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哪些内容呢?
1000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民间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它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关于《清明上河图》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所画的是清明节的繁华景象,所谓上河是指画面中的汴河,所有的船都在上游,所以叫清明上河图。另一种解释是,这幅画是在北宋的清明节期间画的。上河是指汴河。
作品以彩色丝绸长卷的形式出现,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法,将复杂的景物转化为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长卷。该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乡村,另一部分是市场。据资料显示,画中有814人,60多头牲畜,28条船,30多间房屋,20辆汽车,8顶轿子,170多棵树,衣着不同,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间穿插着个体的活动,市民的热闹场景。
亮点之一是船过虹桥时的忙碌场景。该桥全为木质结构,单拱横跨汴河,其前身没有柱子支撑,是船只通过的危险面柱。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革新,挽救了无数经过汴河的商船,间接支持了北宋王朝的GDP。整个画面注重情节,构图密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笔墨和构图都极为巧妙,作者的绘画基础非常艺术。他对各种社会形态的描述丰富而正确,处处引人入胜。不愧为传世名画!
这幅画对研究宋代人们的城市生活、民俗风情、交通、建筑等都有很大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此前,故宫博物院宣布,为庆祝2020年紫禁城建立600周年,将在清明节期间第五次展出江山图。我不知道今年当前的全球形势是否会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地继续下去。目前还没有特别的通知。如果有展出,你愿意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