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展开全部
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一、问题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仍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
器,接纳知识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学生创造能力,个性思维的培养。
2、 学具的应用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满堂灌的基础上应用学具,
学具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工具。没有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去研究学具的应用意义。
3、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善于应用学具教学,没有理解学具的本质意义。
三、实施计划
(一)课题申报筹备阶段(2009年9月)
课题负责人向上级申报课题的总体设计、基本内容及实施计划,并同时深入班级进行考察。
(二)课题开题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开了总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全校数学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干部,这次会议明确了学具工作的方向确立了以科研带推广,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总方针。
2、数学群的建立
总课题组建立以后,全校数学老师加入数学群,也欢迎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主要任务是负责讨论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使用学具,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与建议,可以共同探讨。
(三)课题实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心中有学具,学数学离不开学具学具能更好地学数学,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养成随时带学具的习惯。让他们“在玩中做,在做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发动全校数学教师,收集一份每学期的学具,了解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学具,以此来重点把握与学具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充分发挥学具应有的作用。
第四,多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验。对学具在课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完成学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使用,同时使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特的,优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四)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这个研究报告作一个总结,写出报告。
四、改革目标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学具的功能和作用。广大教师从实验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认识:学具能为学生提供操作条件、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使学生懂得知识的真正价值、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实验中,学具应用研究,广大教师还总结了三点作用:①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人手一份学具,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②学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个人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班级的探索、研讨、辩论,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竞争关系,变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和交流的关系,将旧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的教学交流,变成多向的、多层次的交流,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③学具能成为完成多元教学目标的认知工具。认为学具不单是帮助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它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师在总结中深有体会地说:"学具使我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具使我的课堂变得精彩,学具使我的学生亲密合作,学具使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2) 实验了多种教学新方法及其新教学方式。
在应用学具的过程中,实验和研究了多种应用学具的教学方法,
如"活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操作--练习法"、"操作--复习法"等等。在实验这些教学新方法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程序结构)。
(3)探讨和总结了应用学具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灵活地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验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① 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有铺垫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创设情境操作等。
② 认知新知识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探究性操作、实验发现性操作、发散迁移性操作、论证验证性操作等。
③ 巩固知识练习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应用性操作、扩展知识操作、实践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自身的符号美、图形美、方法简洁美、思
维的逻辑美等等征服着每一个学习者。讲究教学艺术,可使每个学生喜欢数学。研究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目的在于发挥学具的潜在作用,使它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问题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仍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
器,接纳知识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学生创造能力,个性思维的培养。
2、 学具的应用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满堂灌的基础上应用学具,
学具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工具。没有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去研究学具的应用意义。
3、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善于应用学具教学,没有理解学具的本质意义。
三、实施计划
(一)课题申报筹备阶段(2009年9月)
课题负责人向上级申报课题的总体设计、基本内容及实施计划,并同时深入班级进行考察。
(二)课题开题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开了总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全校数学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干部,这次会议明确了学具工作的方向确立了以科研带推广,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总方针。
2、数学群的建立
总课题组建立以后,全校数学老师加入数学群,也欢迎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主要任务是负责讨论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使用学具,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与建议,可以共同探讨。
(三)课题实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心中有学具,学数学离不开学具学具能更好地学数学,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养成随时带学具的习惯。让他们“在玩中做,在做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发动全校数学教师,收集一份每学期的学具,了解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学具,以此来重点把握与学具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充分发挥学具应有的作用。
第四,多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验。对学具在课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完成学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使用,同时使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特的,优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四)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这个研究报告作一个总结,写出报告。
四、改革目标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学具的功能和作用。广大教师从实验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认识:学具能为学生提供操作条件、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使学生懂得知识的真正价值、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实验中,学具应用研究,广大教师还总结了三点作用:①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人手一份学具,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②学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个人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班级的探索、研讨、辩论,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竞争关系,变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和交流的关系,将旧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的教学交流,变成多向的、多层次的交流,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③学具能成为完成多元教学目标的认知工具。认为学具不单是帮助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它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师在总结中深有体会地说:"学具使我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具使我的课堂变得精彩,学具使我的学生亲密合作,学具使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2) 实验了多种教学新方法及其新教学方式。
在应用学具的过程中,实验和研究了多种应用学具的教学方法,
如"活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操作--练习法"、"操作--复习法"等等。在实验这些教学新方法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程序结构)。
(3)探讨和总结了应用学具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灵活地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验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① 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有铺垫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创设情境操作等。
② 认知新知识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探究性操作、实验发现性操作、发散迁移性操作、论证验证性操作等。
③ 巩固知识练习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应用性操作、扩展知识操作、实践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自身的符号美、图形美、方法简洁美、思
维的逻辑美等等征服着每一个学习者。讲究教学艺术,可使每个学生喜欢数学。研究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目的在于发挥学具的潜在作用,使它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展开全部
一、问题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仍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
器,接纳知识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学生创造能力,个性思维的培养。
2、 学具的应用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满堂灌的基础上应用学具,
学具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工具。没有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去研究学具的应用意义。
3、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善于应用学具教学,没有理解学具的本质意义。
三、实施计划
(一)课题申报筹备阶段(2009年9月)
课题负责人向上级申报课题的总体设计、基本内容及实施计划,并同时深入班级进行考察。
(二)课题开题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开了总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全校数学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干部,这次会议明确了学具工作的方向确立了以科研带推广,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总方针。
2、数学群的建立
总课题组建立以后,全校数学老师加入数学群,也欢迎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主要任务是负责讨论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使用学具,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与建议,可以共同探讨。
(三)课题实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心中有学具,学数学离不开学具学具能更好地学数学,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养成随时带学具的习惯。让他们“在玩中做,在做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发动全校数学教师,收集一份每学期的学具,了解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学具,以此来重点把握与学具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充分发挥学具应有的作用。
第四,多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验。对学具在课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完成学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使用,同时使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特的,优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四)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这个研究报告作一个总结,写出报告。
四、改革目标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学具的功能和作用。广大教师从实验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认识:学具能为学生提供操作条件、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使学生懂得知识的真正价值、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实验中,学具应用研究,广大教师还总结了三点作用:①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人手一份学具,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②学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个人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班级的探索、研讨、辩论,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竞争关系,变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和交流的关系,将旧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的教学交流,变成多向的、多层次的交流,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③学具能成为完成多元教学目标的认知工具。认为学具不单是帮助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它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师在总结中深有体会地说:"学具使我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具使我的课堂变得精彩,学具使我的学生亲密合作,学具使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2) 实验了多种教学新方法及其新教学方式。
在应用学具的过程中,实验和研究了多种应用学具的教学方法,
如"活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操作--练习法"、"操作--复习法"等等。在实验这些教学新方法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程序结构)。
(3)探讨和总结了应用学具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灵活地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验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① 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有铺垫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创设情境操作等。
② 认知新知识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探究性操作、实验发现性操作、发散迁移性操作、论证验证性操作等。
③ 巩固知识练习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应用性操作、扩展知识操作、实践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自身的符号美、图形美、方法简洁美、思
维的逻辑美等等征服着每一个学习者。讲究教学艺术,可使每个学生喜欢数学。研究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目的在于发挥学具的潜在作用,使它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仍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
器,接纳知识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学生创造能力,个性思维的培养。
2、 学具的应用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满堂灌的基础上应用学具,
学具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工具。没有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去研究学具的应用意义。
3、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善于应用学具教学,没有理解学具的本质意义。
三、实施计划
(一)课题申报筹备阶段(2009年9月)
课题负责人向上级申报课题的总体设计、基本内容及实施计划,并同时深入班级进行考察。
(二)课题开题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开了总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全校数学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干部,这次会议明确了学具工作的方向确立了以科研带推广,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总方针。
2、数学群的建立
总课题组建立以后,全校数学老师加入数学群,也欢迎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主要任务是负责讨论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使用学具,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与建议,可以共同探讨。
(三)课题实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心中有学具,学数学离不开学具学具能更好地学数学,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养成随时带学具的习惯。让他们“在玩中做,在做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发动全校数学教师,收集一份每学期的学具,了解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学具,以此来重点把握与学具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充分发挥学具应有的作用。
第四,多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验。对学具在课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完成学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使用,同时使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特的,优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四)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这个研究报告作一个总结,写出报告。
四、改革目标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学具的功能和作用。广大教师从实验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认识:学具能为学生提供操作条件、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使学生懂得知识的真正价值、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实验中,学具应用研究,广大教师还总结了三点作用:①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人手一份学具,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②学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个人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班级的探索、研讨、辩论,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竞争关系,变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和交流的关系,将旧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的教学交流,变成多向的、多层次的交流,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③学具能成为完成多元教学目标的认知工具。认为学具不单是帮助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它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师在总结中深有体会地说:"学具使我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具使我的课堂变得精彩,学具使我的学生亲密合作,学具使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2) 实验了多种教学新方法及其新教学方式。
在应用学具的过程中,实验和研究了多种应用学具的教学方法,
如"活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操作--练习法"、"操作--复习法"等等。在实验这些教学新方法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程序结构)。
(3)探讨和总结了应用学具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灵活地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验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① 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有铺垫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创设情境操作等。
② 认知新知识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探究性操作、实验发现性操作、发散迁移性操作、论证验证性操作等。
③ 巩固知识练习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应用性操作、扩展知识操作、实践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自身的符号美、图形美、方法简洁美、思
维的逻辑美等等征服着每一个学习者。讲究教学艺术,可使每个学生喜欢数学。研究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目的在于发挥学具的潜在作用,使它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