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别人无理的谩骂,佛弟子该如何回应?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这句话是说,只有自责的道理,没有自是尤人的道理。
用心的方式一定要转变,怎么趋入思惟呢?
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凡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这个人绝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称赞他是英雄豪杰,那也只是称赞而已,有名无实。真正的英雄豪杰,绝不会自以为是。凡夫碰到问题,总是“我对,他不对”。真正的英雄豪杰是谦虚的,没有哪个英雄豪杰傲慢冲天,经常指责别人。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称为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陀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佛陀为大雄。佛陀为众生讲经说法49年,佛陀却说,自己没有讲一句法。佛陀说他所讲的法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古佛所讲的。孔夫子一生教学,也说没有自己的意思,他一生只是“述而不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王的教诲。这样谦虚,绝不自以为是,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亦无尤人之学问”,“尤”有怨恨的意思。“尤人”是指埋怨人、责备人,这种做法在圣贤的学问中是没有的。我们要经常反问自己:我这种做法对吗?既然想做英雄豪杰,为什么做和英雄豪杰相违背的事情呢?想做圣贤的学问,为何要做和圣贤学问不相应的事情呢?圣贤人的学问,绝不会引发一个人自私自利,绝不会引起一个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绝不会教你去损人利己。一个从“人”上说,一个从“学”上说。我们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行有不得”,就是所做的事不能称心如意,比如嘱咐别人做一件事,他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行有不得”,不能够怪外境,我们要回过头来反省,应当责备自己确实道德没有修好,我们的真诚不够,没有感动人的力量,就是感动人的力量不够。
《佛藏经》了戒品第九中说:“舍利弗,我经中说,若人自不善寂自不能护,能令他人善寂自护无有是处。如人自没污泥欲出他人,无有是处。若人能自善寂,能出污泥欲出他人,则有是处。”
所以,要想度化别人,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成就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别人,才能够度化众生。
弘一大师持戒,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弟子有做错的时候,或者不对他心思的事,他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饭。他老人家不吃饭并不是存心怄气,而是带大众忏悔,恼恨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化别人。
他老人家的弟子以及和他在一起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每逢他不吃饭时,就知道自己有做错的地方,都赶紧地想办法改正。什么时候改正了错误,弘一大师才吃饭。最后,谁的过错,让谁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说。平时他常和人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背“戒律律己”却去律人,就失去了戒律的意义。
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所以要想帮助社会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幸福吉祥,先要从修德做起。自己没有真正的道德,如何能感化众生?如何能行菩萨道?这样,我们都一一地反思转为道用,那外来的诽谤就成了磨练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我们就会欢喜地接受,有什么可发怒的呢?
如此思惟安忍的利益,于逆境中作善知识想。转烦恼为菩提,越想越法喜,逆境成了增上法喜的因缘。
大乘佛法说:众生是成就波罗蜜多的善知识。所以众生对我们有大恩德,是增上缘。逆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修行机会,非常的难得。
密勒日巴尊者教导我们说:有人仍来烂泥巴,就用它种些金莲花。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教导我们,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我们这样想:众生是助伴,能磨炼自己,长养菩提心,利益极大。心里想通了,就能欢欢喜喜地接受。
众生打我、骂我、阻挠我,诽谤我,全是逆增上缘、大加持,既消业障,又增福慧。安受一次无理的恶骂,就能消除多生的业障,那我们岂不是占了大便宜?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我们要换一个方法思惟,心态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学会自省,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通过自省,可以使自己知道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有美德的人。只有善于自省,才能正视自己,把握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也才能够感染身边的人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