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孝公为何敢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呢?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得不变法以图强国之道,以及秦孝公本人的政治理想和商鞅的个人能力,都是其能够重用商鞅的商鞅的主要原因。
第一点方面: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趋不得不变法以图强。
当时正处在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大前提下,各国早已开始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力。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而当时秦国旧贵族势力庞大,其变法进程缓慢以至于与其他诸侯国国力相差甚远。如果不进行变法,改革那么将有亡国的危险。
尤其是在经历了两次对魏国的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将河西地区割让给魏国一求和解的事情。致使秦国国力更加衰败随时遭受其被他诸侯国灭国的危险。而魏国经过变法,改革国力强盛,让秦国看到改革的巨大作用后有了变法改革的想法。
与其说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实是他不得不进行改革因为不改革毁灭国,但进行改革,可能会是国力强盛,实现他的政治目标。
第二方面:秦孝公本人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并且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因此力图变法强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实习慧眼识珠,果断任用商鞅,使秦国国力强盛起来。
刚刚继位的秦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而商鞅的变法,刚好银河秦孝公的需要为其提供治国,强兵之策,因此他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第三点:商鞅个人能力出众。
在改革初期商鞅通过“舌战群儒”,说服秦国大臣接受其变法思想,而后又以“立木为信”获得百姓支持为变法顺利进行做铺垫。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为变法顺利实施,于是在朝堂上进行讨论变法事宜这时以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但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就这样商鞅通过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的“法古”“循礼”这些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立木为信
商鞅在变法法令做出之后,并没有急于发布,因为害怕担心老百姓不相信他,于是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并贴出告示告示写道: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但没有人敢来搬动。
于是商鞅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木头的的给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
而此事易经传播在秦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并且大家都开始相信他所说的,他通过这件事获得百姓的信任,为其变法法令,顺利推进打下基础。
最后一点:当时秦国国力衰败随时有灭国危险危险,迫不得已进行变法。
当时的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并且经历多次战争,国力衰弱,军队战斗力下架因此被中原各诸侯国排除在外,不能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并且被诸侯国相对待夷狄一样对待。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