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 我来答
缸泽存UJ
2020-09-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国画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绘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你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你好像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习中国画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在喧嚣的世界里,有时为了远离残酷的竞争和摆脱无穷无尽的压力,我们急需一种慰藉心灵的灵药,就我而言,欣赏中国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中国画是画在绢,帛,宣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它按题材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宋人著名诗人、画家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点最为有名,成为中国画鉴赏品评中最常使用的词汇。

郭熙曾说:“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林泉高致・画意》)可见最早的提法应还在郭熙之前。元杨维桢在《元声诗意序》中说:“盖诗得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于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画,而能画者多知诗。由其道无二致也。”清人叶燮有这样的概论:“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声之画。”诗与画结合对于时空界限的突破不仅表现在画面上静与动、有声与无声和时间的变化过程等矛盾的突破上,有时还可以获得意境“立体化”的实现。

言志抒情是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诗歌在这方面更是源远流长,同样绘画也是画家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元代汤��《画论》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其主。”南宋著名画家郑思肖所画的《墨兰图》,正是怀着“泪泉和墨写离骚”的心情吟诗作画,以寄托故国之思。

一、诗中有画从史料上来推断,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在唐代还几乎未见大加提倡。唐以前和唐代的画家或理论家都相信,绘画的主要目的在于“再现”,当然,仅仅具备了外面的形似是不够的,真正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反映事物的真实性。王渔洋《池北偶谈》卷十八中有这样一段话:世谓王右丞画雪里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面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辽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

在王维的诗句中,一字一句都含着一片禅机,人们读他的诗也会在他的感染下,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贪欲之情,深情的冷眼将朗照出觉悟。开悟是真理的显现、存在的澄明,觉悟进入了本真的生活,本真的生活也进入了亮光朗照的觉悟之境。而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诗意,在诵读时感受到的微妙风味,是后人在王维诗中一直追寻的东西。王维的诗既不舍弃审美上的感性客体,又不拘滞于其中,这是一种超脱的精神主义态度。任何一位研究者都可以自然地将王维的画风与他的诗风想象在一起。也就是说,在王维的绘画艺术中,有一种异常明显的“诗化”倾向。而绘画的诗化表现在艺术形式之中,则成为一种诗的追求、一种诗性,使人的意向转入人心灵空间的最为内在的不可见上去,从而,诗意的世界也向吾人敞开他的秘密。王维虽然没有可靠地画迹留下来,但是他的诗篇文章却是历历在目。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说,文人对王维在艺术方面的推崇,主要是源自于他所创作的诗歌中的情趣。苏轼在一则题跋中非常明确地肯定了这个问题:“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兰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二、画中有诗中国绘画主要表现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简约玄远的诗意一路,从宋代就已开始,而艺术精神和艺术语言的变革也从此开始――这种变革,就像王维在晚年的生活环境里,深刻体会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体会到艺术和禅心的三昧境,体会到微妙至深的艺术境界――精炼而不雕饰,明净、自然、圆浑,重在神韵或意境象征。于是画风亦同此诗风一样,由崇尚“风骨”、“气象”变为崇尚“韵味”与“兴趣”,艺评家们所推崇的画风也由北宋的范宽、李成、郭熙,南宋的马远、夏圭等质实雄伟转为由董源、巨然、元四家的柔婉散淡,并在此之后几乎成为绘画艺术之中的最高境界。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纸二首》中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十分明确地指出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创造并非以刻意模仿的“似”为标准,而以“生”和“神”作为标准,因为只有“生”和“神”的艺术形象才能获得“解寄无边春”的艺术境界。欧阳修也有过类似的言论:“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欧阳文忠公文集・盘车图》)“神会”和“意会”是中国画家创造高境界的要求,但“神”和“意”的获得不是依靠艺术形象的所谓“真实”,而是要求画家在对物象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自然的流露为妙,只有达到“心忘方入妙,意到不穷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恽南田《南田画跋》)的境界,艺术形象的创造才会信手拈来,出神入化;艺术形象虽不似,但却能创造出形外之形,画外之情,画外之神。

《画继》记苏东坡有曰:“先生自题郭祥正壁,亦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则知先生平日非乘酣以发真兴,则不为也。”从苏轼的例子可以看出,文人介入绘画之后,是绘画的功能与意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是人的精神获得解放和超越,也是面向超越的精神走向自由、解放与沉醉。又如《溪山卧游录》中的话:只写其诗境之超,画在不言之表。这也许就是在中国艺术中,诗与画境之不可解的姻缘了。

画对诗的棘手,其基本前提是诗画有别。文人对此多有论述,主要认为:诗言情,画状物;诗侧重内在心意,画侧重外在物象。从媒介上看,画用颜色和线条平列在空间中,而诗用语言沿直线的时间先后发展;从题材上看,画描绘空间中静止的物体,而诗描写时间中流动的动作;从感官上看,画侧重视觉,适宜摄入空间中并列的许多物体,而诗用听觉,适宜演示事物先后顺序的发展。

文人参与绘画,正是按照诗歌的成熟状态来解释、创作绘画,并提升绘画到诗的境界。于是,当苏轼开始提倡“画中有诗”时,他正立足于时代的交叉点:继承诗歌传统与宋代发展的审美趣味的交叉。这必然影响苏轼对前代传统的选择,因此他提出的“画中有诗”是特定情趣的诗,自然导致特定情趣的画。

三、结语诗画联姻并能有机地统一于一副作品中,两者之间起到互补和生发的作用,创作出新的意境。这是中国艺术家的创造,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地方,也是中国画不朽的原因之一。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国画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如果您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请订阅我。

微细雨
2020-09-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画画已经纳入高考的行列,也就是说画画这一技艺会越来越普及,在大部分人心里,画画是比较难的,当然在画画里有很多出路,不过国画是最难的,它的这种意境是很难达到的。

文微细雨

国画一词是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而中国的绘画当然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传统的绘画形式主要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而成的卷轴画。画虽然意境难入,但是工具和材料比较简单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就可以了。题材倒是多元化主要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在画法技艺上也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作为作画基础。最早画作是出现战国时期的丝织绘画——帛画,在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隋唐是绘画的全面繁荣局面,因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高度也是最繁荣的。自唐宋以来,画家对于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风格。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欣赏中国山水画,要看欣赏者是否能了解到作者的胸襟意象。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动物种类繁多均可归于花鸟画。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工笔画是着重线条的优美和一丝不苟;心灵感受、笔随意走,视为意笔。写意重意象,与工笔画那样着重线条和精细背道而驰。但前者在生动方面则更胜一筹。

作者的每一副得意的画作都代表着作者的内涵和学养以及当时作画的心情,还有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为惊叹的是水墨画,作画大师能仅用单一的水墨就能把大千世界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传承着这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牧熠彤0It
2018-03-09 · 超过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8
采纳率:40%
帮助的人:28万
展开全部
中国书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odala
2018-03-09 · TA获得超过258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87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269万
展开全部
绘画在中西方都有一定的历史,也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西洋画和国画就像是并行的选手,很难评定哪个厉害,那个更有内涵。
而书法则不太相同,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书法创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篆隶楷行草,无不充满着韵味,中国书法很讲求意境,书由心造,书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各朝代更迭而越发光彩,同时流派也越来越广泛。
最早阐述书画同源这个道理的是赵孟頫 ,曾有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个时候在绘画创作中大量使用以写代描,用书法的笔法来创作,这与宋朝的宫廷画是有很大区别的。再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画被赋予了更多的魅力,两者相互丰富彼此,成就了彼此。
“文化”的定义,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琴棋书画,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我认为中国书法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基于上面的两点,我们听过西洋画,却很少听说西洋书法,书画本同源,书法有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所以我认为中国书法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