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特征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矿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东侧,闽东火山断坳带西带,西北紧邻 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区域内广泛分布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岩、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 由于基底隆起过或后期断裂作用,导致大面积中生代盖层之下的古老含矿建造以 “天窗” 形式暴露于地表。沿闽东火山断坳带西侧发育20多个大小不等、呈串珠状分布的基底 “天 窗”(黄仁生,2006)。“天窗” 内主要分布中新元古代大岭组、东岩组、龙北溪组浅变质 岩和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碎屑岩,是区内重要的金、多金属矿富集区。
梅仙矿田以总体南北向的尤溪河为界,划分为西矿田和东矿田。西矿田由关兜矿区和 丁家山矿区组成,关兜矿区位于北部,丁家山矿区位于中部和南部并构成梅仙西矿田的主 体;东矿田主要由谢坑矿区和峰岩矿区组成,谢坑矿区位于北部,峰岩矿区位于中部及南部。 梅仙矿田由梅仙 “天窗” 内基底变质岩出露区和沿“天窗”周边分布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 物化探异常区组成。梅仙 “天窗” 内部由中新元古界龙北溪组 和大岭组 变质岩地层组成,地层呈北东向展布,总体表现为一轴向北东的短轴状复式背斜构造。“天 窗”周边广泛分布侏罗系火山岩地层,不整合或断层接触覆盖在基底变质岩之上。矿田内 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呈北东向岩枝状或岩墙状分布,对矿田内 基底变质岩中的层控铅锌(银)矿体起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丁家山铅锌矿床的矿体主要分布于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地层,矿体产状与 含矿地层产状协调一致,矿床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含矿岩性段总体延伸特征保持一致。矿床(体)产状平缓,倾向北西,倾角0°~20°,矿床(体)往西南方向平缓侧伏,侧伏角约 15°。矿体(层)按自上而下的产出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矿体层位,依序编号为 Ⅰ、Ⅱ、Ⅲ,相互垂向间距约10~20m,在每一个编号的矿体层位内,矿体可以是不连续,往往分解为层位上大体一致但空间上相互间隔的矿体群或矿体带。Ⅰ、Ⅱ、Ⅲ号矿体层 位中,以位于含矿岩性段最底部的Ⅲ号矿体层位规模最大,垂厚可达30m,倾向延伸可达 400m,走向延伸达900m,构成矿床最主要矿体。
产于龙北溪组上段 绿片岩地层中的矿体同时还受不整合构造控制。当不整 合面较陡(倾角> 30°),且与下伏绿片岩地层层面呈较大角度斜交的情况下,则矿体在不 整合面两侧一定范围内(50~200m)变厚变富。
在侏罗系长林组(J3c)地层中产出铅锌矿体(Ⅳ号矿体)。主要分布在丁家山矿区 15-27线间北西侧,矿体位于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变质砂岩和蚀变角砾岩地层中,变 质砂岩中的矿石矿物呈浸染状分布,而蚀变角砾岩中的矿石矿物则以胶结物的形式分布。 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和闪锌矿,含少量的磁铁矿,不含磁黄铁矿及黄铁矿。矿体倾向与 不整合面产状基本一致,呈长条状或透镜状。其形成和分布受不整合构造控制,可能与后 期的热液改造作用有关。
某些铅锌矿体赋存于岩层构造裂隙中。主要分布在岩兜、岭后-田头洋(长岭仑、坪 尾)一带,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产状与断裂构造产状一致,呈脉状。受裂隙构造控制的 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可能与后期的热液叠加改造有关。
赋存于花岗斑岩与围岩接触带中的铜铅锌矿矿体,主要分布于谢坑鬼硐、寨头-下渡 一带,矿体严格受花岗斑岩与围岩接触带的控制,形态复杂,产状与接触带基本一致。产 于接触带的矿体的成因类型应当为接触交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