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造单元特征
2020-01-2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4.2.2.1 西伯利亚板块
4.2.2.1.1 西伯利亚古陆及地块(Ⅱa)
西伯利亚古陆(陆块)是现今亚洲最大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古陆(陆块)由褶皱基底和以不整合产出的平缓盖层所组成。按其基底褶皱结束的时代来区分,可划分出阿尔丹-斯塔诺夫古陆核的结晶基底和上覆的里菲-显生宙的沉积盖层。在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构造单元略图(图4.5)中仅显示了其东南部分的Ⅱa1卡拉尔地块花岗-绿岩区(Ar)、Ⅱa2雅布洛夫地块(rA)和Ⅱa3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Ar3)。
在古陆(陆块)的边缘盖层厚度可达到10~15km,被称为陆块(克拉通)边缘沉降(或坳陷),为第三主要单元。现代的古陆(陆块)轮廓是与周围的褶皱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确定的。
研究区内分布的岗仁地块(Ⅱa4)、额尔古纳地块(Ⅱa5)和加格达奇地块(Ⅱa6)被划分为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前寒武纪陆块。
(1)阿尔丹-斯塔诺夫古陆
阿尔丹-斯塔诺夫古陆由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的变质杂岩组成。传统地认为,最古老的太古宙杂岩是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石,新太古代和古太古代的杂岩属弱变质岩石。但是,根据同位素年龄资料,常常表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是在古元古代时出现的,而最古老的变质杂岩(早于26亿年)是花岗岩-绿岩建造,主要是相对浅变质的杂岩(戈夫里科娃,1991;特瓦奇等,1996;波波夫等,1996;拉森等,1994;弗罗斯塔尔等,1998)。深逆掩断层、构造推覆体和不同时代的走滑平移断层等的发育(卡尔沙阔夫,1978、1980、1995;迪克,1989;萨尔尼科夫,1993;博戈莫洛娃,1993;索克罗夫斯基,1994;多勃列索夫,1997)。研究者据此提出了板块构造在早前寒武纪古陆部分地区的形成模式(博鲁卡耶夫,1996;索克罗夫斯基,1994)。将其进一步划分出奥累克马、巴托姆戈、斯塔夫花岗岩-绿岩区和阿尔丹麻粒岩-片麻岩区等构造单元(区、地块)。
1)卡拉尔花岗-绿岩区(Ⅱa1)。该区位于研究区西北角,以卡拉尔断裂为界与东南部的雅布洛夫地块相邻。
基底主要由太古宙绿岩和变质深成侵入体及富钾花岗岩类构成。区内充满着古元古代和古生代的侵入岩。盖层主要为古元古代火山岩-碎屑岩建造盖层和较少的早古生代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盖层。从古元古代末,这里发育了大陆拱顶隆起,在这个拱顶隆起的范围内于古生代时期发生了强烈花岗岩浆作用。而在中生代则变得很弱。古生代被活化是其特征。
2)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Ⅱa3)。位于亚布洛夫地块东北,以斯塔诺夫断裂为界与其相邻。该区在古元古代及以后,经受了不止一次地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中生代更为强烈。基底由古老的太古宙绿岩建造和变质深成侵入体构成。绿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片岩、绿帘石-黑云母片麻岩、磁铁石英岩和少量的角闪石岩、科马提岩等组成。变质深成侵入体主要为富钠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质片麻岩、黑云斜长花岗岩,即TTG岩系和富钾花岗岩及伟晶岩脉。在TTG岩系岩石中含石榴石、矽线石是其特点。盖层为古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陆源碳酸盐岩、碎屑岩层和阿雅诺-赛夫林斯克别里坳陷等其它岩层所覆盖。火山岩建造和花岗岩岩体等都与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活化有成生联系。
该区近东西走向延伸,西从维吉姆河流域起,东到鄂霍次克海,北界至斯塔诺夫山北麓,南界为蒙古-鄂霍次克断裂带,该区的南-西边界由德日尔杜拉克断裂限定。该区长期被构造运动改造,整个西伯利亚古陆的基底在古元古代及以后经受了不止一次地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中生代更为强烈。根据物质成分特点,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可划分为乔嘎尔、库普林、穆力穆根、拉夫林和伊里康等五个岩块。
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的构造基底为早前寒武的构造-物质组合构成,包括:古太古代的兹威列夫-乔嘎尔、捷依岩系和新太古代的斯塔诺夫、格留依岩系及古元古代的德日尔杜拉克等岩系(卡尔沙阔夫,1980、1983、1995)。在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的东侧,早前寒武纪建造被古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陆源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和阿雅诺-赛夫林斯克别里陆块(克拉通)坳陷等其它岩层所覆盖(卡尔沙阔夫等,1975;启利洛娃,1979)。火山岩建造和花岗岩岩体等都与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活化有成生联系。
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的花岗质杂岩主要为富钠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岩质片麻岩、黑云斜长花岗岩,即TTG岩系和富钾花岗岩及伟晶岩脉。在TTG岩系岩石中含石榴石、矽线石是其特点。
古太古代兹威列夫-乔嘎尔岩系的苏波拉科-卢斯塔力岩层可拼入到兹威列夫、拉尔宾、达姆布根、托克斯克和得亚宁斯岩系。它们呈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紫苏辉石片麻岩、黑云母-花岗质片岩和二辉片岩、石英岩等交互层状出现,并见有低钾基性结晶片岩和高铝质、接近拉斑玄武岩的结晶片岩等,这是兹威列夫-乔嘎尔组合的典型特征。
变质的基性、超基性岩岩体(马依-得亚宁侵入杂岩)、紫苏花岗岩、紫苏角闪闪长岩和花岗岩,与兹威列夫-乔嘎尔组合有着密切成生联系。在马依-得亚宁组合的成分中和其类似的有斜长岩。
兹威列夫-乔嘎尔岩系的岩石同位素年龄并不一致。拉尔宾退化变质的变粒岩所获得的U-Pb同位素年龄为26亿年(比比阔娃等,1984),兹威列夫-乔嘎尔组合经受了不止一次的叠加变质作用改造。
古太古代捷依岩系(卡尔沙阔夫,1980、1983)总体为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花岗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结晶片岩、斜长石辉石结晶片岩、碳酸盐岩、灰岩-硅质岩等组成。该组合岩石在大多数的露头所见大都是高温退变质岩,其中在极少的情况下保留着未退变质差异的残留体。捷依岩系又可分为几个次一级岩系,构成独立的构造带:捷依斯带、乌得-马依带、开拉诺-拉夫林斯带。捷依斯带在捷雅、库普林两河之间,岩石组合底部(塔拉康斯)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片麻岩;中部和上部为大理岩和黑云母片麻岩及与大理岩共生的石墨片麻岩。与其整合产出的是西瓦康斯组、乌宁斯组。西瓦康斯组主要由花岗黑云斜长片麻岩、花岗-二辉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少量的黑云-角闪结晶片岩等组成。乌宁斯组为含石榴石的黑云角闪片岩与花岗质、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花岗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及角闪石岩等夹层和透镜体。乌得-马依岩带的捷依岩系以乌得-马依岩系的岩石组合为代表,其特点是中部为石榴子石-绿帘石-黑云母片麻岩、含斜晶辉石片麻岩和斑花大理岩组合,其下部和上部出现含蓝晶石片麻岩(卡尔沙阔夫等,1991)。开拉诺-拉夫林斯岩带的捷依岩系由单一的黑云斜长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组成。
新太古代斯塔诺夫岩系又分为库普林斯、乌斯吉开留依、伊里康斯和冬开尔斯等次级岩系。库普林斯岩系岩石组合为黑云角闪片麻岩(片岩)、黑云片麻岩、高铝质片岩(片麻岩),含角闪石石英岩夹层及很少的碳酸岩透镜体。乌吉开留依岩系(拉斯卡佐夫,1967;雅雷乃切夫,1975)发育于阿玛扎罗开留依地块。其岩石组合底部为互层的黑云母-角闪斜长片岩、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片岩)、石榴子石-二辉云母片麻岩和片岩;中、上部以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片岩片麻岩为主,见有角闪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矽线石片麻岩、黑云片麻岩、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夹层。伊里康斯岩系的下部由黑云角闪片麻岩和角闪片麻岩(片岩)、角闪片麻岩和黑云片麻岩及科马提岩夹层所组成;中部为黑云-角闪片麻岩、角闪片麻岩、蓝晶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二云片麻岩和(磁铁)石英岩夹层;上部为角闪片麻岩、黑云角闪片麻岩、角闪-黑云片麻岩,局部见含石榴子石的角闪片麻岩、黑云片麻岩、含铁石英岩和云母石英岩夹层。
在空间上与斯塔诺夫岩系伴生的侵入岩有辉长岩、角闪岩、变辉石岩等小岩体,它们常常整合产在层状的片麻岩中。
新太古代的格留依岩系(苏波拉克卢斯塔里岩层)类似于奥列克明斯告依的花岗-绿岩区的沙哈鲍里依组合(卡尔沙阔夫,1980、1983、1988、1995)。在塔克沙康金斯带、斯塔诺夫区东部,格留依岩层划分成马尔帕强组和鲍科罗夫斯组两个组。马尔帕强斯组岩石组合为黑云母片麻岩、二云片麻岩(片岩)、角闪石岩及石英岩(磁铁石英岩)、黝帘石-辉石-角闪石片岩,角闪片麻岩夹层和极少的大理岩夹层。鲍科罗夫斯组为绿帘石-黑云母片麻岩、角闪-黑云片麻岩、黑云角闪片麻岩和角闪石岩、石英岩、斑花大理岩夹层和透镜体。在斯塔诺夫区的西部地区格留依组合拼合到塔尔塔根岩层。塔尔塔根岩层由互层的角闪石岩、石英岩、透闪石片岩、黑云母片麻岩、含蓝晶石的二云片岩组成。岩层上部有时由黑云母片岩、角闪黑云片麻岩、石英岩、角闪石岩互层所替代。
古元古代的德日尔杜拉克岩系岩石组合为千枚状片岩、黑云母片岩、二云片岩、石英岩、变砂岩、变粒岩。古元古代陆源岩石的典型特点就是在其成分中石英占优势,存在有原始的泥岩成分。有时在这些岩层当中含有碳酸盐岩亚种。在德日尔杜拉克地区(苏多维阔夫等,1965),这些岩层的下部为石英岩、石英片岩和云母片岩(含有十字石、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炭质石墨片岩;其上部为千枚岩、石英片岩、变砂岩、变火山岩。在变质砂岩层里发现了乌多康类型的铜矿化(考根,1979)。在开留依河流域以东的古元古代地层则为云母石英岩、黑云母片岩、变质砾岩。古元古代地层与乌多康岩系相类比,乌多康岩系明显地不整合覆盖在新太古代岩层之上(库德良夫采夫,1968)。推测德热儿杜拉克拉岩系的地质年龄为18亿年(苏多维阔夫等,1965)。
(2)雅布洛夫地块(Ⅱa2)
雅布洛夫地块位于卡拉尔花岗-绿岩区东南部,南界为北蒙古-鄂霍次克断裂所限,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相邻。地块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类。盖层为里菲期和早古生代的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地块内见有早古生代的英闪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类的巨大的深成岩体。于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发育了色楞格斯塔诺夫火山带,这个火山带沿着北蒙古-鄂霍次克断裂分布形成了二叠纪和早三叠世火山-深成岩组合的粗面岩-流纹岩及碱性,偏碱性花岗岩类和石英正长岩的侵入;侏罗纪阶段更为特征的是安山岩和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粗面安山岩-二长岩产出。中古生代这里形成了大陆穹窿,经受了强烈的剥蚀作用。
(3)岗仁地块(Ⅱa4)
岗仁地块分布于俄罗斯冈仁地区。地块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冈仁岩群和同期侵入体构成。冈仁岩群岩石组合为黑云母片麻岩、二云片麻岩及斜长片麻岩,有时含石榴子石-角闪石-黑云母片岩、黑云母-角闪片岩、石墨-黑云母-角闪石片岩、辉石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和斑花大理岩夹层和透镜体。岩群岩石的U-Pb等时年龄为1933±100~2410±50Ma之间。同期侵入体为辉石岩、斜方辉石橄榄岩、角闪石岩、辉长岩等岩体,以及片麻状、块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小岩体。
(4)额尔古纳地块(Ⅱa5)
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新华渡口岩群和变质深成侵入体及富钾花岗岩类构成。其岩石组合为角闪石岩,含石榴石的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片岩、矽线石云母片岩、大理岩和含铁石英岩。岩石的Sm-Nd同位素年龄为2300~2600Ma。在岩群中还可分出灰色片麻岩组合及富钾的花岗岩类和具有同位素年龄2451±38Ma的钾伟晶岩(锆石:洛伊,1994)。在嘎吉穆尔河下游,根据И.A.托姆巴绍夫资料,该地岩层岩石组合为石榴石-紫苏辉石-石榴石-云母结晶片岩、角闪-紫苏辉石片岩、角闪岩-黑云母片麻岩、矽线石-堇青石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它们与含有深色石英的石榴石花岗岩共生。在塞儿科河中游分出同期岩层岩石组合为黑云母-角闪石片麻岩、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含有很少的大理岩、黑云矽线石片麻岩夹层。与新太古代的变质岩有时共生有变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同期和变质深成侵入体为TTG岩系构成。富钾花岗岩类不发育,多以小岩体产出。
中俄地质学者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和岗仁地块为同一地块(赵春荆、卡尔沙阔夫,2001)。它们有着相同的地质演化史。地块基底为古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兴华渡口群、岗仁群、奥伦丁群、巴尔萨林杂岩等组成。其岩石组合主要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含矽线石、石榴子石的各种片岩、白云质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岩石组合显示具绿岩建造特征,并伴有变质深成侵入体-TTG岩系和富钾花岗岩类,故有人认为其基底应为花岗-绿岩地块构成。最早的盖层为分布较广的新元古代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此后局部地区发育了寒武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沉积,以及奥陶-志留纪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和石炭-二叠纪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中生代主要为碎屑岩-火山岩建造沉积。伴随着历次构造活动,这里发育了新元古代花岗岩浆作用,形成了具一定规模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的侵入岩体。早古生代这里仅于奥陶纪见有规模不大的花岗岩浆作用形成的二长花岗岩岩石类型为主的岩体。晚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岩基状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不发育,仅见有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岩株零散产出,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
(5)加格达奇地块(Ⅱa6)
分布于加格达奇-扎兰屯一带。地块基底由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兴华渡口群和花岗岩类及基性-超基性岩类构成。兴华渡口群岩石组合主要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含矽线石、石榴子石的各种片岩、白云质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岩石组合亦显示具绿岩建造特征。而伴生的花岗岩类亦可与变质深成侵入体相类比。所以,人们亦认为其基底应为花岗-绿岩地块。地块盖层见有新元古代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奥陶纪的碳酸盐岩-火山岩-碎屑岩建造沉积以及晚古生代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其内花岗岩浆作用各构造活动阶段均有发育。其中以石炭纪最为强烈,形成一加格达奇-扎兰屯长315km,宽80km北北东走向的构造花岗岩带。其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4.2.2.1.2 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增生带(Ⅱb)
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增生带(Ⅱb)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的产物。俄罗斯学者称其为中亚构造带,全称为中央亚洲构造带(乌拉尔-蒙古构造带,按M.B.穆拉托娃,1965)。该带的范围为自乌拉尔褶皱带以东塔里木-华北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之间的广大地域。我们所研究的区域为其东部区域。研究区内的中亚构造带由诸多的前震旦纪地块以及华北、西伯利亚古陆的增生构造带(造山带)构成。整个区域清晰地映现出块带镶嵌结构特征(赵春荆等,1996)。如果不考虑带内古老地块形成时间,中亚构造带的活动时限应为新元古代南华纪(800Ma)到早三叠世(240Ma)。
(1)西林混杂岩带(Ⅱb1)
位于西林-海拉尔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该带由蛇绿岩、硅质岩、硅泥质岩等组成的构造混杂岩构成。著名的西林蛇绿岩即呈构造岩块赋于新元古代倭勒根群之中。带内见有高压变质带中特征岩石-蓝闪片岩。该带沿塔源-海拉尔(缝合对接)断裂产出,受动力变质作用强烈,带内北东向西北倾逆掩断层发育。
(2)塔源-海拉尔缝合对接带(Ⅱb2)
对接带沿塔源-海拉尔断裂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向西南延入蒙古国与萨拉伊尔缝合对接带相连。该带由构造混杂岩(蛇绿岩、硅泥质岩、各种岩类的构造岩块等)、增生杂岩(增生楔)及双(高、低压)变质带、花岗岩带等构成。时代为新元古代(543~800Ma,萨拉伊尔期、兴凯期)。
(3)多宝山岛弧带(Ⅱb3)
多宝山岛弧带基底由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兴隆沟群和伊卡代群)构成。主体地层为奥陶-志留纪-早泥盆世时期沉积的岛弧岩石组合和弧后盆地岩石组合。
该带的中央和东南部分的奥陶纪岛弧盆地地层岩石组合,下部为花岗质砂岩、硬砂岩、砾岩、凝灰砾岩及流纹质凝灰岩、泥岩。在关鸟河地段见有达1000m的灰岩岩层;中部为英安岩、安山岩,凝灰岩、层凝灰岩和火山角砾;上部为砾岩、杂砂岩、凝灰砂岩、长石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火山岩为具岛弧火山岩系特征的钙-碱性系列。
弧后盆地地层出露在该带的西北部。由志留纪和早-中泥盆世地层组成。地层岩石组合为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砾岩和灰岩,整合地产在奥陶纪岛弧地层之上,属于浅水陆缘的海盆相沉积。
同期见有奥陶纪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岩体侵入。
在中石炭世和二叠纪于多宝山带里沉积了各种陆源碎屑岩石,并发育了深成花岗岩浆作用,形成了诸多花岗岩类岩体。
(4)乌奴耳裂陷槽(Ⅱb4)
分布于东乌珠穆沁旗-博克图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裂陷槽生成于华北、西伯利亚两板块碰撞对接(造山)后的伸展构造阶段的泥盆纪。裂陷槽构成地层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建造的裂陷沉积。岩石组合为杂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凝灰砂岩、粉砂岩、礁灰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细碧岩-角斑岩和硅质岩。其中火山岩为一套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角砾凝灰熔岩。其中安山岩类不发育,岩石组合表现有似双峰模式特征。并见有同期阿拉斯加型热侵入的基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
(5)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Ⅱb5)
该带呈近东西向,由中央蒙古断断续续延伸到鄂霍次克海的山塔尔岛的一个带状构造单元。该区出露的是它的西段部分。该带北部以北图库林戈尔和乌里戈丹断裂为界,把它从西伯利亚陆块的南缘分开;往西沿着北图库林戈尔断裂与谢林津-斯塔诺夫造山带变质基底的乌尔康块段为界;南图库林戈尔断裂和帕乌康断裂为其南界,由这两条断裂将它从额尔古纳-马门地块、图兰-张广才岭地块及苏鲁科构造带分开。在东部蒙古-鄂霍次克带沿着吉戈达兰断裂被更年轻的锡霍特-阿林造山带叠覆。
蒙古-鄂霍次克带可划分为古生代时期和中生代时期的两个构造阶段。
古生代的构造组合分布于乌德-尚塔尔、兰斯、图科辛、杨康-图库林戈尔、谢列姆得仁-开尔滨及尼兰等地。下部最完整的古生代构造组合为巨厚的火山岩-硅质岩层、火山-硅质-碳酸盐岩岩层或者是火山岩-硅质岩-陆源岩层;上部主要为砂岩和粉砂岩,往往形成复理式型的巨厚岩层。在乌德-山塔尔和兰斯带中古生代组合为二叠纪,在其内广泛分布着粗碎屑岩,不同部分的硅质岩常有铁矿和锰矿共生。在陆源岩和火山沉积地层中见有文德系、寒武系、下奥陶统岩石的滑塌岩和磨拉石层。
中生代的(三叠-侏罗纪)构造组合为各种不同大小的岩片,其中较大的岩片为乌尼亚-巴姆带,乌力帮带、梅瓦强带和欧梅里斯带。在门河上游的源头,即在中生代构造物质组合里诺利亚地层开始的地方,见到其与古生代的构造组合地层的构造不整合。中生代构造组合地层岩石组合成分常为千篇一律的陆源岩层(包括浊积岩),有时含有很少量的基性成分火山岩和硅质岩的层状体。蒙古-鄂霍次克带上的不同部分其褶皱构造形成并不是在同一时期里完成的。二叠纪地层为似磨拉石建造。在兰斯带内在其剖面上见有酸性成分的火山岩。地层褶皱发育是其构造特征。与海西期造山作用相联系而形成了深成侵入岩为上伊特马金闪长-花岗岩组合及费余里什托夫纯橄榄岩-斜辉石-辉长岩组合。覆在褶皱构造上的乌德-尚塔尔和兰斯带、塔罗姆和乌德坳陷的中生代地层均属于浅海陆棚相(罗格诺夫等,1999)。
(6)阿金缝合对接带(Ⅱb6)
该对接带沿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该带由构造混杂岩(蛇绿岩、硅泥质岩、各种岩类的构造岩块等)、增生杂岩(增生楔)及高压变质带、花岗岩带等构成。时代为泥盆纪、三叠纪。
(7)沐河上叠构造盆地(Ⅱb7)
位于研究区东中部沐河地区。盆地生成于华北、西伯利亚两板块碰撞对接(造山)后的伸展构造阶段的石炭-二叠纪。盆地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碎屑岩类岩石组合为砂岩、硬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板岩、大理岩、结晶灰岩、砂砾岩、砾岩,夹有煤层。火山岩类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岩组成。早期主要为安山岩、凝灰岩、凝灰熔岩、英安岩等,局部见火山角砾岩;晚期主要为流纹岩及流纹质凝灰岩夹中酸性凝灰岩,局部见火山角砾岩。与其相伴的花岗岩浆作用强烈,于二叠纪末发育了规模巨大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
4.2.2.2 华北板块的构造增生带(Ⅰb)
华北板块的构造增生带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阶段的产物。
(1)贺根山混杂岩带(Ⅰb1)
该带由蛇绿岩、硅质岩、硅泥质岩等组成的构造混杂岩构成。著名的贺根山蛇绿岩即呈构造岩块位于泥盆系泥鳅河组和二叠系之中。带内见有高压变质带中特征岩石蓝闪片岩。该带沿贺根山断裂产出,受动力变质作用强烈,带内东西向北倾逆掩断层发育。
(2)索伦-贺根缝合对接带(Ⅰb2)
对接带沿贺根山断裂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该带由构造混杂岩(蛇绿岩、硅泥质岩、基性-超基性岩及各种岩类的构造岩块等)、增生杂岩(增生楔)等构成,其形成时代为泥盆纪。
(3)吉中上叠构造盆地(Ⅰb3)
仅于研究区东南角见有小面积出露。盆地生成于华北、西伯利亚两板块碰撞对接(造山)后的伸展构造阶段的石炭-二叠纪。盆地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陆相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其沉积岩类岩石类型为砂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页岩、泥岩、砂砾岩、砾岩,夹煤层。碳酸盐岩类岩石类型为灰岩、砂屑灰岩、泥晶-亮晶灰岩、角砾灰岩、砂质灰岩、结晶岩灰等。火山岩类为一套发育的中酸性火山岩,岩石类型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岩、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及其凝灰岩、流纹岩及其凝灰岩。相伴生的侵入岩为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
(4)林西上叠构造盆地(Ⅰb4)
位于研究区西南部边缘西林-乌兰浩特一带。盆地生成于华北、西伯利亚两板块碰撞对接(造山)后的伸展构造阶段的石炭-二叠纪。盆地地层为一套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其沉积岩类岩石类型为砂岩、杂砂岩、细砂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钙质砂岩、板岩、页岩、砂砾岩、砾岩、凝灰质砂岩,局部见有硅质岩,夹煤层。碳酸盐岩类岩石类型为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灰岩、砂质灰岩、结晶灰岩。火山岩类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岩石类型为安山岩,凝灰熔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英安岩,及流纹岩。相伴生的侵入岩为石炭纪、二叠纪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及碱长花岗岩。
4.2.2.3 滨太平洋构造带
(1)上黑龙江坳陷(Ⅲa1)
位于上黑龙江地区,呈东西向展布。由侏罗纪陆相碎屑岩建造(据称局部见海相地层)和少量的火山岩建造构成。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页岩、泥岩、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砾岩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夹煤层,局部见薄层灰岩。火山岩岩石类型以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凝灰(角砾)岩、英安岩及其凝灰岩为主,流纹岩类少见。坳陷内侵入岩不发育。受构造作用其内断裂构造发育。常见走向近东西向北倾逆断层发育。在漠河地区,泥盆纪地层作为推覆体被推覆于侏罗纪地层之上。
(2)布列亚坳陷(Ⅲa2)
布列亚坳陷坐落于结雅河流域,出露于研究区内的为结雅坳陷的西北部分。坳陷形成于白垩纪(可延续至古近纪),沉积高峰为晚白垩世时期。组成地层总体为含煤-油气细碎屑岩建造沉积。岩石组合为以泥岩、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及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砂岩、砂跞岩组成,有时可见卵石一砾石薄层。坳陷以含油气为其特征。近年,已在坳陷西北部找到了油气田。
(3)松嫩坳陷(Ⅲa3)
松嫩坳陷坐落于松花江、嫩江流域。坳陷形成于白垩纪(可延续至古近纪)。组成地层为含油气细碎屑岩建造沉积。地层以泥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粉砂岩组合为主,见有砂岩、砾岩薄层。坳陷以含丰富的油气为其特征,大庆油田即产于其内。坳陷中央主要沉降地区是近南北向地堑式坳陷。其底部相当宽,两侧陡峭,受断裂控制。地堑中部是大庆长垣。盆地东部是从公主岭-扶余形成的长垣隆起及青岗隆起之间的沉降带。基底是在上述背斜构造之下,呈穹状,顶部平缓,西翼陡峭,受断层控制。松嫩坳陷的油气田多分布于此。
(4)海拉尔盆地(Ⅲa4)
海拉尔盆地位于呼伦贝尔地区。据物探、重、磁资料,盆地东缘和西缘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该盆地于白垩纪大幅度坳陷而成。盆地下部为下白垩统火山岩,上部上白垩统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砾岩夹煤层和油气层,顶部见一套红色地层。盆地沉积物厚度有北薄南厚的趋势,北部为湖沼相,有工业煤层,已开采;南部为深湖相,可能对生油有利。
(5)北大兴安岭火山岩带(Ⅲa5)
其为著名的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一部分。岩带由陆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构成。带内火山岩系具有两个火山喷发(溢)旋回。旋回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溢)为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及少量安山岩;中期为安山岩、英安岩及其凝灰岩;晚期为流纹岩及其凝灰岩。表现为一自老而新,从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完整的正向火山喷发(溢)旋回特征。在此旋回之后的晚白垩世晚期,发生了一次不完整的火山喷发(溢)旋回。该旋回由单一的玄武岩构成,没见到中性-酸性火山岩。带内火山岩属偏碱性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火山岩以富碱多硅为其特征。占本带岩石比例很少的碎屑岩主要为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砂砾岩等。
2023-06-1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