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
“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是仙”。王屋山被唐代精通药品、医德高尚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誉为“天然中草药库”,他尝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并经实验从2000多种植物中选出有200余种入药,如鸡头参、灵芝、何首乌、天麻、银杏、冬凌草等。这些药多为上乘名贵药品,如何首乌为菊花芯状,全虫有10条腿等。
也许正因为如此,孙思邈长期隐居在王屋修炼行医,数次被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征召进京做官而均辞不就,仍坚持在济源采药行医,济世救民。 相传,孙思邈是骑着毛驴入王屋的,在李八庄曾赐药给身有残疾的打铁后生李老八治疴。至虎岭见一病虎,口中流血,气息奄奄,孙思邈便上前为其拔去骨刺,又用草药为虎疗伤,老虎病好之后成为孙思邈的坐骑,力报孙思邈救命之恩,今天的虎岭便由此而得名。
同时孙思邈被百姓称为“药王”。从此孙思邈骑虎遍游王屋山,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如种药地“圣草坪”、采药地“药贵山”、晒药地“按平村”、药王庙遗址“捣药臼”、给百姓治病的村庄“李八庄”、“汤洼”,给龙虎治病之地“龙潭”、“虎岭”等。 据《中国古今名人大字典》记载,孙思邈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年)。
宋徽宗在崇宁二年(1103年)游王屋山时,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今王屋乡林山村红泥坡前的庙岭,即为孙真人墓茔所在,当。地人称之为“孙真坟”。墓前有圣庙、享堂、孙思邈坐像等,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建碑上,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月,天降奇灾,一火焚化,独留残神(孙思邈塑像)一尊”的记载。
济源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自宋代流传下来的“山中草木皆为药,壶里乾坤非世间,货药坪上留圣迹,云外殷勤嘱后贤”等赞美孙思邈的民歌。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理研究,在广泛搜集、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写就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等医药论著。
其中《千金翼方》在王屋山写成,共30卷,为《千金要方》之续篇,收集有张仲景《伤寒论》、唐《新修本草》等药典中6。5万个处方,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