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镇的历史沿革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于今雁门坝设置德阳县,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阴县北)移置汉昌县(即后来的彰明县)于今青莲镇,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于今小溪坝镇侨置北阴平郡和阴平县,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年)于今雁门坝设置新巴郡和新巴县,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于今平武县南坝设置江油郡和江油县,同时设置龙州于阴平县治地。建置屡经兴废变迁,惟江油、彰明两县历代沿袭了下来。建国后,仍置江油、彰明两县。1958后合并为江彰县,次年5月更名为江油县。1988年2月,国务院“国函29号’’文批复,撤销江油县,设立江油市。
江油县名,沿袭三国时蜀汉政权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设置的“江由戍”。据明人曹学俭《蜀中名胜记》的解释,“江由”之意为“江水所由矣”。因“由”、“油”,相通,后世又将“江由”写作“江油”。江油县、郡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即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北魏宣武帝任命时为汉中太守的梁朝降将夏侯道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率兵人蜀,占据梁州十四郡地,于今平武县南坝设置江油县,同时设置江油郡。
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梁复得其地,撤销江油郡、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秋,西魏占领蜀地复置江油郡、县,江油郡隶龙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江油郡,江油县隶龙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江油县隶平武郡。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后又再改为西龙门郡。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江油县所隶之西龙门郡改名为西龙门州。贞观元年(627年)西龙门州改为龙门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撤平武县并人江油县。武后垂拱年间(685—688年)江油县隶正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正州为江油郡,江油县隶江油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江油郡改称应灵郡;乾元元年(758年)应灵郡改称龙州,江油县隶龙州。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龙州改称政州,江油县隶政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政州复称龙州,江油县隶龙州。南宋宝枯六年(1258年),江油县随龙州迁治雍村(今大康镇旧县坝)。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江油县人龙州。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夏政权复置江油县于兴教镇,隶龙州宣慰司。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撤江油县人梓潼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兴教镇为治地复置江油县,隶剑州。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县改隶龙安府。
清顺治十年(1653年)撤江油县并人平武县。康熙元年(1662年)于武都镇复置江油县,隶龙安府。
中华民国3年,江油县隶西川道。
中华民国24年4月至6月,红四方面军进驻江油、彰明期间,建立济时(驻雁门)、重华(驻重华)、彰明(驻彰明)三个县苏维埃政权和中坝市苏维埃政权。
中华民国25年,江油县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驻今剑阁县)。
1949年12月22日,江油县解放,隶剑阁专区。
1950年1月,在中坝镇设立中坝市。因建市条件不具备,当月末即改建为江油县第三区。
1951年2月在武都镇解放中街(老法庭)建立武都乡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江油县治由武都镇迁中坝镇。
1955年 11月改为武都镇人民政府。
1958年 9月撤销城塘乡、阳亭乡、北城乡、武都镇建制,合并建立江油县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 3月,红旗公社划分为城塘、阳亭、北城三个公社,城塘人民公社驻武都场镇解放中街(老法庭)。1984年 1月撤销城塘、阳亭公社,建立城塘乡、阳亭乡人民政府。
1984年 12月 21日,撤销城塘、阳亭两乡建立武都镇人民政府。
1985年 5月与武都区公所合署办公,代行武都区公所职能(原区公所辖武都镇、北城乡、大康乡)。
1992年 4月撤销武都区公所,建立武都镇,并代管北城乡,大康乡建镇。
2001年 12月,据绵编发[2001]49号文件成立江油市武都旅游经济开发区,与武都镇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