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列宁格勒包围了10万德军,为何没能围歼?
苏军在列宁格勒包围了10万德军,为何没能围歼?
在历史上你知道苏军在列宁格勒包围了10万德军,为何没能围歼吗我们一起来聊看吧。
战争爆发以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按照“巴巴罗萨计划”进攻列宁格勒,尽管在最危急的时候,“救火队员”朱可夫阻止了德军攻势,但并未彻底消除危险,德军还是对该城形成了三面包围,仅有拉多加湖的一边与外界保持着水上联系二战苏德战争进入到第三个年头,1944年初,战场形势完全向有利于苏军的方向转变。在1943年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的伟大胜利后,德军全线进入防御态势。
随着德军“台风行动”的实施,德国元首也加紧了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命令勒布元帅出动全部约2个军的机动部队,绕道东南进攻150多公里外的季赫温,不仅摧毁了为该城提供物资的供应基地,而且彻底切断了通向拉多加湖的铁路干线。相对德军的情报收集,苏联的谍报工作更为有效。在战场,活动在德军后方庞大的游击队,不仅执行敌后破坏行动,而且还担负着查明德军部署和动向的任务,而苏联民众更是提供了德军驻地的兵力、行军路线,这些情报的准确性往往更高。
而对于苏军和斯大林来说,列宁格勒的解放和解困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德军闪击行动从北到南平推进攻时,北方的列宁格勒、中路的莫斯科以及南方的斯大林格勒自成一线,这三个城市不仅是苏联的经济和工业中心,更是苏联军民心中的圣都和红色故都。尤其是列宁格勒作为苏联十月革命的象征,更不能落入德军之手。尽管得到了一些给养补充,这些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守城军民的需要。列宁格勒城内被迫实行了配给制,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8两面包,儿童、病人和公务员只能得到4两面包。但是,列宁格勒军民不畏困难,每天仍有45000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工人们在德军的炮火下坚持生产。全城军民步步为营,铸成了一条攻不破、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苏军预感到德军要突围,不仅对其集结地域发动了猛烈炮击和空袭,而且加强了该地区的防御,党卫军第3师经过苦战16天,终于打开了一条宽4公里、长40公里的狭窄通道,苏军试图围歼德军的一切努力“泡了汤”,并为此损失了24.5万人。性的俄罗斯民族一向厌恶防御,更热衷以有力的攻势达成防御的目的,正所谓“积极防御”战略。作为指挥西南战略方向的铁木辛哥,更是表现出积极的“进攻精神”,提出进军第聂伯河中游,将其正面准备进攻的德军一举击溃。在强大的航空兵和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苏军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战斗。由于苏军占据着天时地利和兵力的优势,德军毫无还手之力,经过三个阶段的反攻,苏军于3月1日结束战斗,德军被赶出了列宁格勒至诺夫哥罗德地区,苏军还将战线推进到距离列宁格勒近三百公里的距离。
经过以上大概的了解你都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