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我来答
在胭脂山看灌篮高手的庞统
2020-12-27 · TA获得超过5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30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53.5万
展开全部
中国文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这当然不是指中国人从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模仿了几句“大大的”、“统统的”、“米西米西”、“死了死了的”之类洋泾浜鬼子话。绝非那样简单可笑。中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改革革命,科学教育,……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上超过日本。
一、语言文字
早在1915年,一位署名“将来小律师”的作者在一本《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说,自戊戌变法以后,日文行于中土,列举流行的新名词五十九个。有少数除了历史题材的作品中还能见到,如支那、哀啼每吞书(哀地美敦书)之类,现在已不大使用。但绝大部分我们至今还广泛的使用着,并且早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试想,如果我们象“抵制日货”那样,拒绝使用这些日本词语,中文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大律师、代价、让渡、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各各、法人、重婚罪、经济、条件付之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
这还是民国初年的粗略统计,实际远不止59个。如果现在再来做这项工作,结果会更令我们惊叹。如:干部、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简直俯拾皆是。“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中国以前叫“资生学”、“智学”和“群学”,——听起来这倒是象“日文”,但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中文。这些“日”常用语,有些其实是中国古代既有的名词,日本人将之赋予新意使用,遂成规范。而中国拿来,也易如反掌。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初始自称“造反”,陈少白拿了一份日本报纸给他看,云“支那革命党孙文”,孙抚掌曰:“好,好!自今以后,但言革命,勿言造反。”还有“经济”一词,原意为治理国家;如今谁还用“经济”来“治理国家”呢?早就专门用“政治”了!
农业百科老赵

2020-12-27 · TA获得超过83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34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62.9万
展开全部
如果说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概括是“反哺”,那中国文化就可以概括为西方文化的“养子”了。然而,中国 文化里,当别人的爹是一件占便宜的事,被别人当爹是吃亏的事,所以很多人选择性的使用标准。中国现在可以称为“文化”的东西,绝大多数来源于西方。 戏剧,电视,电影,体育运动,报纸,广播,大学,各种研究会,等等等等,你都能看出它们和西方的关系如此紧密,而中国古代只能找出它们的近亲来。如果要给它们找个“爹”,只有西方文化才有资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蛮子的人文历史观

2020-12-28 · 喜欢人文历史,希望能和同道中人互相交流
小蛮子的人文历史观
采纳数:1258 获赞数:316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我们近一百年来接触西方很大程度是经过日本的转手,甲午战争后,中国派了大批的赴日留学生,我们现在用的名字比如“哲学”、“干部”等等很多都是从日语里翻译过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