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戴上听不清是耳朵问题还是机器问题?
要分清是助听器的本体噪声导致还是助听器是清晰的耳个人无法分辨言语。如果佩戴者本身言语分辨能力比较低而助听器的档次也不高那么在复杂环境下听不清也是正常的,家人平时多配合,尽量放慢语速沟通。
听力不好不是突然就听不到
而是听力下降了不重视而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听不清了
听力不好,分辩能力不好
正常的听觉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 :
不仅听得到 , 还要听得清
否则 , 沟通就不能正常地进行
听得清就一定是听到了 ,
而听得到却不一定听得清
听力损失是看听觉反应情况
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当听力不严重时
感觉能听到,只要大声点就可以了
电话铃,门铃有时也会听不到
电视的声音调很大
严重的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
尤其是老年性耳聋患者
在记忆力、注意力、观察能力
诸方面都可能出现障碍
那是机能退化的综合表现 ,
不是耳聋导致的必然结果
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老年性痴呆
是不是和听力障碍有关 ?
恐怕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 , 由于耳聋而减少了听觉剌激
或许会加重老年性痴呆的程度
听得到和听得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听到只是对声音响度的要求,而听清则涉及到个人的分辨能力。个人的分辨能力越好,佩戴效果也就越好,否则反之。所以,对待助听器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助听器是一个辅助工具,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听力问题,但不可能跟好耳一样。
佩戴助听器和佩戴者自身的分辨力,听力情况,选配的助听器档次都有很大的关系。
听得到和听得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听到只是对声音响度的要求,而听清则涉及到个人的分辨能力。个人的分辨能力越好,佩戴效果也就越好,否则反之。所以,对待助听器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助听器是一个辅助工具,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听力问题,但不可能跟好耳一样。
佩戴助听器之后的效果,通常我们是需要做助听器之后的评估才能得出的。
当你耳朵听不清楚,听力出现下降的时候,一定要去做个详细检查,找出听力的问题。
根据您现在出现的听力问题,和您的听力需求,然后再来选配合适的助听器,通过详细的调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有两种情况,第一,耳朵已经不适合带助听器了。第二,助听器坏了
相信每一位选择来验配助听器的客人,对于助听器的期望都很大,很多人都表示希望自己可以恢复到普通人的听力,面对这样的需求我们都非常理解,但想必大家在检查听力的时候都测试或者听说过: 言语分辨率
什么是言语分辨率
言语分辨率的定义:指测试人能听懂所测词汇的百分率。
言语分辨率
一般老年人的听力属于渐进的听力损失,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的感觉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了,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这是由于某些频段丢失,长时间听不到这些频段的词语,就会造成言语的丢失,形成了“语音退化”,此时大脑识别言语的功能也在退化。听力损失时间越长,言语识别就越差。所以这就出现了为什么老人家即使戴上了助听器,还是会出现听不清的情况。与其说是听不清,其实是听不明白。
再比如婴儿出生后,通过不断接收声音来学习并建立语言系统,从而学会了说话。很多先天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由于听不见导致无法建立语言系统,这就是为什么聋哑总是被放在了一块的原因。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后期戴上助听器后尽管可以听得到声音,却听不懂,就像我们听不懂一门从未学过的外语也不会说是一个道理。
温馨提示:孩子出生做后全方面的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哦!
言语康复训练
助听器是补偿声音的工具,听懂需要靠自身大脑配合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一旦发现了家人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干预。如果已经导致了言语分辨率下降,更加需要及时佩戴助听器补偿声音阻止继续下降。
在佩戴助听器后配合一定的康复训练,来提高言语分辨率:
1,在和家中老人沟通时,声音不用过大,放慢语速给大脑一个反应的时间,配合声音和动作让他理解你说的话。
2,可以每天给老人读20分钟的书或者报纸,听完后让他对你读的内容进行叙述,直到叙述到正确为止,一定要坚持。
3,家中的事务可以让老人一同参与,让他发表意见,让他有存在感,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巩固训练,同时预防老年痴呆
为什么我们会多次强调,听力下降一定要及时干预呢?
听力下降是几乎一定会伴随言语分辨率下降的,一直听不见就会下降的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从交流有障碍变成完全无法沟通。
作为个听力正常的人来说,你会很难以理解他们的处境,这样长此以往不仅你自己会感到很幸苦,他们自身也会陷入痛苦,对心理 健康 和家庭的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因为言语分辨率的下降,导致思考和辨识能力逐渐变得迟钝,会将老年痴呆的风险拉至至高。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点小感慨
在帮助家中老人提高言语分辨率的过程,一定是重复甚至是枯燥的,需要你不厌其烦的去坚持。就像小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教你说话,教你走路,告诉你人生的道理。
他们倾尽了自己的青春养育你长大,现在同样请你付出一些时间,陪伴他们 健康 快乐的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