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有和言论

 我来答
家刀唱吹1s
2022-05-22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8万
展开全部
刘光第、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维新变法实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鸦片战争失败,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然而如何变?变什么?是对旧体制实行根本性的改造还是作枝叶的调整,这是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与其以前各种政治人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康有为明确指出:“争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上清帝第六书》)由此他认为洋务派所谓的“新政”只是枝叶皮毛之变,最多算是“变事”,称不上“变法”.这种不从根本上寻求社会问题解决的做法,“徒糜巨款,无救危亡”.(《上清帝第四书》)只有革尽旧俗,一意维新,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救中国.而所谓从根本处转变中国的社会,就是以日本为榜样,全面改进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即对“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戊戍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维新变法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四条.一是运动的主体力量是知识分子.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多为举人出身,同洋务运动主要由官僚军阀操作相比,维新变法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推动者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可以说,维新变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一种社会政治力量来推行的运动,这使得该运动具有思想启蒙意味.二是运动的阶级基础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制度促进自身发展而进行的思想运动.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梁、严、谭等的阶级角色实际上正是开始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力量的代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变法维新主张,最终是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突破封建桎梏,打开发展道路的利益需求服务的.所以说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三是运动的宗旨和性质虽不乏直接的经济学目的,但其政治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色彩却更知强烈和突出.换言之,同以“自强”、“求富”为内容的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的着重点更偏于针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改良和意识形态批判.如康、梁组织的“强学会”的政党性质,以及《时务报》等新报刊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大胆抨击等等,都是这一性质的改良和批判.显然,从世界历史的普遍趁势看,这样的运动所标志的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启蒙运动.四是运动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变法借以推行“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进化论”;借以反对专制制度的“民权”、“民主”思想;借以反对“人治”传统的“法治”;借以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新教育思想,以及康有为的“大同”学说、谭嗣同“仁学”体系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博爱意识等等,无一不源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体系.这一点尤为清楚地表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现代启蒙性质.上述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由戊戍变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运动,政治运动、社会思潮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前后有许多不同,但就其追求民主、科学、自由的目标而言,并无大多的本质差别.
维新变法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学术根本性变革.除了康有为自甲午战败后接连六次上书、直接促成光皇帝以明治维新政体模式推行维新变法,由此演变为政治变革外,在学术领域,严复一马当先在甲午之战的深刻刺激中提笔中翻译《天演论》,将西方的进化论阐述为“物竟天择,优胜劣败”的警示,使整个中国震聋发聩、民气为变,在世界观层次上将数千年“天不变、道亦不变”纲常名教的牢笼炸开了缺口、严复随后又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权界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英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逻辑学者作.梁启超在戊戍后流亡日本,更是“广搜日本书而读之”、“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尤须一提的是,由于通过变法看清当务之急在于效法日本从根本处着手,在思想、学术层面吸收西学,中国知识界在20世纪初兴起了大规模赴日留学热潮,东渡学人逐年增加、介绍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思想的书籍以日本为渠道,潮水般涌入中国,推动着中国的“向西方学习”迅速突破了以往的“器”层面,转向“道”的领域追寻,进入了讨论“形而上学”的最高阶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