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俸禄很低,为什么还有人抢着买官呢?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花大价钱买的起官的人会在意那点官员俸禄吗?
很显然,他们不是奔着钱去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是哪些人会去买官呢?肯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绝大多数都和“商”挂钩,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大背景下,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极低的。
当一个人有了经济实力,不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谋求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是“学而优则仕”。
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是每一位读书人或者说每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但是在古代能够读得起书的人不多,能够读出成绩、通过科举金榜题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当正规途径走不通的时候,“有钱人”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除了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原因外,为自己的生意、家族提供荫蔽也是他们买官的一大目的。
其次,还有一个客观环境的因素。
有“买官”的需求自然就会有“卖官”的市场。
在政局不稳、吏治混乱的时代,买官卖官是常态,但是在政治清明的朝代,这种现象依旧会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制度叫做“捐资入官”
这一制度在我们熟悉的大唐盛世之中也是存在的,甚至还有根据文化程度来决定收取银两多少的详细规定。
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需要运转,朝廷需要开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来支撑。
这一大环境是买官现象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
比如清朝末年的晋商、徽商,是朝廷十分倚重的存在,甚至需要问他们“借钱度日”。
当然了,朝廷不是傻瓜,自然不可能将重要岗位通过买卖送到这些人手中。
所以,绝大多数人买到的官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品阶很低的闲散官职。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