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中庸》里面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
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看到别人的需要,只看自己。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他自私到了极点,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那“多助之至”,假如他处处替人着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就“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2024-12-11 广告
本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要符合道义,只要符合道义,别人就会拥护。这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巨大有指导意义,不过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人文的发展,我们要得到的道除了仁义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1、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强大,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而人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这是尊崇科技的道
2、尊重自然规律,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一个靠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的生产模式都不符合道,虽然能得到短期的好处,但从长远考虑,则破坏大自然平衡,在以后必然会被大自然报复。
总而言之,道是一个宽广的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看待古文时,不但要看通作者本身的意思,还要以现代实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