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吼骂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爱发脾气的妈妈,建议看看这个故事

 我来答
浮冬城7613
2022-05-27 · TA获得超过87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7万
展开全部

上周末,我带着小宝去邻居家做客,刚好看见她儿子在罚站。小孩揣着碗,碗里还有一半的饭,他一脸不开心,邻居站在一边喋喋不休。

你的嘴是缺角了?还是存心要败家? 吃个饭弄得到处都是,你知不知道有多难打扫?”说归说,邻居的手指还一直指着孩子数落,孩子全程都低着头看着手里的碗。

看见我来了,邻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教,说这么多遍了,还是这样, 整一个就是猪脑子 !”

话刚说完,孩子就哭了,邻居更加火大:“你还好意思哭?我不就是说了你几句,又没打你,搞得好像是我不对似的!”

或许感到委屈,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受到情绪感染,小宝拽着我的袖摆,也泪眼汪汪的。

我看不下去,把邻居拉到一边:“算了,算了。”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小宝突然说:“妈妈,谢谢你”。

我很奇怪他的突然道谢。

儿子解释道:“小小好可怜,他妈妈不尊重他,骂他败家,还说他是猪头。”

妈妈,谢谢你从来没有这样骂过我 。”

那一刻,我心里不太好受。原来,只是这样,孩子便会对我们心存感激。

连孩子都知道,什么叫尊重,大人为什么还用语言暴力去羞辱孩子?

这些话语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言语、行为得体大方,行事小心稳重。如果有时孩子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或闯了祸时,父母便常常逞一时口舌之快,用讥讽、刻薄的语言,教训、挖苦孩子。

像小小妈妈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觉得,孩子做错事了,自己没有动手,不过是说教惩戒,算得上是慈爱父母了。

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粗暴的说教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会伤人,乃至杀人于无形。

我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一盆植物被活生生“骂”死了。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事情发生在阿联酋,实验者挑了两株生长情况一样的绿植。

给两棵绿植装上保护套,放在学校大厅里,每天接受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浇水施肥。

唯一不同的,是学生对它们的态度。

左边绿植被贴上标签:“ 这株植物被霸凌 ”。

而右边则是:“ 这株植物被褒奖 ”。

学生通过现场录音的形式,留下积极或消极的话参与实验,这些话每天在绿植“耳边”被循环播放:

左边绿植每天“听着”恶狠狠的辱骂。

右边的绿植每天生活在幸福的天堂。

在录音循环播放了30天后,被言语霸凌的植物,叶子枯黄,形态萎靡;而饱受称赞的植物,则生机勃勃、朝气十足。

语言暴力的威力有多恐怖? 无异于一场“谋杀”。

那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人身上会怎样?

一位参与试验的小女孩说: 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么我想人一定也会。

她说的很对。

语言暴力,完全可以把人也逼死,尤其是三观还未形成的孩子。

曾经微博做过一个调查:“你经历过哪些语言暴力?”令人惊讶的是,短短两天时间内居然收到了9万多条评论,其中有一半的评论都是源自各自的家庭。

我自己在小时候也曾被自己的父母每天:要你有什么用,你猪脑袋啊!这种言语挂在嘴边!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平均每天会收到432条负面评论,而孩子得到的正面评论每天却只有32条。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话语中,只有6%~15%的话语是积极和鼓励性的话语,而大部分却是具有消极和讽刺意味的语言。

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对孩子发脾气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儿,因为一不小心,犯错的人就从孩子变成妈妈了。对妈妈来说,发脾气是一瞬间,但是在“我已经忍你这个熊孩子很久了”的怒火攻心之下,容易做出一些伤害了孩子、自己也后悔的事。

这是很多妈妈的通病,一边对孩子说“我爱你”,一边冲孩子发脾气。

JuttaBauer的《发脾气大叫的妈妈》获得过德国每年一评的最高荣誉:文学奖,儿童绘本类金奖。作者是德国当代几个风格鲜明的绘本名家之一。这本书常被幼儿园、小学做为亲子互动主题,或被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拿来举例......

发脾气大叫的妈妈

一只可爱的企鹅孩子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它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可爱的企鹅孩子,不就是我们的可爱的孩子的化身?!)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早上确实是妈妈容易抓狂的时间,孩子磨磨蹭蹭,早餐凉了,上学上班快要迟到了!)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妈妈的吼叫吓得孩子魂飞魄散!?)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内心里充满恐惧的孩子确实容易神游!以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内心充满恐惧的人也容易贪食、过量进食,肚子像大海一样填不饱。)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内心里的恐惧、害怕还会让我们紧紧抓住某人或某物,形成病态互依关系。)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嘴巴在高山上,是否意味着孩子想喊又喊不出来,想表达又无法尽意表达?!)

我的尾巴呢? 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迷失在都市的繁华里?!)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这时一个大影子罩住了我。(孩子就像小企鹅一样,看到坏脾气、大喊大叫的妈妈就想逃走,可是,一个小小的小孩,他(她)能逃到哪里去呢?!想表达心声和需要,没有人听;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是还不够有经验和智慧;想展翅高飞,可是被妈妈爸爸挡住了去路......)

是我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开着大船来了。她已经把那些丢掉的部分给找了回来,并把他们重新缝好连上。(伤害了孩子然后再把伤口修补好?!毕竟,会留下满身伤痕! 而且,我们亲爱的小孩,不是卡通人物,摔不烂,打不死。他(她)是有血有肉、有感受有情绪、有理想有抱负、有无限潜能的人!)

最后找到了我的脚,这下全缝好了。(用自己的脚站立,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对不起!"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对我说。然后我们就开船回家了。(一句“对不起”,孩子就原谅了我们:“只要改了就还是好妈妈!”孩子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我们是否也能无条件地爱着(他)她?!)

这个绘本看似随意简单,却匠心独具。在轻松幽默之后,让人有一些无语。大人这样的“暴力”,纯粹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① 自卑

父母习惯性地责骂和否定孩子,过分强调孩子犯的错误而很少给予鼓励和认可,威胁、恐吓孩子,常常拿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等等。

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中,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我很差”的自我否定中,从而产生可能陪伴他们一生的自卑感。

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表示,由于儿时父母太过严厉,而产生了“权威恐惧症”,始终无法对自信地面对领导、老师。当他们到了恋爱的年纪时,却不敢接受那些优秀的人的追求,因为他们潜意识认为“我配不上这么优秀的人”。

几乎所有心理学理论都提到过,一个人在童年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认可,他们才能建立自我认可的大脑认知,长大后才会自信。

② 缺乏安全感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从小遭受父母语言暴力,没有安全感,导致自卑、恐惧,要如何自救?”他说小时候稍不如意母亲就开骂,甚至当着外人的面说“你有什么自尊”,于是从小他就与父母疏远,不曾有亲近之举,长大后亦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一度想孤独终老。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又会说:“至于吗?哪有你说的这么恐怖。”我的回答是:“至于!”不懂得如何去爱人的父母,又怎么能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因此,父母的影响特别重要。

③ 情感 表达障碍

“人是语言的动物”,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很多时候都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许多抚养者在生气时,会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这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和 情感 表达造成负面影响。

很多从小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并不能自然地向他人表达爱意、赞美、愤怒等主观情绪。不过脑海里倒是有很多毒蛇模式的表达方式。换言之,他们并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还有一种与之对立的情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几个伤害他们最深的词语:

这些戳进他们心里的词语,后来都一一变成了他们的凶器,以及,他们与父母恩断义绝的断情刀。

有个高赞回复是: 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父母欺负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孩子个子矮,力气小,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见识,没有心机,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住宅。

这个时候,父母摆出一副“ 我为你好 ”的姿态,强词夺理地对他们进行碾压。

父母一定会赢。

只要父母一句“我不要你了”,孩子就陷入了绝地: 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还能去哪里?我完蛋了。

一定要这样对我们的孩子吗?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 非暴力沟通 》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跟大家分享一下

1、避免给孩子下定义

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客观的描述孩子的行为结果。

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写作业?”

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更恰当的说法是,“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

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等原因,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分享感受

不少父母性子比较急,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打扫得不干净,就会对孩子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无疑是伤害了孩子感受,也许他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感受,“妈妈是想教育你勤劳,可是你打扫得不太干净,我就有点失望了。”

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是觉得妈妈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还是怎么样。

要是孩子就是懒惰不愿意做,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要就事论事不要胡乱职责、

3、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清楚对方感受后,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别磨蹭,大家都在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威逼。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反而继续慢慢悠悠。

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

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其实,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不要等到孩子受伤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来悔恨当初

母子一场,是百世修来的缘分,但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那个渴望我们拥抱的孩子。

与你们共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