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的特点(概述)

音乐艺术的特点(概述)急需... 音乐艺术的特点(概述)急需 展开
 我来答
改革村风吹满地
高粉答主

2018-09-27 · 祝你早、午、晚安。。
改革村风吹满地
采纳数:5 获赞数:3926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表演具有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化机制。

扩展资料:

音乐是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意象的塑造,是以有组织的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中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绝对不存在。所以,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是通过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渗透着作者的创作思维 。

随便涂抹的线条和色彩不是绘画,任意堆砌的语言文字不是文学,同样,杂乱无章的声音也不是音乐。构成音乐意象的声音,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的音乐,包括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音乐艺术



伤唯镁
2018-09-25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31
展开全部


音乐艺术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对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材料的声音,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系统,脱离了自然原型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的。

三、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所谓"音乐形象"是形成于头脑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四、音乐是艺术的再创造,音乐的表现有稳定的一面,还有演绎一边的音乐艺术在人们的连续两个过程中学位的创造,有一种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的注入在课程中,从而永不枯萎的生命力。

音乐艺术是十分生动有趣,这要得益于音乐在不断的重复创作中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基础,这一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四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音乐艺术》是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手段,比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文学是通过字、词、句、篇来体现艺术意象。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艺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洪元魁TW
2009-12-23 · TA获得超过228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1万
展开全部
  音乐艺术既生动、鲜明,又飘渺、抽象;既无需借助诠释、译述而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觉得深邃高远、扑朔迷离、难以言状。因而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又常常被人说"听不懂",尤其是一些器乐作品。音乐何以这样感人?它怎样表情达意?繁复的品类样式有哪些分辨的线索?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感性的积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认识;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乐--作曲家精心谱写的作品,经过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现在听众面前,并被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它续续扬扬,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引发人们种种相应的生活、情感的体验和联想,使人随之步入艺术审美境地,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满足。由这段概述引申开去,我们从四个方面对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加以简要剖析。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物质材料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响体系

  这一点是音乐具有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种种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乐诸多艺术特征生成的根源所在。音乐不同于口技,不同于戏剧、影视中的"音响效果",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这首先由于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不是一般意义的声音;是人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选择而留取下来的,经过多方面加工组织起来的一些特殊的声音,它们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但又超脱了"自然客体"的属性。譬如,从高低方面讲: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听辨和不便准确控制的声音,都被陆续淘汰,留下来在音乐中使用的,大体上就是现在的钢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个音。这88个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来,成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据振动频率的倍数关系,被划分成若干"组"。每组--即每一个"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离,分设12个半音,其中有7个音被称为"基本音级"(如钢琴上的白键音),另5个音被称为"变化音级"(如钢琴上的黑键音,7个基本音级分别命以固定的名称--C、D、E、F、G、A、B,这就是"音名"。变化音级的名称,按基本音级加注"升""降"来称谓。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为了歌唱方便,各音还命有"唱名",这便是:"Do、Re、Mi、Fa、Sol、La、Si"。构成"音列"等等还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组织。音列中各个音间距离相等,每个音都有等同的意义,而这种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达音乐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以某一个音为稳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倾向关系与稳定音联结成一个体系--调式。
  调式种类很多,现在广泛使用的调式有:西洋大、小调式;中国汉族五声调式,其它民族调式等。调式体系中的音叫做"调式音级"。

  调式音级除了按各自级数称谓--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五级音……--之外,还分别命有专用的名称,如大小调式各组音分别称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

  调式体系中的各个音级之间,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音高关系,同时还构成了旋律和音程的关系。在调式音级稳定与不稳定的基础上,进而将旋律、音程在纵向与横向方面相结合,形成多声部--和声、复调……以上是对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选择和加工。同时,在长短方面进行加工,组成节奏、节拍体系;在音质、音色等方面进行选择加工,形成"乐种"、"声种"、"声部"、"乐器组"等等不同意义上的各种分体系。经过这诸多方面的选择、加工而构成的"音乐音响"总体系,其声音的优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运动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紧张与舒缓等内在的动力和逻辑、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现性能,不仅具备了,而且完善、强化起来。对它的掌握和运用,愈益能够体现人的自觉的意愿和要求。这样的声音,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成为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

  音乐艺术特别生动活跃,特别具有"动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这样思考:为什么音乐的表现力比色彩大如许之多?结论是--因为它是时间性的。事物在运动中存在,人在运动中生活,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有一个过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发展也在过程中实现,因此,通过声音运动过程来展现的音乐艺术,对反映运动着的事物,表达发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着特殊的适应性。调转过来,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这种"特殊的适应性",便转化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赏一幅摄影或绘画作品《晨曦》:广阔的近景、遥远的天际,金黄与绯红的光芒涂抹着朝霞、铺洒向大地。构图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爽丽。从建筑物的轮廓、路面的净洁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间,都可以看到脉脉生机、欣欣向荣。然而,这晨曦中的大地怎样地在醒来,勃勃生机又怎样地在涌动……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这些,则需欣赏者发挥想像力,将自己身置其境,并使画面上的一切活跃起来去体味。可是欣赏音乐作品情况便不同了。譬如听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第46号)中的第一曲《朝景》:长笛在中高音区奏出一个四小节的乐句,柔和的68节拍,明亮的E大调,清滢流动的旋律线……明彻的音色、委婉的曲调,在木管组长音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这一旋律由双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区奏出,衬景长音改由弦乐组担任。随后,这两句音乐上移大三度,在#G大调上重复。经过在B大调短暂停留过渡,这一旋律又由整个弦乐组在E大调上奏响。曲调引伸,音区扩展,织体绵延,和声、调性的转换等等,这一切融成一体,注入人们的心田。于是,人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静止的"朝霞满天"的画面,而是个有变化的过程,"光线"在变,"色彩"在变,"温度"在变,由太阳"吐露微明"到"喷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机也由萌动、积蕴到习习涌动……这些感受获得于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音乐展现的过程,二者同步。
  音乐艺术有一种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这是因为音乐的律动和起伏,会自然诱发人体运动机制产生变化、与之相应。一支队伍集合起来出发行进,没有人喊"一二一",众人的脚步自然走不齐。倘若此时,有一支军乐曲奏响,它节奏鲜明、雄壮有力:过一会儿请看,人们的脚步随着这乐曲的进行,已经整齐划一。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肌肉、肢体、喉咙、牙关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着它而张弛。身体运动机制的活动、变化,又直接作用于情绪使之兴奋、波动。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可以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使众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奋起来,而且可以达到那样强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都要搞军乐、军歌、进行曲和其它能够统一步调、鼓舞士气的音乐。近几年,我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品类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奋发进取、建设"四化"的内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奋、鼓壮威风的音乐作品和表演。这是群众的呼唤,人民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三、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所谓"音乐形象"是形成于头脑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现艺术是相对于再现艺术而言的。这两类艺术都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现艺术反映生活要模仿、复现客观生活的形态,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象,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达意抒情。表现艺术则是将来源于客观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来。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音乐的音响是感情的直接载体。涵载着感情内容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称为是"直观的"。人们在从音乐音响中直接获得相应感受的同时,会生发种种想象,这想象可能浮现为具体的"画面"、"图景"、"情境"……生动、活跃的想象,反过来可以强化自己的音乐感受,但音乐自身却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实实在在的可视的形象。例如,欣赏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10号之12)时,你可以听到:八小节强烈、激愤的引子过后,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腾、持续不断的音流,有如狂风咆哮;右手奏出带有附点节奏、急促有力的旋律,传递着激越奔放的情绪,气势恢弘。随着音乐发展,情绪愈加高涨,一泻千里,强劲的艺术感染力撼动着人们的心弦。如果,聆听这音乐的听众,对作曲家肖邦崇高的爱国主义品格、炽热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这首乐曲写于1831年波兰起义失败之后,那么他的欣赏活动会更加主动积极,进而捕捉到更多的东西,碰击出更多的"火花"。当然,对作品中艺术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愤怒、激昂,对其为祖国的悲剧而感发的慷慨的斗争精神,也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论听众欣赏过程怎样积极,艺术主人公却不因此而真的呈现在舞台上。演奏这一乐曲的钢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直接、倾心地表现给听众。

  四、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这唱、奏表演即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谱面的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也因此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艺术贵在独创,二度创作同样贵在有独到的处理。同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61号),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别,反映着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更加酣畅明丽(前者),或是更加浓郁深情(后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和满足。因而,人们绝不缘于他们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们会把它们视为同样珍贵的两种版本、两种范例。

  乐队演奏也是这样,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第95号)由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与小泽征尔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于是人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美术鉴赏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为显贵,而不以握有多种临摹品为荣;相反,音乐鉴赏家、收藏家则以藏有诸多名乐队、名指挥、名演奏演唱家的音响品为富有。其原因就在于临摹是复制;而后者,作品虽是一个,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种再创造;各有独到之处的(音响)版本,都别有自己的艺术价值。从音乐这一特点的角度来看,广泛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严格意义上的"原件""原版"。

  音乐艺术得以在人们不断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注入其间,因而具有永不凋谢的生机。音乐艺术之所以特别鲜活,也得益于它流传在不断的再创造、再丰富的基础之上、过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乐艺术的四个基本特征。沿此线索,深入进去、体味开来,可以领会到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是怎样相互通联、又怎样相互区别的。音乐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技法、规则、方式等等,也无不根植于此。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1-07
展开全部
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音乐艺术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既生动、鲜明,又飘渺、抽象;既无需借助诠释、译述而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觉得深邃高远、扑朔迷离、难以言状。因而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又常常被人说"听不懂",尤其是一些器乐作品。音乐何以这样感人?它怎样表情达意?繁复的品类样式有哪些分辨的线索?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感性的积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认识;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乐--作曲家精心谱写的作品,经过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现在听众面前,并被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它续续扬扬,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引发人们种种相应的生活、情感的体验和联想,使人随之步入艺术审美境地,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满足。由这段概述引申开去,我们从四个方面对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加以简要剖析。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物质材料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响体系

  这一点是音乐具有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种种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乐诸多艺术特征生成的根源所在。音乐不同于口技,不同于戏剧、影视中的"音响效果",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这首先由于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不是一般意义的声音;是人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选择而留取下来的,经过多方面加工组织起来的一些特殊的声音,它们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但又超脱了"自然客体"的属性。譬如,从高低方面讲: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听辨和不便准确控制的声音,都被陆续淘汰,留下来在音乐中使用的,大体上就是现在的钢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个音。这88个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来,成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据振动频率的倍数关系,被划分成若干"组"。每组--即每一个"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离,分设12个半音,其中有7个音被称为"基本音级"(如钢琴上的白键音),另5个音被称为"变化音级"(如钢琴上的黑键音,7个基本音级分别命以固定的名称--C、D、E、F、G、A、B,这就是"音名"。变化音级的名称,按基本音级加注"升""降"来称谓。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为了歌唱方便,各音还命有"唱名",这便是:"Do、Re、Mi、Fa、Sol、La、Si"。构成"音列"等等还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组织。音列中各个音间距离相等,每个音都有等同的意义,而这种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达音乐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以某一个音为稳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倾向关系与稳定音联结成一个体系--调式。
  调式种类很多,现在广泛使用的调式有:西洋大、小调式;中国汉族五声调式,其它民族调式等。调式体系中的音叫做"调式音级"。

  调式音级除了按各自级数称谓--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五级音……--之外,还分别命有专用的名称,如大小调式各组音分别称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

  调式体系中的各个音级之间,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音高关系,同时还构成了旋律和音程的关系。在调式音级稳定与不稳定的基础上,进而将旋律、音程在纵向与横向方面相结合,形成多声部--和声、复调……以上是对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选择和加工。同时,在长短方面进行加工,组成节奏、节拍体系;在音质、音色等方面进行选择加工,形成"乐种"、"声种"、"声部"、"乐器组"等等不同意义上的各种分体系。经过这诸多方面的选择、加工而构成的"音乐音响"总体系,其声音的优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运动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紧张与舒缓等内在的动力和逻辑、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现性能,不仅具备了,而且完善、强化起来。对它的掌握和运用,愈益能够体现人的自觉的意愿和要求。这样的声音,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成为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

  音乐艺术特别生动活跃,特别具有"动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这样思考:为什么音乐的表现力比色彩大如许之多?结论是--因为它是时间性的。事物在运动中存在,人在运动中生活,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有一个过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发展也在过程中实现,因此,通过声音运动过程来展现的音乐艺术,对反映运动着的事物,表达发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着特殊的适应性。调转过来,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这种"特殊的适应性",便转化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赏一幅摄影或绘画作品《晨曦》:广阔的近景、遥远的天际,金黄与绯红的光芒涂抹着朝霞、铺洒向大地。构图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爽丽。从建筑物的轮廓、路面的净洁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间,都可以看到脉脉生机、欣欣向荣。然而,这晨曦中的大地怎样地在醒来,勃勃生机又怎样地在涌动……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这些,则需欣赏者发挥想像力,将自己身置其境,并使画面上的一切活跃起来去体味。可是欣赏音乐作品情况便不同了。譬如听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第46号)中的第一曲《朝景》:长笛在中高音区奏出一个四小节的乐句,柔和的68节拍,明亮的E大调,清滢流动的旋律线……明彻的音色、委婉的曲调,在木管组长音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这一旋律由双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区奏出,衬景长音改由弦乐组担任。随后,这两句音乐上移大三度,在#G大调上重复。经过在B大调短暂停留过渡,这一旋律又由整个弦乐组在E大调上奏响。曲调引伸,音区扩展,织体绵延,和声、调性的转换等等,这一切融成一体,注入人们的心田。于是,人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静止的"朝霞满天"的画面,而是个有变化的过程,"光线"在变,"色彩"在变,"温度"在变,由太阳"吐露微明"到"喷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机也由萌动、积蕴到习习涌动……这些感受获得于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音乐展现的过程,二者同步。
  音乐艺术有一种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这是因为音乐的律动和起伏,会自然诱发人体运动机制产生变化、与之相应。一支队伍集合起来出发行进,没有人喊"一二一",众人的脚步自然走不齐。倘若此时,有一支军乐曲奏响,它节奏鲜明、雄壮有力:过一会儿请看,人们的脚步随着这乐曲的进行,已经整齐划一。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肌肉、肢体、喉咙、牙关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着它而张弛。身体运动机制的活动、变化,又直接作用于情绪使之兴奋、波动。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可以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使众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奋起来,而且可以达到那样强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都要搞军乐、军歌、进行曲和其它能够统一步调、鼓舞士气的音乐。近几年,我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品类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奋发进取、建设"四化"的内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奋、鼓壮威风的音乐作品和表演。这是群众的呼唤,人民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三、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所谓"音乐形象"是形成于头脑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现艺术是相对于再现艺术而言的。这两类艺术都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现艺术反映生活要模仿、复现客观生活的形态,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象,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达意抒情。表现艺术则是将来源于客观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来。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音乐的音响是感情的直接载体。涵载着感情内容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称为是"直观的"。人们在从音乐音响中直接获得相应感受的同时,会生发种种想象,这想象可能浮现为具体的"画面"、"图景"、"情境"……生动、活跃的想象,反过来可以强化自己的音乐感受,但音乐自身却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实实在在的可视的形象。例如,欣赏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10号之12)时,你可以听到:八小节强烈、激愤的引子过后,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腾、持续不断的音流,有如狂风咆哮;右手奏出带有附点节奏、急促有力的旋律,传递着激越奔放的情绪,气势恢弘。随着音乐发展,情绪愈加高涨,一泻千里,强劲的艺术感染力撼动着人们的心弦。如果,聆听这音乐的听众,对作曲家肖邦崇高的爱国主义品格、炽热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这首乐曲写于1831年波兰起义失败之后,那么他的欣赏活动会更加主动积极,进而捕捉到更多的东西,碰击出更多的"火花"。当然,对作品中艺术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愤怒、激昂,对其为祖国的悲剧而感发的慷慨的斗争精神,也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论听众欣赏过程怎样积极,艺术主人公却不因此而真的呈现在舞台上。演奏这一乐曲的钢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直接、倾心地表现给听众。

  四、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这唱、奏表演即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谱面的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也因此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艺术贵在独创,二度创作同样贵在有独到的处理。同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61号),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别,反映着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更加酣畅明丽(前者),或是更加浓郁深情(后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和满足。因而,人们绝不缘于他们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们会把它们视为同样珍贵的两种版本、两种范例。

  乐队演奏也是这样,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第95号)由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与小泽征尔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于是人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美术鉴赏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为显贵,而不以握有多种临摹品为荣;相反,音乐鉴赏家、收藏家则以藏有诸多名乐队、名指挥、名演奏演唱家的音响品为富有。其原因就在于临摹是复制;而后者,作品虽是一个,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种再创造;各有独到之处的(音响)版本,都别有自己的艺术价值。从音乐这一特点的角度来看,广泛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严格意义上的"原件""原版"。

  音乐艺术得以在人们不断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注入其间,因而具有永不凋谢的生机。音乐艺术之所以特别鲜活,也得益于它流传在不断的再创造、再丰富的基础之上、过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乐艺术的四个基本特征。沿此线索,深入进去、体味开来,可以领会到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是怎样相互通联、又怎样相互区别的。音乐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技法、规则、方式等等,也无不根植于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