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三个要求侵犯了国家主权、打破了明朝统一、藐视皇权。这三个要求分别是: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
明朝末年,由于各种原因,民间爆发了很多的农民起义。其中,声名最响、实力最强的就是闯王李自成的军队了。公元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带着起义军攻到了北京城。、于是李自成给明朝皇帝朱由检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给明朝朝廷提的三个要求,内容就是“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意思为把西北割让给李自成、封李自成为“西北王”、给李自成一百万两银子。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出李自成当时是没有打算当皇帝的,他还是承认明朝的统治地位的。
崇祯皇帝看到李自成的信后,十分生气,果断拒绝了李自成的这三个要求。因为崇祯皇帝觉得李自成不过是一个匪首而已,居然有胆子和自己谈条件。如果朝廷答应他的条件,那朝廷也太懦弱了,而且有一就有二,答应他们一次就会得寸进尺,这种事肯定会再出现的。而且朱元璋曾留下祖训:“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所以崇祯皇帝选择和李自成抗击到底,决不妥协!
最后的结局就是北京城被攻破,李自成登基当了皇帝,崇祯皇帝自杀身亡,大明朝就此灭亡。
崇祯认为李自成不配和他谈条件,而且是明朝祖训就是不割地不赔款,所以他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提出的这三个条件是分别是第一条,要求崇祯割让西北;第二条,要求崇祯封自己为王,掌管西北地区;第三条,给自己百万银两。
李自成带兵攻打北京之前,已经算是以绝对性的优势压倒明军了,这个时候李自成没有立刻对北京发起进攻,而是选择和崇祯和谈,希望崇祯答应他三个要求,他便不再进攻北京城,他的三个条件在现在看来,的确没有很过分,割地封王要钱而已,差不多也就是古代诸侯的配置。
但是这三个条件对于当时的崇祯来讲,却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崇祯一直觉得李自成就是混混头子,仗着自己手下的兵会打仗就没完没了的嘚瑟,自己身为帝王,李自成的身份根本不配和他谈条件;其次,就算崇祯不在乎李自成的身份,他也没有办法答应,因为他的老祖宗留下的祖训就是明朝不得割地,不得赔款,古代人都十分尊敬前人,违背祖训这种事情是万万做不来的;最后,当时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崇祯虽说是一代帝王,但是当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给李自成,所以只能拒绝。
其实个人认为即便是崇祯答应了李自成,也根本解决不了明朝的危机,毕竟当时不是只有李自成一支队伍在虎视眈眈盯着,所以崇祯答不答应都左右不了局势了,不如留些帝王的威严在。
因为崇祯不能够答应这样的条件,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就相当于是饮鸩止渴。
当时,大明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不管是从天时地利人和,内外环境来说,情况都很不好 。各地都有天灾,百姓食不果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又加上吏治的腐败,官府和百姓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同时又有清兵扣关,随时也要覆灭京城。
李自成带领的部队就是地方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当时,明朝经济匮乏,朝廷几无可用之兵,号称闯王的李自成带着农民部队一路就闯到了北京城下。这时候李自成兵围北京,同时向崇祯提出了三个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要地盘要名号要钱,其一,要崇祯割让西北给他,其二封他做西北王,其三就是给他一百万两银子来犒劳军队。
李自成起初只是一个驿卒,被逼无奈选择造反,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个泥腿子出身,民心不在他那边,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还是需要得到正统皇帝的认可,摇身一变割地封王,之后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但是崇祯皇帝怎么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崇祯虽然已经意识到,此番围城想要解围是有难度的,但是李自成的条件太过分了。
首先是割地,一旦割地也就想当于是妥协了乱臣贼子,其他的反军将更加变本加厉,而且城内的守军也有可能反叛而要挟他。其次,是不能给李自成封王,这等于认同了反贼的合法性,那将国将不国。最后,因为国库空虚,崇祯皇帝根本拿不出一百万两银子,如果有这个银子,还不如用来招募军队来对抗呐。
所以说,崇祯已经没有了选择,只能拼死抵抗反军,或还有一线生机,而不是饮鸩止渴,最后还可能落得个庸君的骂名。
20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