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边塞诗有哪些代表作品?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恕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说明】
本篇是岑参边塞诗中的代表作。诗中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风头如刀和滴水成冰等西北边境的自然风光,用以衬托军情紧急和纪律严明的快速行军,从而显示出唐朝军队在反入侵战争中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心。全诗充满激昂慷和乐观豪迈的浪漫主义情调。
全诗可分四部分。开篇至"随风满地石乱走"是第一段,侧重于描绘塞外风光。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诗笔,通过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把西北边境上的莽莽黄沙和大风大冷的情景写得十分形象具体,造成一种严峻而又磅礴的气势。
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汉家大将西出师"是第二段。这一段交待了出征的原因和战争的性质。诗人指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被迫的,是反侵略的,因而是正义的。这三句诗是全诗的关键,它把全诗的立意提高到保卫祖国这一思想高度上来。
从"将军金甲"到"幕中草檄"是第三段。这段是行军生活的正面描写,是全诗的重点。诗人把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色和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巧妙地结合起来。保卫国土的崇高感情,激发将士们克敌制胜的勇气,行军途中的种种困难,自然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诗人描写在沙石飞扬、风头如刀、奇寒奇黑的夜里,有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顶风冒雪,奋勇前进。通过"戈相拨"一句,把夜行军的声势和气氛点染出来,很有生活气息。这是全诗的传神之笔。诗人没有写正面拼杀,但通过紧张的行军场面描写,预示着激烈的战斗必将到来,而且必将获得全胜。
最后三句是第四段。这一段是诗人的祝愿,也是广大战士的坚强信念。有了这样一支军队,"虏骑"必然望风而逃,不敢短兵相接。正因为如此,所以"献捷"一句才说得分外肯定。这一段是前面三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诗在艺术上,独具匠心,很有特色。首先,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加以集中描绘,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紧紧围绕,"出师西征"这一中心,着力描写"边塞苦寒之地"的风雪严寒。只要一读到"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样的诗句,即使不知走马川的具体地点,也可从形象的描绘中了解到,这样的自然风光是其他地区所罕见,而为西北边塞所特有。"将军金甲""幕中草檄"、"马毛带雪"等句,又把行军生活描画得鲜明突出。
其次,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是夸张,用于写景,"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也是夸张,用于抒情。有了这种夸张手法,才本质地表现出戍边将士的生活特色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