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装的称呼

从里到外的都要,裤子之类的也要,谢谢... 从里到外的都要,裤子之类的也要,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霁雨若初
推荐于2019-08-12 · TA获得超过12.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万
展开全部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2、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4、“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5、“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6、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7、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扩展资料: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服装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8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一直是礼仪之邦,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时期并没有鞋的概念,人们采用兽皮包裹脚部便于采集狩猎等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皮革、丝、麻、草等材料制作鞋子。

古时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称,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时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用皮屦,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则会被人讥笑太吝啬。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制作鞋子,如汉代的青丝履、晋朝用丝线编织的鞋子、唐代的云头锦履,还有木制鞋——称木屐,在鞋底有二齿,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制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种加木底的鞋,称为“舄”,在鞋的前部有翘起的鞋头装饰。舄有不同颜色,以红色为上品,一般穿舄要与冕服搭配,是帝王参加大典活动时的必备服饰。

而清代妇女所穿的旗鞋则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为少女和中年妇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伊莲夏荼
高粉答主

2019-04-23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6.3万
展开全部

以汉服为例,古代服装称谓有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

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绛纱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而有横襕的襕衫并未消失。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

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汉人女子所着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ove放开爱123
2017-11-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35
引用jbp0d4beae04b的回答:
中国古代一直是礼仪之邦,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

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

“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

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

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时期并没有鞋的概念,人们采用兽皮包裹脚部便于采集狩猎等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皮革、丝、麻、草等材料制作鞋子。

古时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称,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时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用皮屦,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则会被人讥笑太吝啬。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制作鞋子,如汉代的青丝履、晋朝用丝线编织的鞋子、唐代的云头锦履,还有木制鞋——称木屐,在鞋底有二齿,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制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种加木底的鞋,称为“舄”,在鞋的前部有翘起的鞋头装饰。舄有不同颜色,以红色为上品,一般穿舄要与冕服搭配,是帝王参加大典活动时的必备服饰。

而清代妇女所穿的旗鞋则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为少女和中年妇女。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只有右衽,右只是一个方向,是左边衣服压着右边。正好服装史正好讨论这个问题,古代没有左衽,要准确了解的看一下服装史。还要注意上衣下裳的上衣长度是到膝盖左右的,到隋唐时期出现短襦长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幸福生活来抱抱
2020-10-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662
展开全部

古时候女生穿的衣服,还有这样的叫法,看完涨知识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