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章武的《北京的色彩》这篇文章
展开全部
7月1日 16:39 男孩昆
在以后的几十年的回顾中,我始终认为对昆的爱护是我一生情感的启蒙。它使我第一次知道,爱一个人很幸福,爱一个人很痛苦。在人生漫长的情感经历中,我爱过许多次。但惟有对这个仅仅相处了一个星期的五岁小男孩的爱,最为完整地体现了爱的本质:真诚、忘我、全部付出。
那年夏天,我还是个半大孩子,赤脚、长腿、短发蓬乱、功课稀糟,被母亲打发到郊外姨妈家“收收心”。其实,这不啻是放虎归山。姨妈家的小表姐珍珍、珠珠和我,一夏天爬树下河,连邻家的鸡见我们都“咯咯”飞逃。
就是在那时,我见到男孩昆。
那天一大早,姨妈家的堂屋便响起怪腔怪调的南京话,是个戴眼镜的男人带个小男孩在说话。姨妈说,这是宁叔叔和他弟弟。我们大感惊讶了:这小孩绝对是该当儿子的,怎么倒当起了“弟弟”?
他大约五岁的样子,小鱼儿样安静。纤细的五官是用最软的炭笔画上去的,稍不小心,就蹭晕了。一头茸茸的头发像一蓬烟会随时飘散。他全身似都在轻声说:“小心!小心!我会碎。”
老天!全屋子人都齐刷刷显出一副小心翼翼的表情,发出各种轻叹。
“你叫什么呀?”姨妈俯身问。
“kun。”声音小小的。
“是这个字吗?”我在纸上写了个“昆”,他看了一下,拿起笔在上面加了个“山”,于是,这个字变得很长。
“啊,原来你叫‘昆’啊。”大家欢笑起来,昆也笑了一下,脸红了。
很快,我们知道宁叔叔只在这里呆一天便转车去外地,昆要在这里住上一个星期,然后去有名的翠山慈幼院,他是在那儿长大的。
“这一星期,昆就交给你们了!”每天要上班的姨妈当众托付我们。
“噢!”我们三个齐声欢呼起来。抱洋娃娃的时代已经久远,谁承望天上掉下个活娃娃!
晚上临睡,我们又听到了姨妈对昆身世的如下简述,这段话是低声说的。
昆和宁叔叔是一个父亲,但不是一个母亲。昆的母亲很年轻,很美。
这对老夫少妻感情却异常之好。后来,昆的父亲去外地开会突发病死去。
昆的母亲思念过甚一年后也去世。这时,昆才一岁半,被送到翠山慈幼院。
直到宁叔叔大学毕业在南京安了家,才每逢寒暑假接昆去有京。宁叔叔说,昆是个脾气古怪的小孩,不大说话,也不爱笑。
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对昆的看顾,决心让昆过上幸福生活。
中午一顿饭是我们大展奇才的时候:山楂糕馅饺子呀,大饼卷江米条呀,蛋炒饭呀,果酱拌凉粉呀……昆总是红着脸儿,兴奋而多少有点小心地全盘接受我们的食谱,这种对我们厨艺毫无保留的肯定态度,使我们大受感动。
昆的到来,也意想不到地改变了我们——一夜之间,强盗变书生。
我们很快补起了我们的暑期作业,并且好生渊博地在昆面前大讲这样的英语:
“快点拿rag(抹布)来,我要擦table(桌子)啦!”
为了不让昆粘上细菌得病,我们把屋子收拾得玻璃球儿样光溜,忙得斗嘴的工夫都没有了。自昆来后,我们竟然一次架也没吵过。
昆喜欢画画。他的画总是一样的:当中一所房子,天上一个大红太阳,地上一棵大绿树。土地显然是透明的,因为看得见地下大团的树根。
门前一条小路,一个背书包的男孩,一手拉着一个男人,一手拉着一个女人。后来我想,昆大约画的是他自己和想象中的爸爸、妈妈吧。
我们还带昆去看过一次电影《红与黑》。本以为是彩色动画片,谁想到却是些莫名其妙的外国人,在讲些莫名其妙的话。
我们都大失所望地出来了,天却下起了雨。各人忙脱下全部外衣,将昆从头到脚层层密密裹住,轮流背他。雨越下越大,昆也越来越沉。正是这背上温软的重负,使我们充满了从未有过的豪勇在雨中前行。
我们将大蚕茧样的昆小心立在床上,轻轻揭开一层层衣服,便听得细细匀长的鼻息。原来,昆睡着了。此时,他睁开眼睛,睡眼惺忪地对我们一笑,满面绯红,散发着孩子浓睡的芳香。
真是奇迹!穿过那样的雨幕,他竟然浑身上下没有淋湿一点儿。灯下,他像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的孩子,干爽、温暖、芬芳、闪闪发光。我们望着他,挪不开眼地望着,心软软地疼着。尽管我们三个浑身精湿、头发滴水、脸色乌紫、牙打着战,那一刻,我们眼里都不由得蓄满了无限温情的泪水。
十几年后,当这种表情重现于我们的眼里,世人称之它——母爱。
数着过的日子最快。七天看着将尽,我们每人都在另两人眼里,看到明显的不安。昆开始不爱理我们。
由于开学日程的安排,姨妈最后决定由我送昆去翠山慈幼院。知道慈幼院的纪律,我们没敢给昆带太多的东西,但送他许多纪念品和美丽的画片。当在上面留言时,我们才恍悟:小小的昆,还是我们的“叔叔”辈呢!这点谐谑多少冲淡了那天早晨沉重的气氛。
昆很温顺地与大家告别,给长辈鞠躬。但坚持不吃早餐,并闪躲我们三人的目光。
上路了。昆保持着他的沉默,不和我牵手,只紧紧跟着。我一路讨好他,东拉西扯,又不断将各种零食塞满他的口袋。昆没有任何反应。
我从小方位性差,不记路。下了长途汽车没走多远,我便转向了。记得宁叔叔说过,昆特别地记路,他是在这里长大的。我请昆指个方向,昆倒不有意为难,小手一指;我们走了一阵,昆又一指。如此几指,一通猛走后,我发现,我们又回到了原地。我不再相信昆,凭着直觉,我选了个方向,一把揪住昆走起来。这时,昆的小手在我手里不住地翻动,一意要挣扎摆脱;于是,我知道路走对了。没一会儿,果然看到指示路牌,慈幼院的大门豁然在望。
昆的神情明显紧张而带些凄然。我心有些酸,在路边买了一支昆喜欢的橘予棒冰,塞在他手里。
“昆,走不动了吧?我背你。”
昆摇摇头,随我走进了大门。
翠山慈幼院的建筑高大气派,庭院苍翠,开满花朵。在明亮宽敞的活动室里,许多孩子在玩玩具。几个穿白大褂的老师热情地迎过来,向昆问长问短。昆有礼貌地问好,一路不肯跟我相握的小手,此时却一把揪住了我的裙子。
“昆,和姐姐再见,说再见呀。”老师微笑地不断说。
昆意识到,最后告别的时刻到了。他没有哭,只是仰起头,仔细地、非常仔细地看我的脸。他的脸白得透明。我突然感到——一个清晨,有雾的河边,一支长笛在轻轻地吹……他将他那柔美的童稚,就这样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一个机灵的老师朝我使了个眼色,我知道应该摆脱昆的手了。突然,昆自己松开裙子,紧紧拥抱我,把脸深深地埋在我的衣服里。他的脸滚烫,无声地沾满泪水,那种又烫又湿的悲哀,那种孩童的悲情的拥抱,令人终身难忘。
机灵的老师不失时机地敏捷地抱起昆,从侧门拐向一条走廊。这时,我听到了昆的哭声。昆身体弱,他的哭声不亮不脆不泼,并且渐渐远去。但那种哭声,是会让空气都留下碎痕的。
我低下头,看见地上有汪水渍,那是那支一口没吃的橘子冰棒,旁边有根细棱棱的木棍。我拾起了那根木棍。
归途,我又迷路了。一条山路又细又直,路的尽头是一轮焦红的落日。这景色使我想起了昆的画。我望着那根棒冰细棍,望了一会儿,突然哭起来。声音越哭越大,直到漫山遍野全是我的哭声。泪水从指缝里流下来,指缝间的太阳咸咸的,跌跌撞撞的,又抖抖地裂成了好几个,于是每个指缝里,有一个流泪的太阳。
我哭了好久。当我哭够了,我抬头发现,我的身前身后飞舞着蜻蜓:红的、黄的、深蓝的、黑的,如同空中一朵朵颤动的、透明的花朵。在黄昏的宁静里,几乎可听到她们翅膀擦过空气的声音。在那些纱样的翅膀上,夕阳折射、变幻出彩虹般眩目的光辉。
我久久地望着,久久地望着,不知为什么打了个寒噤。我感觉这个黄昏对于我绝不是平白无故的。它对我的一生是个启示,它是某种结束,也是某种开始。
在以后的几十年的回顾中,我始终认为对昆的爱护是我一生情感的启蒙。它使我第一次知道,爱一个人很幸福,爱一个人很痛苦。在人生漫长的情感经历中,我爱过许多次。但惟有对这个仅仅相处了一个星期的五岁小男孩的爱,最为完整地体现了爱的本质:真诚、忘我、全部付出。
常有些惭愧地想起当初讲给昆的一个故事:狗熊掰玉米。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渐渐丢失了我们最初的、最大的一个玉米——一颗简单的、很软的、容易爱别人的心。
昆后来在南京上小学、长大。那以后,我们再没见过他。许多年前,突然接到一张寄自国外某著名旅游地的风景明信片,上面的署名是一个长长的“昆”。之后,又许多年没有消息。
我时常带着沉沉的忧郁,想起这个面貌娇柔、内心纤细的男孩。不知他将如何避开人生的各种锋刃,又如何得到那七天中他最依恋的、也是人生中人人寻找的东西。
昆,我亲爱的男孩,愿你今生找到它——爱。
后来证实,那个山路上蜻蜓飞舞的黄昏,不仅结束了那个夏季。也从此结束了我玩劣嬉戏的童年。暑假后,我升入了中学,并留起了文静的长发。
我的母亲对此十分满意,从此,我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阶段。
是这篇吧?
在以后的几十年的回顾中,我始终认为对昆的爱护是我一生情感的启蒙。它使我第一次知道,爱一个人很幸福,爱一个人很痛苦。在人生漫长的情感经历中,我爱过许多次。但惟有对这个仅仅相处了一个星期的五岁小男孩的爱,最为完整地体现了爱的本质:真诚、忘我、全部付出。
那年夏天,我还是个半大孩子,赤脚、长腿、短发蓬乱、功课稀糟,被母亲打发到郊外姨妈家“收收心”。其实,这不啻是放虎归山。姨妈家的小表姐珍珍、珠珠和我,一夏天爬树下河,连邻家的鸡见我们都“咯咯”飞逃。
就是在那时,我见到男孩昆。
那天一大早,姨妈家的堂屋便响起怪腔怪调的南京话,是个戴眼镜的男人带个小男孩在说话。姨妈说,这是宁叔叔和他弟弟。我们大感惊讶了:这小孩绝对是该当儿子的,怎么倒当起了“弟弟”?
他大约五岁的样子,小鱼儿样安静。纤细的五官是用最软的炭笔画上去的,稍不小心,就蹭晕了。一头茸茸的头发像一蓬烟会随时飘散。他全身似都在轻声说:“小心!小心!我会碎。”
老天!全屋子人都齐刷刷显出一副小心翼翼的表情,发出各种轻叹。
“你叫什么呀?”姨妈俯身问。
“kun。”声音小小的。
“是这个字吗?”我在纸上写了个“昆”,他看了一下,拿起笔在上面加了个“山”,于是,这个字变得很长。
“啊,原来你叫‘昆’啊。”大家欢笑起来,昆也笑了一下,脸红了。
很快,我们知道宁叔叔只在这里呆一天便转车去外地,昆要在这里住上一个星期,然后去有名的翠山慈幼院,他是在那儿长大的。
“这一星期,昆就交给你们了!”每天要上班的姨妈当众托付我们。
“噢!”我们三个齐声欢呼起来。抱洋娃娃的时代已经久远,谁承望天上掉下个活娃娃!
晚上临睡,我们又听到了姨妈对昆身世的如下简述,这段话是低声说的。
昆和宁叔叔是一个父亲,但不是一个母亲。昆的母亲很年轻,很美。
这对老夫少妻感情却异常之好。后来,昆的父亲去外地开会突发病死去。
昆的母亲思念过甚一年后也去世。这时,昆才一岁半,被送到翠山慈幼院。
直到宁叔叔大学毕业在南京安了家,才每逢寒暑假接昆去有京。宁叔叔说,昆是个脾气古怪的小孩,不大说话,也不爱笑。
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对昆的看顾,决心让昆过上幸福生活。
中午一顿饭是我们大展奇才的时候:山楂糕馅饺子呀,大饼卷江米条呀,蛋炒饭呀,果酱拌凉粉呀……昆总是红着脸儿,兴奋而多少有点小心地全盘接受我们的食谱,这种对我们厨艺毫无保留的肯定态度,使我们大受感动。
昆的到来,也意想不到地改变了我们——一夜之间,强盗变书生。
我们很快补起了我们的暑期作业,并且好生渊博地在昆面前大讲这样的英语:
“快点拿rag(抹布)来,我要擦table(桌子)啦!”
为了不让昆粘上细菌得病,我们把屋子收拾得玻璃球儿样光溜,忙得斗嘴的工夫都没有了。自昆来后,我们竟然一次架也没吵过。
昆喜欢画画。他的画总是一样的:当中一所房子,天上一个大红太阳,地上一棵大绿树。土地显然是透明的,因为看得见地下大团的树根。
门前一条小路,一个背书包的男孩,一手拉着一个男人,一手拉着一个女人。后来我想,昆大约画的是他自己和想象中的爸爸、妈妈吧。
我们还带昆去看过一次电影《红与黑》。本以为是彩色动画片,谁想到却是些莫名其妙的外国人,在讲些莫名其妙的话。
我们都大失所望地出来了,天却下起了雨。各人忙脱下全部外衣,将昆从头到脚层层密密裹住,轮流背他。雨越下越大,昆也越来越沉。正是这背上温软的重负,使我们充满了从未有过的豪勇在雨中前行。
我们将大蚕茧样的昆小心立在床上,轻轻揭开一层层衣服,便听得细细匀长的鼻息。原来,昆睡着了。此时,他睁开眼睛,睡眼惺忪地对我们一笑,满面绯红,散发着孩子浓睡的芳香。
真是奇迹!穿过那样的雨幕,他竟然浑身上下没有淋湿一点儿。灯下,他像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的孩子,干爽、温暖、芬芳、闪闪发光。我们望着他,挪不开眼地望着,心软软地疼着。尽管我们三个浑身精湿、头发滴水、脸色乌紫、牙打着战,那一刻,我们眼里都不由得蓄满了无限温情的泪水。
十几年后,当这种表情重现于我们的眼里,世人称之它——母爱。
数着过的日子最快。七天看着将尽,我们每人都在另两人眼里,看到明显的不安。昆开始不爱理我们。
由于开学日程的安排,姨妈最后决定由我送昆去翠山慈幼院。知道慈幼院的纪律,我们没敢给昆带太多的东西,但送他许多纪念品和美丽的画片。当在上面留言时,我们才恍悟:小小的昆,还是我们的“叔叔”辈呢!这点谐谑多少冲淡了那天早晨沉重的气氛。
昆很温顺地与大家告别,给长辈鞠躬。但坚持不吃早餐,并闪躲我们三人的目光。
上路了。昆保持着他的沉默,不和我牵手,只紧紧跟着。我一路讨好他,东拉西扯,又不断将各种零食塞满他的口袋。昆没有任何反应。
我从小方位性差,不记路。下了长途汽车没走多远,我便转向了。记得宁叔叔说过,昆特别地记路,他是在这里长大的。我请昆指个方向,昆倒不有意为难,小手一指;我们走了一阵,昆又一指。如此几指,一通猛走后,我发现,我们又回到了原地。我不再相信昆,凭着直觉,我选了个方向,一把揪住昆走起来。这时,昆的小手在我手里不住地翻动,一意要挣扎摆脱;于是,我知道路走对了。没一会儿,果然看到指示路牌,慈幼院的大门豁然在望。
昆的神情明显紧张而带些凄然。我心有些酸,在路边买了一支昆喜欢的橘予棒冰,塞在他手里。
“昆,走不动了吧?我背你。”
昆摇摇头,随我走进了大门。
翠山慈幼院的建筑高大气派,庭院苍翠,开满花朵。在明亮宽敞的活动室里,许多孩子在玩玩具。几个穿白大褂的老师热情地迎过来,向昆问长问短。昆有礼貌地问好,一路不肯跟我相握的小手,此时却一把揪住了我的裙子。
“昆,和姐姐再见,说再见呀。”老师微笑地不断说。
昆意识到,最后告别的时刻到了。他没有哭,只是仰起头,仔细地、非常仔细地看我的脸。他的脸白得透明。我突然感到——一个清晨,有雾的河边,一支长笛在轻轻地吹……他将他那柔美的童稚,就这样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一个机灵的老师朝我使了个眼色,我知道应该摆脱昆的手了。突然,昆自己松开裙子,紧紧拥抱我,把脸深深地埋在我的衣服里。他的脸滚烫,无声地沾满泪水,那种又烫又湿的悲哀,那种孩童的悲情的拥抱,令人终身难忘。
机灵的老师不失时机地敏捷地抱起昆,从侧门拐向一条走廊。这时,我听到了昆的哭声。昆身体弱,他的哭声不亮不脆不泼,并且渐渐远去。但那种哭声,是会让空气都留下碎痕的。
我低下头,看见地上有汪水渍,那是那支一口没吃的橘子冰棒,旁边有根细棱棱的木棍。我拾起了那根木棍。
归途,我又迷路了。一条山路又细又直,路的尽头是一轮焦红的落日。这景色使我想起了昆的画。我望着那根棒冰细棍,望了一会儿,突然哭起来。声音越哭越大,直到漫山遍野全是我的哭声。泪水从指缝里流下来,指缝间的太阳咸咸的,跌跌撞撞的,又抖抖地裂成了好几个,于是每个指缝里,有一个流泪的太阳。
我哭了好久。当我哭够了,我抬头发现,我的身前身后飞舞着蜻蜓:红的、黄的、深蓝的、黑的,如同空中一朵朵颤动的、透明的花朵。在黄昏的宁静里,几乎可听到她们翅膀擦过空气的声音。在那些纱样的翅膀上,夕阳折射、变幻出彩虹般眩目的光辉。
我久久地望着,久久地望着,不知为什么打了个寒噤。我感觉这个黄昏对于我绝不是平白无故的。它对我的一生是个启示,它是某种结束,也是某种开始。
在以后的几十年的回顾中,我始终认为对昆的爱护是我一生情感的启蒙。它使我第一次知道,爱一个人很幸福,爱一个人很痛苦。在人生漫长的情感经历中,我爱过许多次。但惟有对这个仅仅相处了一个星期的五岁小男孩的爱,最为完整地体现了爱的本质:真诚、忘我、全部付出。
常有些惭愧地想起当初讲给昆的一个故事:狗熊掰玉米。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渐渐丢失了我们最初的、最大的一个玉米——一颗简单的、很软的、容易爱别人的心。
昆后来在南京上小学、长大。那以后,我们再没见过他。许多年前,突然接到一张寄自国外某著名旅游地的风景明信片,上面的署名是一个长长的“昆”。之后,又许多年没有消息。
我时常带着沉沉的忧郁,想起这个面貌娇柔、内心纤细的男孩。不知他将如何避开人生的各种锋刃,又如何得到那七天中他最依恋的、也是人生中人人寻找的东西。
昆,我亲爱的男孩,愿你今生找到它——爱。
后来证实,那个山路上蜻蜓飞舞的黄昏,不仅结束了那个夏季。也从此结束了我玩劣嬉戏的童年。暑假后,我升入了中学,并留起了文静的长发。
我的母亲对此十分满意,从此,我开始了我人生的另一阶段。
是这篇吧?
展开全部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长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来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中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也有人告诉我:北京是“蓝色的世界”,那里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全是一色蓝大褂……
我带着南方人一种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树、柏树,高高的白杨树,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
秋风一吹,蝴蝶纷纷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你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并肩崛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的色彩趋于明快、热烈、奔放,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
我常常把脸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和大海的蔚蓝。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香山饭店,素雅,纯净,不知怎么,使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天,北京城里无数个有色彩的音符,都能使人想起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北京的日子是短暂的。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我也忘不了作为一名外地的顾客,挤进川流不息的人群,去逛逛慕名已久的西单、王府井和大栅栏,去选购首都的时装。我发现与我摩肩擦背的人群中,穿蓝衣衫者毕竟已是少数。更多的人,是身着各种质料、各种颜色的西装、卡曲、夹克、猎装、中山装……甚至,还有刚刚从电视屏幕和洛杉矶奥运会走进服装柜台的“大岛茂”式外套,和“栾菊杰”式的击剑服。许多人托我代购的“长城牌”和“大地牌”风衣已供不应求,暂时脱销。我常常不无遗憾地伫立在十字街头,用羡慕的目光追逐那些风衣在身的匆匆过客。秋风掀动风衣的后摆,使他们显得多么潇洒!我发现,连风衣的颜色也不再是单一的米黄色了。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这篇.....吧
来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中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也有人告诉我:北京是“蓝色的世界”,那里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全是一色蓝大褂……
我带着南方人一种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树、柏树,高高的白杨树,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
秋风一吹,蝴蝶纷纷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你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并肩崛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的色彩趋于明快、热烈、奔放,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
我常常把脸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和大海的蔚蓝。由贝聿铭大师设计的香山饭店,素雅,纯净,不知怎么,使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天,北京城里无数个有色彩的音符,都能使人想起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北京的日子是短暂的。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我也忘不了作为一名外地的顾客,挤进川流不息的人群,去逛逛慕名已久的西单、王府井和大栅栏,去选购首都的时装。我发现与我摩肩擦背的人群中,穿蓝衣衫者毕竟已是少数。更多的人,是身着各种质料、各种颜色的西装、卡曲、夹克、猎装、中山装……甚至,还有刚刚从电视屏幕和洛杉矶奥运会走进服装柜台的“大岛茂”式外套,和“栾菊杰”式的击剑服。许多人托我代购的“长城牌”和“大地牌”风衣已供不应求,暂时脱销。我常常不无遗憾地伫立在十字街头,用羡慕的目光追逐那些风衣在身的匆匆过客。秋风掀动风衣的后摆,使他们显得多么潇洒!我发现,连风衣的颜色也不再是单一的米黄色了。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这篇.....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