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计量器具的选择准确与否与产品的质量有很大关系,这要看产品的加工精度的要求。计量器具如果能够保证产器的精度要求就能保证产器的质量。如果不能应重新选择计量器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计量只是表示这个物体所受的重力.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物理属性.是不能用计量测量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
1.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
计量确认就是为保证计量器具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进行的一组操作。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检定、校准不同。由定义可知,计量确认是包括校准、必要的调整和修理、再校准、封印和标记等技术操作的一个综合概念。确认间隔是相邻两次确认的时间间隔,其概念范畴要比周期宽得多,实际应用也更为灵活,只有多次间隔时间相等时,才类似于周期。
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确认体系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言,它是关键因素之一。恰如其分地规定确认间隔是防止计量器具的误差超出规定的允许误差极限,保证确认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如果确认间隔过短,虽然不会有超过规定允差的风险,但很不经济。这种不经济一方面表现在确认费用过高;另一方面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不得不增加备用仪器。而确认间隔过长,又会增加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风险,甚至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正确选择确认间隔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通常,除非前几次的校准结果表明:延长确认间隔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的置信度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否则间隔不应延长,必要时还应缩短。
根据国家局《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企业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对检定周期、项目、方法等作适当调整。本文探讨的确认间隔也主要针对非强检工作计量器具而言。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调整范围,需定期定点进行检定,这是必须强化的计量法制意识。
2.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为保证确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确认间隔的确定应考虑一切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制订专门的客观判定准则。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一般由计量检测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计量器具制造厂的建议、实际使用的频次、重要的程度、环境的影响以及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并参考有关技术法规和兄弟单位的数据资料来确定。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计量器具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的风险及维持最少的确认费用。
确认间隔的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计量器具的稳定性,它是影响确认间隔的重要因素。通常结构简单的计量器具的稳定性要较结构复杂的好,对于稳定性好的计量器具,其确认间隔可适当延长。其次,取决于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确认间隔的长短与测量要求的准确度成反比,准确度要求高,意味着测量保证能力要留有较大的余地,因此其确认间隔应缩短。第三,是测量结果的重要程度:对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影响产品至关重要的安全指标,一旦测量数据失准将造成较大的危害。因而其测量仪器的确认间隔应适当缩短,并且在间隔时间内还应经常进行运行检查以防不测。第四,取决于器具的使用情况:计量器具使用的频繁程度和操作员的素质都是影响确认间隔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频次高,或是操作者缺乏良好素质的情况下,器具的确认间隔应缩短。第五,取决于使用时的环境条件:计量器具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如温度高、尘土多、腐蚀气体含量高等),或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计量器具性能容易变坏,应缩短确认间隔。
3.确认间隔的调整方法
确认间隔确定后,计量管理人员应根据多次确认结果的信息反馈及计量器具的管理状况及时给予调整。调整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而又对立的原则:一是在间隔内计量器具超出允差的风险应尽可能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检定或校准所需的费用尽可能低。为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使所确定的时间间隔趋于合理。
如果缺少资金或人员则意味着要延长确认间隔,但必须考虑到因使用不准确计量器具所带来的风险和由此产生的更多费用。按照ISO10012的有关要求,当发现计量检测设备处于失准状态时,必须对以前的测量数据和结果进行追溯,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定,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如果对所有费用进行估算就会发现,缩短确认间隔反而可能会更经济。
那么如何合理、科学地调整各类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呢?在GB/T19022.1的附录中介绍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阶段式调整法:当计量器具按常规进行确认时,如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应延长下一次确认间隔时间,超出允差,则应缩短确认间隔。这种阶段式反应可以迅速调整确认间隔,比较容易实施,其缺点是难以保持确认工作量的稳定和平衡。
第二种,控制图法:从每次校准中选择同一校准点,将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根据这些点的分散性和漂移曲线计算出有效漂移。一般只要计算有效,就可以对校准间隔作较大的改动。同时对漂移的分析还可帮助找出漂移的原因。但该法对多参数、多量程设备的应用比较困难,它需对该类设备的变化有相当了解,实际上该法仅在采用自动数据处理时才使用。
第三种,日程表时间法:根据计量器具结构及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相似的情况,对器具初步进行分组,并根据工程直观知识初步决定各组的确认间隔。然后,对每一组器具统计在规定的间隔内返回的总数和不合格的器具数,若不合格器具所占的比例过高,应缩短确认间隔;反之,则延长确认间隔。
第四种,"在用"时间法:该法的核心是将计量器具与计时器连接,采用小时计算确认间隔时间,当计时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器具送回进行确认。该法的优点是确认的费用与器具的使用时间成正比,可自动核对器具的使用时间。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为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
第五种,"黑匣子"测试法:该法选用便携式校准装置频繁地检查关键参数,或采用特制的"黑匣子"检查经过选择的参数。一旦使用"黑匣子"发现计量设备不合格,就将设备送回进行全部确认。这种方法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关键参数和设计"黑匣子",其优点是为使用人员提供了最大的实用性。
从上面的介绍可看出,确认间隔的调整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简洁实用、尽善尽美的调整方法,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4.检定周期与确认间隔的关系
"检定周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是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的行政和法制计量手段,其"周期"一般不允许企业自行调整,特别是强检计量器具必须按周期实行强制检定。但检定周期只是针对"检定"而言,其概念范畴要比确认间隔窄得多,它只是确认间隔的一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确认间隔更能体现企业自主经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经济规律,形成主动向上溯源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宗旨的更高层次的计量意识,真正为企业创优、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从"检定"走向"计量确认"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计量工作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必然趋势。
检定周期是根据受检器具所追求的准确度等级、可达到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期望的使用频次和必要的耗费等因素,经过实验验证后以技术法规的形式在检定规程中加以规定的。检定周期比较严密、完整和科学,检定能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作全面的测评,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计量保证方案之一。但国家制订计量检定规程时不可能考虑到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状况,企业在执行规程时总有不切实际的感觉,固定的"周期"也不便于企业随生产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确认间隔以严密的科学性为依据,其确定和调整十分复杂,考虑的因素相当多,决非简单的延长或缩短。确定和调整间隔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计量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本单位的计量器具十分熟悉,企业还需累积一定数量的检定、校准数据,才能进行确认间隔的调整。因此,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检定规程的要求及时送检或许更为经济合理。
目前不少企业在确定确认间隔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片面强调减少检定、校准费用,盲目延长确认时间,甚至违背了保证计量测试准确性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要么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要么全面、认真地按ISO10012标准溯源与监控,切不可从两者中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否则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http://www.chinacpx.com/zixun/list.asp?id=44438.html
另参阅。
1.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
计量确认就是为保证计量器具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进行的一组操作。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检定、校准不同。由定义可知,计量确认是包括校准、必要的调整和修理、再校准、封印和标记等技术操作的一个综合概念。确认间隔是相邻两次确认的时间间隔,其概念范畴要比周期宽得多,实际应用也更为灵活,只有多次间隔时间相等时,才类似于周期。
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确认体系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言,它是关键因素之一。恰如其分地规定确认间隔是防止计量器具的误差超出规定的允许误差极限,保证确认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如果确认间隔过短,虽然不会有超过规定允差的风险,但很不经济。这种不经济一方面表现在确认费用过高;另一方面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不得不增加备用仪器。而确认间隔过长,又会增加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风险,甚至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正确选择确认间隔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通常,除非前几次的校准结果表明:延长确认间隔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的置信度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否则间隔不应延长,必要时还应缩短。
根据国家局《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企业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对检定周期、项目、方法等作适当调整。本文探讨的确认间隔也主要针对非强检工作计量器具而言。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调整范围,需定期定点进行检定,这是必须强化的计量法制意识。
2.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为保证确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确认间隔的确定应考虑一切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制订专门的客观判定准则。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一般由计量检测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计量器具制造厂的建议、实际使用的频次、重要的程度、环境的影响以及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并参考有关技术法规和兄弟单位的数据资料来确定。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计量器具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的风险及维持最少的确认费用。
确认间隔的长短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计量器具的稳定性,它是影响确认间隔的重要因素。通常结构简单的计量器具的稳定性要较结构复杂的好,对于稳定性好的计量器具,其确认间隔可适当延长。其次,取决于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确认间隔的长短与测量要求的准确度成反比,准确度要求高,意味着测量保证能力要留有较大的余地,因此其确认间隔应缩短。第三,是测量结果的重要程度:对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影响产品至关重要的安全指标,一旦测量数据失准将造成较大的危害。因而其测量仪器的确认间隔应适当缩短,并且在间隔时间内还应经常进行运行检查以防不测。第四,取决于器具的使用情况:计量器具使用的频繁程度和操作员的素质都是影响确认间隔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频次高,或是操作者缺乏良好素质的情况下,器具的确认间隔应缩短。第五,取决于使用时的环境条件:计量器具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如温度高、尘土多、腐蚀气体含量高等),或环境条件变化剧烈,计量器具性能容易变坏,应缩短确认间隔。
3.确认间隔的调整方法
确认间隔确定后,计量管理人员应根据多次确认结果的信息反馈及计量器具的管理状况及时给予调整。调整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而又对立的原则:一是在间隔内计量器具超出允差的风险应尽可能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检定或校准所需的费用尽可能低。为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使所确定的时间间隔趋于合理。
如果缺少资金或人员则意味着要延长确认间隔,但必须考虑到因使用不准确计量器具所带来的风险和由此产生的更多费用。按照ISO10012的有关要求,当发现计量检测设备处于失准状态时,必须对以前的测量数据和结果进行追溯,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定,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如果对所有费用进行估算就会发现,缩短确认间隔反而可能会更经济。
那么如何合理、科学地调整各类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呢?在GB/T19022.1的附录中介绍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阶段式调整法:当计量器具按常规进行确认时,如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应延长下一次确认间隔时间,超出允差,则应缩短确认间隔。这种阶段式反应可以迅速调整确认间隔,比较容易实施,其缺点是难以保持确认工作量的稳定和平衡。
第二种,控制图法:从每次校准中选择同一校准点,将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根据这些点的分散性和漂移曲线计算出有效漂移。一般只要计算有效,就可以对校准间隔作较大的改动。同时对漂移的分析还可帮助找出漂移的原因。但该法对多参数、多量程设备的应用比较困难,它需对该类设备的变化有相当了解,实际上该法仅在采用自动数据处理时才使用。
第三种,日程表时间法:根据计量器具结构及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相似的情况,对器具初步进行分组,并根据工程直观知识初步决定各组的确认间隔。然后,对每一组器具统计在规定的间隔内返回的总数和不合格的器具数,若不合格器具所占的比例过高,应缩短确认间隔;反之,则延长确认间隔。
第四种,"在用"时间法:该法的核心是将计量器具与计时器连接,采用小时计算确认间隔时间,当计时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器具送回进行确认。该法的优点是确认的费用与器具的使用时间成正比,可自动核对器具的使用时间。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最为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
第五种,"黑匣子"测试法:该法选用便携式校准装置频繁地检查关键参数,或采用特制的"黑匣子"检查经过选择的参数。一旦使用"黑匣子"发现计量设备不合格,就将设备送回进行全部确认。这种方法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关键参数和设计"黑匣子",其优点是为使用人员提供了最大的实用性。
从上面的介绍可看出,确认间隔的调整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简洁实用、尽善尽美的调整方法,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4.检定周期与确认间隔的关系
"检定周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是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的行政和法制计量手段,其"周期"一般不允许企业自行调整,特别是强检计量器具必须按周期实行强制检定。但检定周期只是针对"检定"而言,其概念范畴要比确认间隔窄得多,它只是确认间隔的一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确认间隔更能体现企业自主经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经济规律,形成主动向上溯源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宗旨的更高层次的计量意识,真正为企业创优、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从"检定"走向"计量确认"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计量工作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必然趋势。
检定周期是根据受检器具所追求的准确度等级、可达到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期望的使用频次和必要的耗费等因素,经过实验验证后以技术法规的形式在检定规程中加以规定的。检定周期比较严密、完整和科学,检定能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作全面的测评,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计量保证方案之一。但国家制订计量检定规程时不可能考虑到企业千变万化的实际状况,企业在执行规程时总有不切实际的感觉,固定的"周期"也不便于企业随生产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确认间隔以严密的科学性为依据,其确定和调整十分复杂,考虑的因素相当多,决非简单的延长或缩短。确定和调整间隔的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计量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本单位的计量器具十分熟悉,企业还需累积一定数量的检定、校准数据,才能进行确认间隔的调整。因此,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检定规程的要求及时送检或许更为经济合理。
目前不少企业在确定确认间隔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片面强调减少检定、校准费用,盲目延长确认时间,甚至违背了保证计量测试准确性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要么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要么全面、认真地按ISO10012标准溯源与监控,切不可从两者中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否则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http://www.chinacpx.com/zixun/list.asp?id=44438.html
另参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