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现象分析

关于中国各种民俗现象的分析,最好关于几种现象的着个分析,是好是坏的理由... 关于中国各种民俗现象的分析,最好关于几种现象的着个分析,是好是坏的理由 展开
 我来答
比翼春风吹牛b
推荐于2016-05-01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观照
对于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许多人来说,民俗文化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座的各位自愿在这里接受民俗文化和礼仪知识教育,本身已足以说明各位礼仪知识的觉醒。对于诸位来说,不管以前是否了解文俗文化,有两点应当而且必须明确:其一,民俗文化不是远古时代的残留物(SURVIVAL),即古文化的遗存,而应该把民俗文化看作是古文化在当今的延续或传承,因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能成为民俗事项。我们在研究民俗文化时,较多地涉及古代民俗礼仪,这种古代民俗文化,应当看作是古代人的生活相,即古代人的现世生活。其二,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各位的求知意向,决定民俗文化这门课程不能过多地阐释民俗学理论知识,而着重解析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俗事项。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助于各位对民俗礼仪的把握和在今后的礼仪礼宾工作中起指导、提示作用。

因此,必须明晰,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奔波的人们,也时时实践着、体验着、传承着各种民间礼仪。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要赶时髦,因为我们的生活在发展。同时,中国人是一个重人情、重团聚的民族,我们都喜欢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同享欢乐。我们谁也不能免俗。

中国民俗文化-“福”字倒贴与传统心态
各位是否留心注意过,每逢过年过节,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有些地方传承着这样的习俗:在菱形的红纸上写着一个大“福”字,倒着张贴,以示“福到了”。这一习俗,反映着我们民族的传统心态——求福避祸,趋利避害。

“福”字在汉语词汇中,作为“祸”的对立面,是个喜庆词。古人把“全寿富贵”称为福(《韩非子、解老》)。在民俗文化中,人们一向把“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人们称生活美满、万事如意的人为“福人”。“福台东海长流水,寿的南山不老松”是旧时祝寿时广泛采用的对联。古时把酒称为“福水”,把女子行礼称为“万福”。称天国神仙住的地方为“福地”。送旅人上路常用“一路福星”。“福星高照”以示吉安。用福字作人名、地名、商标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可见“福”字渗透到民俗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众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有福就有祸。祸在生活中成为不幸、痛苦和灾难的代名词。工作生活中出了纰漏或偏差,我们称之为“闯祸”。因言语不慎而招致麻烦或不幸,被称为“祸从口出”。由于内部纠纷而引起的祸患,人们称之为“祸起萧墙”。在古代甚至把女子视作一切不幸的根源,将女子称为“祸水”。

为什么长久以来人们流行着倒贴“福”字的习俗,又为什么人们在虔诚地祈求福星高照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躲避一切祸患和灾难呢?让我们简单地看一看形成这种传统心态的原因吧。

我们知道,在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的远古先民面对着大自然,常常流露出无可柰何的心理。在现实无力回天的困境中,人们转而求助于冥冥之中的保护神,祈求通过神力征服自然。原始宗教思想由此而产生。实际上,美妙的宗教天堂终究是一个幻影。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贫苦百姓由于科学的不发达,生产力低下,而终年在悲惨凄苦生活的漫漫长夜中挣扎。在此情形下,福就成了人们心灵上苦苦追求的最后一线希望。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渴望平安幸福。人们为了让子孙后代享福,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不惜当牛做马。为了来世享福,人们可以终日受煎熬,也要捐钱修庙,筑桥铺路,行善积德。历代统治者也利用民众的这种求福避祸的心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福”所产生的民俗伟力,客观上稳定了一代又一代贫苦百姓,使他们忍辱负重,不敢铤而走险。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福的这种传统心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积淀为小生产者,特别是手工业者、商人的稳固的文化心理,都市市民也深受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时时呈现在我们的民俗生活中。

参考资料: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6%B0%91%E4%BF%97%E6%96%87%E5%8C%96#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