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
常见的例子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发出可见波段荧光,我们生活中的荧光灯就是这个原理,涂覆在灯管的荧光粉吸收灯管中汞蒸气发射的紫外光,而后由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实现人眼可见。
扩展资料:
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4、藻红蛋白(R-RE):本品为无定形,褐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6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78nm,呈明亮的橙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故被广泛用于对比染色或用于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抗体的双重染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荧光
2023-06-13 广告
物质原子外的电子可以具有多个能级,能量最低的是基态。当有光子能量恰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这个电子就会吸收这个光子的能量越迁到激发态。电子在激发态不稳定,就会向回越迁。当这个激发态与基态间有多个能级是,就可以因回到的能级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光子,当有其中的光子对应的是可见光的光子能量时,就是发出了可见光。但是发出的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肯定不会比吸收的光子能量大。
某种物质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荧光 的原理:
紫外线的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的能量大。当荧光物质被紫外线照射时,其电子就会吸收紫外线的光子被激发而越迁至激发态,当他向基态跃迁时,由于此激发态与基态间还有其他能级,所以此时释放的光子能量就低于紫外线的能量,而刚好在可见光的范围之内,于是荧光物质就发出可见光了,即所谓的荧光。
常见日光灯发出的白光,其实是由多种荧光物质发出的,每种发出一种颜色的光,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就会组合成我们看到的白色光(白光是复色光)了。
本人打字速度不快,有些地方还不够详细还望见谅
2017-07-1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荧光材料分为蓄光型、反射光型、双剂反应型。这三种是最位常见的三种,而且这三种的发光原理也各有不同。
1、蓄光型:简单直白的说它就是一种快速吸收,缓慢释放的过程。
2、反射光型:它是由一种表面秘度较大,分子抛光性强的物质组成,说白了就是一种平行漫反射,就和自行车尾灯的原理相同。
3、双剂反应型:就是由两种化学药剂组成,当两剂相遇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从产生而发光。
荧光材料简介:
荧光材料是由金属(锌、铬)硫化物或稀土氧化物与微量活性剂配合经煅烧而成。无色或浅白色,是在紫外光(200~400nm)照射下,依颜料中金属和活化剂种类、含量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400~800nm)。
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荧光的研究越来越多,荧光物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荧光物质除用作染料外,还在有机颜料、光学增白剂、光氧化剂、涂料、化学及生化分析、太阳能捕集器、防伪标记、药物示踪及激光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