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界线在元素周期表中会呈阶梯状?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绘制了元素周期表。那么为何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界线在元素周期表中会呈阶梯状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为何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界线在元素周期表中会呈阶梯状?
这条分界线周围的元素其实不完全表示金属性,不完全表示非金属性,而是处于被称为“准金属”的过渡状态, 准金属既可以表现非金属的性质,也可以表现金属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性质表现。 由于有这种过渡,周期表中原子的半径增大时,对应的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原子的半径减小时,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原子半径的变化意味着周期表越往右上其半径越小,也就是说右上有非金属,左下有金属。 既然这个分割位于对角线的位置,那么这个金属-非金属的边界线位于另一条对角线上是比较自然的事情,所以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界线在元素周期表上就会呈阶梯状。
二、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呢?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元素的共性。 因此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例如可以根据f、Cl、Br的性质推测I和At的性质。 还可以利用元素周期律,比较不同元素之间性质的差异。 例如,氧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原子或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同种化合物的水溶性等。 另外还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自然现象,例如,氟具有强氧化性; 铯的还原性等很强。 特别是元素周期表是探索新元素的指导工具,在现代化学和物理学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发现超铀元素。