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愁的诗句。
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唐李白 )
翻译: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 李煜)
翻译: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翻译: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4、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
翻译: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宋 李清照)
翻译: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扩展资料: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2、作品鉴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倦旅天涯,依然憔悴行吟(吕碧城《高阳台》)
双双燕
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
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栏独凭。
(唐)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1、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唐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 2、缘:因为。 3、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似 个:这个。
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解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