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贝丁菲尔德的个人经历
生长于伦敦的娜塔莎·贝丁菲尔德,父母来自“魔戒”的故乡——新西兰,先天上来看,她天生就流著爱好自由的血液,后天上来说,她的父母对家里四个小孩的教育更是鼓励他们朝自己的爱好自由发展,先后交互作用,使得娜塔莎·贝丁菲尔德和她的兄弟姊妹——包括她的名歌手哥哥丹尼尔(Daniel Bedingfield)从小就都快乐地徜徉在自己的创意天地里。青少年时期的娜塔莎·贝丁菲尔德选择了吉他、钢琴和乐谱作为她发挥创意的工具,到了中学毕业后,娜塔莎·贝丁菲尔德面对著该选择艺术还是学术的难题,她原本想要申请就读艺术学院主修绘画,但由于她似乎对画里所包含的意识与潜意识世界比画面本身更有兴趣,艺术学院的老师就建议她不妨试试看主攻艺术治疗。这个建议为娜塔莎·贝丁菲尔德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她想到心理学可能才是她的真正兴趣所在,于是她决定她要一头钻进别人的脑袋:“除了对心理学真的有兴趣,我也想说念心理学可能可以对我的音乐创作有所帮助,让我写出真正反映人心灵深处的歌曲。我很受不了那些空荡荡没营养的歌-他们只是先把旋律写出来,再把一些无所谓的词塞进去。我没兴趣干这种事。要写我就要写出可以感动我也可以感动听众的歌。”
经过两年兼顾学业、写歌和唱歌的生活,娜塔莎·贝丁菲尔德有天终於下定决心要暂别校园,把心思从别人的脑袋里抽出来再钻进录音室里。其实从小到大她已经不知道被称赞过几万次歌声很好听了,只是她一心只想唱自己的歌:“我不要当唱片公司的泥娃娃,我知道我是谁,我对我的才华很有自信,所以我要等到我自己完全准备好了才要出唱片。这些日子以来不管我是在录音室还是在家里,我都一直埋头写歌录歌写歌录歌,就是想把功给磨到水准以上的程度。” 等到娜塔莎·贝丁菲尔德好不容易确定她的创作数量已经够了,并且下定决心要把原本的兴趣转为主业之后,她的作品马上被隶属於BMG系统的Phonogenic厂牌给发掘,挖到宝的Phonogenic对於小妮子的音乐创作和自信态度欣赏得不得了,而且也很同意娜塔莎·贝丁菲尔德想要创作真实、自然作品的企图:“我不要变成某某人的接班人,我就是我,我跟别人不同。”商业市场的狭隘分类没有办法定义娜塔莎·贝丁菲尔德,她就是她,这种坚持注定会让她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超级巨星。
2004年的西洋歌坛至少有三百位新进女歌手加入战局,要在这些人中间脱颖而出的机率,要比2013年在台湾考到一所大学还难。所以要有真功夫,才不怕比,娜塔莎·贝丁菲尔德就证明了这一点,她出道后所推出的第一首单曲《Single》很快就在英国大街小巷传染开来,迅速地获得全英单曲榜季军、电台点播榜冠军,而且成为英国MTV频道点播率最高的作品。《Single》这首歌恰如其分地把娜塔莎·贝丁菲尔德给引介给世人,因为歌曲中强调的独立自信作风,正是娜塔莎·贝丁菲尔德的最佳写照。
其实在正式出道前,娜塔莎·贝丁菲尔德就已经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洛杉矶的录音室里和一些乐坛顶尖的音乐人为她的首张个人专辑一起绞尽脑汁激汤出最棒的作品,其中包括名制作人Andy Frampton和Steve Kipner(他们曾与克莉丝汀和珍妮特·杰克逊(Janet Jackson)合作过)以及Mike ‘Spike’ Stent(他曾为不要怀疑合唱团(No Doubt)、U2合唱团以及碧玉(Bjork)等国际巨星操刀)…等等。她的歌手哥哥也可以算是这张专辑的功臣之一,因为娜塔莎·贝丁菲尔德用来记录她歌曲创作的工具,就是丹尼尔送她的一台i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