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说话要留有余地?
2019-04-12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在某些特定场合的提问中,常有令回答者在应答上左右为难的情况,尤其是某些选择性的问题,由于各选择项所代表意义的特殊性,不管我们倾向于哪一边,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遇到这种“两难”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不妨跳出“非此即彼”的框框,分别肯定双方的优点,在一个动态性较大的前提下,将答案说得机动灵活,为自己留下收缩自如的退路。
顾维钧是我国外交界的耆宿。他在担任驻美公使时,有一次参加各国使节团的国际舞会,与他共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呢?”坦白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喜欢中国小姐,会立刻得罪美国小姐;若说喜欢美国小姐,实乃违心之论。顾维钧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论是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喜欢我的,我都喜欢她。”
本例中,“中国小姐”和“美国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身为驻美公使的顾维钧如果草率地予以回答的话,很有可能有辱使命或者得罪对方。因此,他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从这二者中选择一个,而是跳出提问的框框,一概而论,从而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说话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质询性的论辩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候论辩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答对。
模糊语言往往体现了说话者的机智。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比赛时,进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
“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
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君子风度。
模糊信息是有收缩性大、变通性强、语义不明确的特点。用模糊语言回答—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能够化解矛盾,摆脱被动的局面。
-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