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每段寓意的是什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寓意: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寓意: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寓意: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寓意: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寓意: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寓意: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乐于学习、安贫乐道,无论身处那种环境都应将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寓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才能学得更好。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寓意:贫困是常有的,但是个人道养不应该被贫困所限制,孔子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寓意:时光匆匆易逝,应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寓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且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寓意:人应当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并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多学、多思、多问 。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释义: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寓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要温故而知新。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第三句,讲个人修养,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寓意: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注意查缺补漏反省自己做人做事是否尽力了。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寓意: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只有才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修养。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寓意:学习方法,既要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义: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寓意:学习与思考应该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第六章
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释义: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寓意: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乐于学习、安贫乐道,无论身处那种环境都应将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寓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才能学得更好。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寓意:贫困是常有的,但是个人道养不应该被贫困所限制,孔子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义: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
寓意:时光匆匆易逝,应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释义: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寓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且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释义: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寓意:人应当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并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多学、多思、多问 。
扩展资料:
1、论语十二章成语归类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三十而立 。
2、论语十二章特殊句式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3、论语十二章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4、论语十二章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寓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要温故而知新。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第三句,讲个人修养,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第二章
寓意: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注意查缺补漏反省自己做人做事是否尽力了。
第三章
寓意: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只有才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修养。
第四章
寓意:学习方法,既要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寓意:学习与思考应该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第六章
寓意: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乐于学习、安贫乐道,无论身处那种环境都应将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第七章
寓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才能学得更好。
第八章
寓意:贫困是常有的,但是个人道养不应该被贫困所限制,孔子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
第九章
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寓意:时光匆匆易逝,应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一章
寓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且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寓意:人应当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并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多学、多思、多问 。
扩展资料:
论语十二章成语归类: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三十而立。
论语十二章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论语十二章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语》为根据,“采获所安”,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寓意:讲学习方法,讲学习的乐趣,讲个人修养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探讨学习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寓意: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自我修养。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寓意: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6、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9、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10、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过去的如此夫,日夜不停地流去。”
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1、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寓意:每个人都应该有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1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扩展资料:
《论语》十二章赏析:
《论语》十二章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十二章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