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如何解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主题是“谦下不争”的道德,在本章中老子告诫人们要有一颗平等的心,不要因自己的私欲而去盲目的争。同时能将谦下和平等合二为一,有机结合应用于生活当中。这是一种非常难得宝贵的品质,拥有一颗平等的心才能够施人以粥,不争才不会成为“嗟来之食”,更不会因此毫无功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用江和海作比喻,小编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江和海都拥有能够海纳百川的特点。对此庄子也曾在文章中提到,老子能够传达大海的广阔胸襟,能够使老子关于江海的一些比喻更有深度、更富哲理。在第九十九章当中,老子也同样使用了江和海作比喻,借以说明互不相争的美好道德。庄子能够洞悉世间万物变化的哲理,他总是能将渺小的人置身于广阔无穷的世界当中。
再者老子在《道德经》中宣传海纳百川的胸襟智慧,主要来源于对星空的仰望和对于大海的深刻思考。此章的广阔胸怀,令古代无数君王幡然醒悟。“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老子解江海、百谷王来表现语言的穿透力,从中可以深思出老子的古代文明智慧。老子认为在人间当好一个贤德的君王,需要有如江海般广阔的胸襟、有谦下不争的美好品质,如此才能具有称王的资本。
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第三段中,老子把道赋予圣人的身上。这也说明无形无名无心无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性格特点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品质。如此才能够让君王们做到扪心自问无愧于子民,如此万民才能够心悦诚服。在第四段经文中老子提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意在表达不争的美好品质,这也是整部《道德经》所在宣扬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