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正在热播,是不是能唱高音的就是实力歌手?
我个人觉得能唱高质量高音的才是实力歌手。如今的音乐选秀或者说音乐竞技类综艺节目可以说是越来越多,就拿《中国好声音》来说,导师时常会发表一些专业的言论,比如说你唱得有多高多高,或者说唱法和风格一类。
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大多数的选手,都擅长高音,并且乐于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高音,并且大部分的导师其实在听到高音唱得很好的选手的时候,都选择了转身。这难免让观众产生困惑,尤其是一些声嘶力竭的高音,或者说一些难以理解的高音,依然得到了转身,难道说高音唱得好就是唱功好吗?
高音很重要,但是质量更重质量高音很重要,但是整体性更重要。高音是上限,整体性是下限。非科班出身的张韶涵,凭借着《我是歌手》的G5高音《阿刁》成功逆袭,再度重回商业巅峰。
张韶涵的G5,就是典型的低质量高音,强混能力不足,听觉偏向刺耳,内容度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她的强混能力不足,导致声压过低,过于尖锐。第一点,她的音高不高?高,G5已经很高的,但是质量不过关。
第二点:整体性不足。张韶涵低音能力颇有局限,最低音是G3,而且G3-C4的听觉上还是有胸声过载,此外张韶涵的音准、乐感都有一定欠缺,导致风格过于单一。总体性不足,个人实力只是T2。
质量高音是衡量唱功上限的标准一个歌手的实力等级,会有对应的能力要求,而高音就是最高难度的要求。同时,高音也是拓展一个乐坛音乐作曲能力和音乐丰富度的重要维度。就好比,欧美乐坛拥有三个八度的可听性,那为啥我们华语乐团只有两个八度的丰富度?
对于歌手而言,高音能力对于歌手就像昙花一样,众多歌手为了他而倒嗓。究其原因,是在于高音能给与的极致听觉感受和扩大流行音乐丰富度。这正因为如此,高音能力才如此珍贵。质量高音对于歌手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上是高音的重要性。但是能唱好高音,并不代表就是实力歌手。整体性能力,更为重要。
林俊杰为代表的流行性听觉,是华语乐坛越发进步的一个维度。自从张雨生让华语乐坛感受到C5的听觉魅力后,在整个华语音乐的作曲上,头部作曲人开始变得大胆。譬如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三人,开始大量使用G4以上的音高。这在当时的华语音乐圈内尤其是HK乐坛,是十分罕见的。
HK乐坛的流行音乐,不论是四大天王还是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等人,都是谁十分局限在G4上下波动,这种G4以下的唱法,建立起了无数的平易近人的歌曲。这也是他们的歌曲传唱度较高的原因。即使现在,依旧有着大量非音乐专业的听众,将张学友当成华语乐团的唱功标杆。
但是时代一直在进步,不论是周杰伦的《发如雪》E5,还是王力宏的《唯一》D5,以及林俊杰的《不为谁而作的歌》High C。观众的听觉上,开始越来越和国际音乐维度拉近。重要的是,这种质量高音,能让音乐受众在live时感受到高音带来的听觉震撼,开发出本该正确的音乐欣赏力。
高音能力,大部分歌手都有,但是质量高音,真的是凤毛麟角而质量高音能推动起更为大胆和丰富的作曲。high C的普及,是在《死了都要爱》之后才让普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分水岭。在过去几十年之中,华语音乐的音高,大都是在C3-G4之间,这个音高程度,是人类之中最舒适、最大众、最适宜的频率位置。同样在专业度上,他也是最重复、最缺乏丰富度的音域区域。
这样有问题么?大众喜欢听不好么?当然有问题,千篇一律的泛滥,会造成音乐内卷,作曲抄袭成灾,而听众的音乐审美毫无提升。会造成华语音乐无法突破,继续成为欧美音乐、日韩音乐的附庸。
当四大天王的时代被周杰伦四人盖过去时,自然引发出更高的审美需求,华语乐团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而高音能力,就是流行音乐最好的方向。综上所述,质量高音依旧是衡量实力歌手的硬性指标,也是华语乐团音乐听觉性进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