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
展开全部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
摘 要: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现代英语教学;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手段
1.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2.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一)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转引自张献臣,2007:2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
(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刘硕,2003:1)
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例如,应尽量在日常教学中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交际情景的创设在对话课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J. S. Bruner )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 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摘 要: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现代英语教学;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手段
1.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2.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一)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转引自张献臣,2007:2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
(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刘硕,2003:1)
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例如,应尽量在日常教学中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情景,便于学生在口头上和笔头上运用所学的语言。交际情景的创设在对话课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J. S. Bruner )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进入感官进行选择,转化,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 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