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钱文书法简述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货币文化体系,传世和出土的古钱币,币材之多,数量之大,币形之丰富,都堪称世界之最。从币形看,有铜贝、布、刀、圜形等;从币材看,有金、银、铜、铁、锡、铅以及海贝、石贝、珠、玉、龟壳等。中国古钱币集书法艺术之大成,被考古学家誉为“微型字碑”。这些书法真迹即使在博物馆也难觅其踪。方孔圆形的钱型,加上简单明了的钱文,使人一目了然,即可断定它是东方的钱币、中国的钱币。不同时期的不同书体,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个性特征。钱币上的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很难模仿,为钱币的防伪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正是这些缘故,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国古钱的发展足迹,形影不离,钱文书法成为古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同时,古钱上钱文书法的变化,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古钱币 书法艺术 秦半两 五铢钱 莽钱 开元通宝 宋代钱文
我国古代钱币的钱文,书体丰富多彩,篆、隶、楷、草、行,各尽其妙,展现和保存了我国灿烂夺目的书法艺术。其中不乏像欧阳询、徐铉、苏东坡等大书法家和名人墨迹,还有为数不少的皇帝亲笔书写的御书钱。文体书法多有变化.秦汉古朴随意,唐代典雅豪放,两宋洒脱大度,明清拙板秀逸。古钱币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它们既是钱币,也是文物。钱文不仅涉及朝代的变迁,从中也可看到了我国文字及书体变化发展的痕迹。
秦以前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的钱文多为大篆。从秦朝开始铸造全国统一的货币„半两‟,使用了骨气丰润、方圆绝妙的李斯小篆。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钱文书体使用了隶书体、真书体(楷体)、行书体和草书体。还使用了宋书体。在这些书体大类中,又有多种门类。例如:在篆书体中,又使用了大篆、小篆、悬针篆、九叠篆、玉著篆。有的钱文还使用了瘦金体、薤叶体。现根据笔者在收藏的古币过程中,接触到的钱文书法简述于后。
一,秦钱的书法
秦半两是秦朝统一中国货币的见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后,废除了原来在六国使用的,名目繁多的玉币、贝币、刀币和布币。以原来的秦国半两钱为基础,创造了统一法定的,方孔圆形的青铜货币---秦代半两的固定形制。秦半两的出现,使古代钱币在形制上得到了统一。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形。
这是战国秦„半两‟钱,是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钱币。有大篆的气韵。„半‟字下划短粗,„两‟字上平划较短。„两‟字内两个人字上部带有较长的竖笔。周边不圆,钱面不平,我有一枚穿下还走范了(钱的方孔下沿部分,浇铸时走了样。如上图)。制造工艺较为粗糙。据《秦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公元前336年)行钱。‟行钱时,受到当时周天子的重视与祝贺,史书上的„天子贺行钱‟,就说的是秦惠文王发行货币,铸方孔圆形的半两钱。,周天子表示祝贺这件事。
这是秦代半两钱。秦代半两的特点是:周边较圆,钱文字大而突起,字体渐方,笔画粗壮古拙,半字在穿的左边,两字在穿的右边。半‟字下平划及„两‟子上平划较长,„两‟字中两个人字竖笔渐短。字体为小篆,秦始皇时代,小篆已经发展到高峰。小篆力扫以前文字的繁复冗赘,对大篆进行了创新。以李斯为代表的书法家,把小篆的写法推到了完美的地步。其书法代表为“泰山石碑”、„会稽石碑‟。古人对李斯小篆的评价是:„骨气丰润,方圆绝妙‟„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有的说,有一种版本的半两钱钱文,就是李斯亲笔书写的。秦半两上面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秦代文字。
在以后制造的半两钱,钱文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变化,„半两‟二字有长笔、短笔、粗笔、细笔之分。也有方折、元折之别。文字气息有的严整,有的放逸,有的雄伟高起。丰富多彩。显示出半两钱钱文的书法多变的风格。
当时,秦半两铸造工艺也较粗糙,钱面不平,边缘呈不规范的圆形,穿孔也非正方。
1/5页
史书记载 „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秦始皇就是将这种半两钱推向全国。
到了秦二世胡亥,战乱四起,民生凋敝。半两钱的重量开始逐渐减轻,质量变差。轻薄小钱充斥市场。
秦灭汉兴,货币仍然因袭了秦制。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汉代有六位皇帝,在八十多年中,仍然制造和使用半两钱。这时期地方政府和民间都可以铸造半两钱。于是出现小如榆荚的半两钱。这种小钱,文字简陋不清,轻薄如叶,一触即碎。吕后下令改铸新币。 这就是汉代半两中的八铢半两,为汉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所铸。特点是钱体大而薄,穿孔大,文字扁平。字体仍为小篆。
二,我国通行时间最久的五铢钱的书法
汉代始铸的五铢钱,是我国行用最久,最为成功的货币。它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直到公元618年隋炀帝时代,还继续使用和铸造五铢钱,五铢钱前后延续使用了七百余年.
这是一枚宣帝五铢,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铸造。宣帝五铢制造精良,字体清晰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货币文化体系,传世和出土的古钱币,币材之多,数量之大,币形之丰富,都堪称世界之最。从币形看,有铜贝、布、刀、圜形等;从币材看,有金、银、铜、铁、锡、铅以及海贝、石贝、珠、玉、龟壳等。中国古钱币集书法艺术之大成,被考古学家誉为“微型字碑”。这些书法真迹即使在博物馆也难觅其踪。方孔圆形的钱型,加上简单明了的钱文,使人一目了然,即可断定它是东方的钱币、中国的钱币。不同时期的不同书体,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个性特征。钱币上的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很难模仿,为钱币的防伪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正是这些缘故,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国古钱的发展足迹,形影不离,钱文书法成为古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同时,古钱上钱文书法的变化,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古钱币 书法艺术 秦半两 五铢钱 莽钱 开元通宝 宋代钱文
我国古代钱币的钱文,书体丰富多彩,篆、隶、楷、草、行,各尽其妙,展现和保存了我国灿烂夺目的书法艺术。其中不乏像欧阳询、徐铉、苏东坡等大书法家和名人墨迹,还有为数不少的皇帝亲笔书写的御书钱。文体书法多有变化.秦汉古朴随意,唐代典雅豪放,两宋洒脱大度,明清拙板秀逸。古钱币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它们既是钱币,也是文物。钱文不仅涉及朝代的变迁,从中也可看到了我国文字及书体变化发展的痕迹。
秦以前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的钱文多为大篆。从秦朝开始铸造全国统一的货币„半两‟,使用了骨气丰润、方圆绝妙的李斯小篆。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钱文书体使用了隶书体、真书体(楷体)、行书体和草书体。还使用了宋书体。在这些书体大类中,又有多种门类。例如:在篆书体中,又使用了大篆、小篆、悬针篆、九叠篆、玉著篆。有的钱文还使用了瘦金体、薤叶体。现根据笔者在收藏的古币过程中,接触到的钱文书法简述于后。
一,秦钱的书法
秦半两是秦朝统一中国货币的见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后,废除了原来在六国使用的,名目繁多的玉币、贝币、刀币和布币。以原来的秦国半两钱为基础,创造了统一法定的,方孔圆形的青铜货币---秦代半两的固定形制。秦半两的出现,使古代钱币在形制上得到了统一。此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形。
这是战国秦„半两‟钱,是统一六国之前秦国的钱币。有大篆的气韵。„半‟字下划短粗,„两‟字上平划较短。„两‟字内两个人字上部带有较长的竖笔。周边不圆,钱面不平,我有一枚穿下还走范了(钱的方孔下沿部分,浇铸时走了样。如上图)。制造工艺较为粗糙。据《秦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公元前336年)行钱。‟行钱时,受到当时周天子的重视与祝贺,史书上的„天子贺行钱‟,就说的是秦惠文王发行货币,铸方孔圆形的半两钱。,周天子表示祝贺这件事。
这是秦代半两钱。秦代半两的特点是:周边较圆,钱文字大而突起,字体渐方,笔画粗壮古拙,半字在穿的左边,两字在穿的右边。半‟字下平划及„两‟子上平划较长,„两‟字中两个人字竖笔渐短。字体为小篆,秦始皇时代,小篆已经发展到高峰。小篆力扫以前文字的繁复冗赘,对大篆进行了创新。以李斯为代表的书法家,把小篆的写法推到了完美的地步。其书法代表为“泰山石碑”、„会稽石碑‟。古人对李斯小篆的评价是:„骨气丰润,方圆绝妙‟„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有的说,有一种版本的半两钱钱文,就是李斯亲笔书写的。秦半两上面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秦代文字。
在以后制造的半两钱,钱文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变化,„半两‟二字有长笔、短笔、粗笔、细笔之分。也有方折、元折之别。文字气息有的严整,有的放逸,有的雄伟高起。丰富多彩。显示出半两钱钱文的书法多变的风格。
当时,秦半两铸造工艺也较粗糙,钱面不平,边缘呈不规范的圆形,穿孔也非正方。
1/5页
史书记载 „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秦始皇就是将这种半两钱推向全国。
到了秦二世胡亥,战乱四起,民生凋敝。半两钱的重量开始逐渐减轻,质量变差。轻薄小钱充斥市场。
秦灭汉兴,货币仍然因袭了秦制。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汉代有六位皇帝,在八十多年中,仍然制造和使用半两钱。这时期地方政府和民间都可以铸造半两钱。于是出现小如榆荚的半两钱。这种小钱,文字简陋不清,轻薄如叶,一触即碎。吕后下令改铸新币。 这就是汉代半两中的八铢半两,为汉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所铸。特点是钱体大而薄,穿孔大,文字扁平。字体仍为小篆。
二,我国通行时间最久的五铢钱的书法
汉代始铸的五铢钱,是我国行用最久,最为成功的货币。它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直到公元618年隋炀帝时代,还继续使用和铸造五铢钱,五铢钱前后延续使用了七百余年.
这是一枚宣帝五铢,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铸造。宣帝五铢制造精良,字体清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