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摘抄及赏析

 我来答
草慧恒1
2022-07-01 · TA获得超过57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3.6万
展开全部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摘抄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变色龙》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

  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便来断案。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无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

  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

  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

  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

  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

  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

  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为我所用。

  他们这一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吗?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它没有风花雪月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极其简练、锋利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灵魂丑恶,面目可憎,看风使舵的沙皇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着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

  《变色龙》使我了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

  理解以奥楚蔑洛夫为代表“变色龙”似的政府官员正是这种黑暗统治的产物。

  《苦恼》

  《苦恼》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

  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代。

  由于七十年代兴起的“民粹派”采取暗杀手段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未能推翻专制制度,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绝望情绪。

  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庸俗习气。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贫苦不堪。

  契诃夫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群众思想的麻木,以深广的忧愤投入创作。

  他除了用讽刺的批判的笔触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的作品外,还写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诉造成小人物不幸命运的社会的黑暗。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

  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

  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于是他向马诉说他的心里话。

  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

  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

  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

  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

  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

  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

  他的生计也很艰难。

  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

  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

  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

  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

  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

  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

  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

  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

  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

  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

  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

  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

  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

  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

  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

  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

  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

  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

  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

  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这既是客观写实,也是主观移情。

  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的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

  一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者在作品中,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

  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烦和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形成强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马的凄苦相对双,形成相互间的一种比衬,更显示出人马相同的悲苦命运。

  最后姚纳与马相依为命,更加比照出姚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具有强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二是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精当简练,毫无见长罗嗦之感。

  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

  三个青年的对显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

  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

  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结、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愁苦的心情。

  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内涵的细节描写。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曾就契诃夫小说赞叹道:“简直无法理解,从一篇如此简单、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贫乏的小说中,怎么弄到最后竟会浮现这样不可抗拒的深刻庞大的具有人类意义的思想……我深受震惊,无限神往……您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力士”。

  (《契诃夫作品、书信全集》第8卷第92页)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见大,平淡中见深刻的出色的细节描写。

  《苦恼》中没有巨大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

  它的整个故事都建立在马车夫想找人倾诉儿子死了这一细节描写上。

  但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怜的心愿却折射出整个社会遭遇和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姚纳对马倾诉衷肠的细节描写,更是强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题,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惊和长久的回味。

  此外,以二十个戈比坐一趟车既写出了三个青年的耍懒,又刻画出姚纳为苦恼压倒而无心讲价钱;关于“娘儿们”的评价,写出了姚纳轻视妇女的传统思想弱点,以及当时小人物虽孤苦无援,但地位还在妇女之上的社会现实;这些都是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细节刻画。

  《套中人》

  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所中学的希腊语教师,他性格怪僻,思想守旧,行为可卑又可笑。

  他惧怕生活中哪怕是极微小的变动,凡是他认为脱离常规、违反法令的事,都使他闷闷不乐。

  他还盯梢、告密,全城的人都怕他,十多年来人们一直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当有人好心成全他与活泼开朗、爱唱爱笑的瓦连卡的婚事时,他竟忧心忡忡,彻夜难眠,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迟迟不敢求婚。

  "自行车事件"后,他被吓得生了大病,不久便一命呜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