,毕业生2904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19352人,在校学生49201人,毕业生11944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41293人,在校学生114898人,毕业生35371人;普通初中招生89256人,在校学生266363人,毕业生84712人;普通小学招生49404人,在校学生347443人,毕业生86762人;技工学校招生5954人,在校学生15506人,毕业生3303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46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1008人。小学人口入学率100%,初中人口入学率9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96%,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4.8%。 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61块,其中金牌14块,银牌29块,铜牌18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18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0.66万人次。
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02‰,死亡率为5.58‰,自然增长率为5.44‰。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为507.3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5.1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长11.52%。年平均增长为1.10%。 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2.75亿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5.01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1.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0%,烟尘排放达标率96.1%,全市空气质量均达到一级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6%。“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5877万元。 全市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1个,面积17.56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79平方米。 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257人,其中131间敬老院入院人数2667人。全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24.8万人次。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