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和籍贯一样吗
户籍和籍贯不一样。
籍贯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来籍贯。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户籍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
但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本人户口会迁移到单位、学校等,这时户籍所在地就发生了变更,以户口迁移的新地址为户籍所在地。
扩展资料:
中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至迟在战国时期已建立了这种制度。秦始皇十六年命令男子不论是否成丁,一律登记年龄,补充了旧有的户籍制度。汉代户籍又称名数。
唐代户籍主要包括户口、土地、赋役三项内容。规定三年一造,其依据是每年登记一次的计帐和手实。户籍登记得非常具体详悉。目的是为了加强控制,防止逃亡,保证赋役剥削的对象不致减少。但是逃亡仍然不能避免,作伪亦层出不穷。
宋代版籍有户口版籍和二税版籍。户口版籍有时简称版籍或户籍,又称人户产业簿、丁产等第簿,或五等簿、五等丁产簿等。二税版籍又称税租簿、夏秋税簿、夏秋税管额帐等。
分别相当于唐代三年一造的户籍和一岁一造的计帐。熙宁年间实行募役法和保甲法以后,五等户簿虽未明令废止 ,但逐渐被保甲簿所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户籍
籍贯和户口的区别在于:
(1)定义不同。籍贯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而户口指由公安机关户政管理机构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如下图所示:
(2)户口可以迁移,而籍贯一般是固定的。举例来说,A的祖父是高州人,但A在读书的时候把户口转到东莞了。那么,填写籍贯时,应为“高州”;填写户口时,应该与户口簿上的记载一致,为“东莞”。若干年后,A到北京去工作,户口可以转为“北京”,但其籍贯还是“高州”。
(3)籍贯一般暗含着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他(她)所受到的文化熏陶,而户口则是暗含了一个人想长期在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愿。
题中“所谓的福利究竟是看户口所在地还是籍贯”,一般当地政府是看人才的户口是否迁移至本地,以此作为“是否给予其一定福利待遇”的条件。因为当户口迁移到当地政府后,人才在服务当地社会、缴纳税收、医疗养老等等方面都与当地政府密切相关了。
扩展资料:
籍贯在中国古代就有,以前人口流动少,所以基本上是生在哪儿籍贯就是哪儿,籍贯也就是人的户口所在地。但是渐渐的,籍贯变得不具备户口的性质了。因为生活所迫,很多人四处漂泊,户口和籍贯不再统一。但是,为什么现在还仍然保留着“籍贯”这种说法呢?一种解释是因为只有“籍贯”才能体现我们的祖辈生活的区域文化,只有“籍贯”才能告诉我们根的方向,让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出身,不忘祖,不忘本,正如古代区分中原人、东北人、岭南人等等一样。
参考资料:
籍贯,是指一个家族族群共同认定的一位祖先的出生地。又指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但他们或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
现在最主流的做法是以一个人父亲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而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出生地。由于在中国填报籍贯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大多数人的籍贯其实通常是其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父系祖先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