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22-07-12
展开全部
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而使中唐成为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自大历至贞元中,唐诗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谷,呈现出一种过渡状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大历十才子”,他们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们的诗对社会的疮痍、民生的凋敝有所反映,但多客观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缺乏盛唐诗歌那种强烈浓厚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元结、顾况等,用风格古朴的乐府古体揭露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成为介于杜甫与元稹、白居易之间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
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此时的诗歌有所变化:
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
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一派由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都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在元白和韩孟两派诗人之外,柳宗元和刘禹锡标新立异,也是中唐时期优秀的诗人。
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而使中唐成为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自大历至贞元中,唐诗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谷,呈现出一种过渡状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大历十才子”,他们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们的诗对社会的疮痍、民生的凋敝有所反映,但多客观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缺乏盛唐诗歌那种强烈浓厚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元结、顾况等,用风格古朴的乐府古体揭露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成为介于杜甫与元稹、白居易之间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
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此时的诗歌有所变化:
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
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一派由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都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在元白和韩孟两派诗人之外,柳宗元和刘禹锡标新立异,也是中唐时期优秀的诗人。
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