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刚过,如何调养身心?中医师提醒:防暑,健脾,重养心
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古代医典《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每一个节气有着不同的气候,那么对于人体就有着不同的 健康 管理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经典研究所 提醒您:在当前这个时期, 衣食住行应该注意防暑、健脾、养心!
一
防暑热,缓情绪,忌倦怠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应 调节情志,舒缓心情,避免烦躁、发怒 ,以顺应夏季炎热的气候特征。
平日注意消暑解渴,泡一杯清茶或菊花茶、荷叶茶,既补充水分,又清热解暑。
可以 听舒缓的音乐 , 在安静环境下专注地思考问题或放松小憩 ,不仅有助于凝神静气,更有助于舒缓烦躁情绪,达到“形与神俱”的良好状态。
夏至之后逐渐高温高湿,人们出汗增多,体力消耗较大,常觉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
可适当早起,睡好“子午觉”,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中午睡会儿觉。
活动锻炼 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 。当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应减少户外活动。
选择 游泳、八段锦、太极拳、慢跑、有氧操 等,进行合理运动,强身健体,防病于未然。
二
健脾气,防湿邪,忌贪凉
夏至时,人体气血外张,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大部分情况下, 优先选择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而不是油腻食物、高汤进补以及大鱼大肉。
在烹调方面注意 清淡、少油、少盐,多蒸煮、少煎炸 ,以起到调理脾胃作用。
《内经》说“春夏养阳”。要 适度保暖,尽量减少或避免食用冷饮 ,呵护脾胃阳气。
天气渐热,人们经常着装过于单薄,身处过低温度的空调环境,还会肆无忌惮地吃冰淇淋、冰西瓜、冷饮。
这些做法往往容易损伤脾阳,导致湿邪停滞,常常有 胸闷恶心、腹泻便溏、疲乏无力、胃口不佳、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舌苔厚腻 等表现。部分女性还会伴有 月经不调、白带增多 等症状。
因此 养生 应注重 除湿健脾 。
饮食调理可以吃一些 芳香健脾化湿之品 ,宜采用 淡补、清补原料 ,如黄瓜、藕、豆腐、米仁、山药、莲子、丝瓜、冬瓜、绿豆、西瓜、甘蔗、梨等。
三
重食疗,调静息,养护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通于夏气。
中医有“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的讲究。 夏季是养心护心的重要时节。
心属火脏,夏日炎炎, 饮食应清淡,生冷、刺激及油腻食品均不宜多吃。
我国素有“ 冬至饺子夏至面 ”的说法,夏至暑热难耐,机体营养随汗液流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可以 适当选择凉面等面食 ,凉面可以降火开胃,促进食欲,同时面食能够补充淀粉、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黄瓜、苦瓜、冬瓜、丝瓜、西瓜,都是 消暑开胃、清火利湿 的好选择。
但也要注意“夏不欲穷凉”。不能过食生冷以防耗伐生发之阳,从而做了“湿”的帮手。
心气通于夏季,五味之中,苦味入心。
饮食可以适当清热 ,比如 苦瓜 等苦味食物,避免过咸、过甜,也可以选择 绿豆汤 消暑。
但需要注意的是, 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的人群不宜多饮多食清热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