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的历史
金水河的源头来自何处?据《元史·河渠志》记载:其源出于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清高宗《麦庄桥记》曰:“玉泉会西山诸泉之伏流,蓄极湓涌,至是始见,故其源不竭。”
流经流域
在元代,金水河在京城西北一段,几乎同京城西直门外的通惠河上游平行,而向东南方向流,从西直门南水关入京城,到西直门大街东段偏南之处折向南流,到甘石桥又折向北,流经一个“U”字形,再向东流,从西步粮桥入太液池(今北海)。到了明代,为避免河道所经路线过多所造成的跨河跳槽,金水河改道,水从玉泉山流出,向东流入小湖(今紫竹院湖),又向东流同京梁河汇合,再东流经高梁桥,分而为二,一灌城隍(护城河),一从德胜门水关汇入后湖,向东南出银锭桥入今什刹海,向南出西步粮桥入太液池,从南海东岸引太液池水,沿御用监南护城河,顺灵台宝钞司东下,抵西长安右门,穿过承天门(今天安门)的金水桥,到皇城的东南墙,向南入内城之南护城河,流至大通桥入城外通惠河。《大清一统志》中有“元时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门而入,故名”。按照古代五行学说西方属于金的说法,元代称之为金水河,是因为金水河源头是从西边而来得此名。现在,金水河仅有天安门前一段,已成为天安门的装饰,其余大部分改为暗河。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1963年、1966年对金水河河道几经清理,并多次对河岸进行加固整修。1978年整修金水河时,河底由方砖铺砌,在金水桥两旁护岸34.5米汉白玉矮墙以外岸段,重新用砖垒砌1.5米的栏墙,上加黄色琉璃瓦扶手,栏墙对金水河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