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真的好看吗?可以说一说你们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吗?
这部电影有一个很大的标签,就是——硬科幻,或者——国产硬科幻。说实在的,我对这个标签并不感冒,科幻硬不硬是什么标准呢?哪部电影比较硬,哪部软了呢?索性放掉这个包袱观影,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这部电影确切的说算是混合类型电影,有科幻,有灾难,有家庭,而不是单一的科幻片。只不过作为科幻片来讲,这部电影够硬,作为故事片来讲,这部电影又非常温暖和柔软。
这部电影在大刘原著的改编下,有一个硬科幻的外壳。太阳膨胀,地球行将覆灭,全世界联合起来建造地球发动机和外太空空间站,助推地球向新的轨道进发。完成这个壮举要在两千五百年后,史称“流浪地球”。
在这个非常宏大而硬核的架构下面,是一个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也恰恰是这些个体的强大愿望,绘制了这样一张宏伟蓝图。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科幻可以很硬,但不必很冷。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家更关注的是如何面对灾难,长远的和突发的,这构成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而到了后半段,真正面对希望还是毁灭,尽力而为还是适时放弃, 这时,影片的主题才慢慢清晰。
压在希望和努力这边天平上的,不是某个人的能力和觉悟,不是靠英雄主义和科学怪杰,靠的是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就是家国文化。
没有人类的人类文明是没有意义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人文温度和文化观照的科技发展甚至是可怕的,是灾难性的。这可能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最核心的理念。
在制作上这部电影确实做到了,说堪比好莱坞一点不为过。特效制作确实太实在了,而且没有故意炫技,这个度把握的很好。在节奏上,冲突设计上,人物性格塑造上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内可以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产业链补齐短板,熟能生巧,中国大科幻指日可待;对外可以用科幻片作为运载火箭,运送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也能开始我们的文化输出呢?想的远了,但总要带着希望吧。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宇宙观是科幻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以这部电影酷的地方很酷,温暖的时候不用讲道理,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向外在技术上迈出了一大步,向内不仅没有抛弃传统的价值观,反而使之成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卑不亢,充满自信的道路选择是这个片子最棒的地方,仿佛是当下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应该有的模样。
在制作了一系列差劲的科幻电影之后,中国电影终于推出了一部具有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的电影,更令人惊讶的是,它是一部非常人性化的故事。
对于硬科幻的粉丝来说,这部电影的前提确实有点荒谬,科学上不准确; 在地球表面建造一万个大型发动机,使整个行星远离垂死的太阳。不过,重点不是技术,而是人。
主要情节集中在祖父,父亲和儿子(以及一个被收养的女儿)试图生存和保存任何尊严和人类仍然留在混乱的冰冻行星。这部电影的概念是任何人都是某个人的孩子,父母或最好的朋友,然而单一的人生只是大局中难以置信的消耗资源。视觉效果总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大量的实用效果和逼真的道具不断提醒着环境的“泥土”。
看过“流浪地球”的人对电影改编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些期望肯定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