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城易失去民心,而古代军队破城后还时有发生屠城事件,这是为何?
首先攻城战是对攻方十分不利的战斗。
因为对方有城池作为依托,如果是易守难攻的地形,再加上一名出色的善守将军,攻方必定是头破血流,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攻城的一方即使是十倍于敌军也未必能十拿九稳,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洪都之战,陈友谅水陆60万大军空国而去,面对地形不险要只有两万人守卫的洪都,且守卫洪都的是朱元璋得侄子,还是个“小鲜肉”。
所有人都认为洪都会很快玩完,陈友谅更加深信不疑,结果令人意外,在朱文正出色指挥下,陈友谅的60万大军死死被挡在在洪都城墙外。期间湘军各种常规攻城方法都用尽了,挖地道炸城墙都没有奏效,最后还是因为太平军筋疲力尽了才被攻克,城破后清军为了发泄长期围城、攻城之苦,屠城了。再加上将领的默许,这些士兵更加肆无忌惮。
第二,战争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让敌人屈服。
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当怀柔政策不奏效的时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屠城,屠城会造成恐惧的气氛,给自己的军队立威,直接消灭城内潜在的反抗实力或迫使反抗实力直接放弃抵抗,减轻己方部队的损失。
第三,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是打钱。
在古代落后的后勤保障方面,以战养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一方面,承诺攻下城池,允许抢掠,可以起到提振士气的作用,又可减轻了后勤压力,毕竟当地的的大地主和官僚的粮食储备都是很丰富的。项羽军队的战斗力之所以那么强悍,多半是因为项羽给士兵承诺,城破后允许士兵们随意抢夺。
军队破城后会发生屠城事件的原因是统治者默许军队屠城。
1、攻城战对攻方十分不利,所以士兵的怨气非常重
孙子兵法讲过一句话:“如果我的军队比对方军队人数多于十倍,那我就可以将他包围进而诛杀;如果我军队比对方军队人数多于五倍,那我就可以直接攻击他;如果我的军队比对方军队人数多于两倍,那我就要努力战胜他;如果我的军队和对方势均力敌,那我就应该想方设法分散他的部队主力,然后再一个一个都击破;如果我的军队比对方军队人数少,那我就应该避免和对方作战.。”
因为对方有城池可以依靠,即使攻城方比敌人多十倍也未必能确定攻打下来。攻城战的伤亡往往是惨烈的,因此,攻方士兵的不满情绪气非常重。当这座城市被他们占领那一刻,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城市付出代价。再加上将领的默许,这些士兵更加肆无忌惮。
2、目的是为了让敌人臣服。
屠城会造成造成可怕的气氛,给自己的军队树立威严,直接摧毁城市中潜在的抵抗力量或迫使抵抗力量直接放弃抵抗,从而减少自己军队的损失。在历史上,蒙古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围攻战略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洲和欧洲的伟大帝国,并以有限的军事力量控制了这些地区。
3、屠城是为了金钱和物资。
统治者承诺军队如果占领这座城池,就允许他们抢掠,这样可以提高士气,减轻物资压力。项羽军队的战斗力之所以那么强,主要是因为项羽在城市被攻破后允许士兵随意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